我种过三棵树,有两棵是李子树,一棵是柿子。
两棵李子树种在一个院子里,入土时,苗一样高,坑一样深,施的底肥一样足。三年后,一棵抢生长高了,结果了;一棵悠哉悠哉长几片叶子,应付着人,只想证明它没死。第五年,长不高的李树,我想把它淘汰掉,它却匆匆忙忙结出三个红李,向我匆忙保证:它活着,它确实是李子树,没有欺世盗名,只是性子慢,请耐心等待。
第三棵树是柿子树,更有故事。
一天,一位小区的绿化工人告诉我,附近农村城镇化改造,有一户农民的柿子树没法带走,明天就要被铲掉,有点可惜,问我要不要。我告诉他,要。请他帮忙移栽,该付多少钱,我付。好了,树移栽完了,头一年,它认生,堵气,气息奄奄。第二年好一些。第三年结果,而且一年比一年结得多。
它那是忘我地结果,好像什么都想通了,什么都看明白了,就知恩图报。有一年,我忘了给它搭支架,它情愿让果子多了把自己的枝干压断,也不肯停歇。有趣的是,前年,那位绿化工人出于好心,帮我嫁接了一支脆柿子在上头。今年,嫁接的脆柿子更结,我为它搭了十个支架,才算保住了它的枝杈,保住了那些果子。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嫁接的枝杈大结特结果子的时候,原来的果实累累的那些枝杈,全都只长叶子,不结果子了。
今天的“三湖教育论坛”,大家在谈“自育”,我来谈三棵树,有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想说,草木无言,但它告诉我们:万物生长都取决于各自的本性。人非草木,是不是可以例外?我看也例外不了。
韩愈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似乎当老师的什么都懂了,自己已经道明,业精,无惑,只管设坛,普渡众生了。无数事实证明,师者不是这样的人!他们只是一些先学者或者先行者。他们的高明之处是告诉他们的学生,他们永远不成熟,天天在成长。
又有人提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师者千千万万,又有谁敢这么自以为是呢?就是大圣人孔子,他说了很多好话,但至死也没有弄明白“义”与“利”辩证关系。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和“利”对立起来,让它们变得水火不相容,你死我活。到今天,我们仍然在“义”与“利”之间摇来摆去,不得安宁。 如果经典一句抵一万句,我们抱着这些经典不放,就只有继续困惑下去了。我们不能不一边继承一边批判,一边批判一边探索?
说这些,我只想说:
(1)哪里有人,哪里就有教育。但是,请老老实实地承认,教育不能创造所有的素质。好多素质都是遗传的基因。教育只能帮助人认识自己的基因,从而自我开发,自我成全。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不是设计与被设计,施工与被施工,打造与被打造的关系,而是互动关系。教育者的教育必须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才起作用。文化,文化,不管这文多么悠久,多么辉煌,多么神圣,一旦受众不内化,都将一文不值。
(3)自爱既是爱这爱那的起点,又是爱这爱那的归宿。只有奔跑在热爱里的生命,才有精彩的可能。
(4)如果不能拿书本知识当显微镜和望远镜,精准地普查生活,研判生活,读懂生活,那么“读书破万卷”的功夫全都是空耗岁月,还不如拿这些时日去学会做真正的破酥包子,做真正的火腿月饼,更有利于生存与发展。
(5)人性中的真意、善意、美意、诗意,才是教育最该关注,最该开发,最该启动的东西。丢掉这些,空谈“道”与“德”都是在盖空中楼阁。
(6)人的人格和智慧都要靠难题来激发的。一个人,没有难题,碰不到难题,不会自找难题,成长就停滞了。要阻止孩子成长,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他们有负担,不让他们碰到难题,不让他们摔摔跤,把校园全部铺上塑胶,万事大吉。
(7)教育需要回归人本,让望天树长成望天树,让含羞草长成含羞草,不要逼着泥鳅变成黄鳝,不要逼着癞蛤蟆去做吃天鹅肉的梦,不要逼着十个指头一般齐。
(8)给形形色色的生命予形形色色的机会,只有他们守住利己不损人的底线就可以发放通行证,只要他们能够利己也利人就开绿灯,只要他们利己更利人就给他们颁奖。不要要求每一个人都向圣人看齐,硬性这么要求,人们只好演戏给你看。
(9)教育只有人话,只有真话。谁说的话让人高不可攀,就可以认定他居心不良。
(10)中国两千多年,就人性的优化这一点来讲,进步实在不算大。当然,都是教育惹的祸。因为它很多时候,不干自己该干的事情。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才真正开始新起来。新到今天,真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教育还得反省自己。
想起开头说的三棵树。三棵树还在我的院子里。它们不说话。“道法自然”如果成立,我希望更多的人,读懂更多的树。
我还很年轻,今年才85岁。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我要在自己身上试一试,因为自爱,所以自育;因为自育,所以自励,我倒要看一看自己的生命潜能到底能够开发到什么时候!
教了一辈子书,现在老老实实在教自己。起码我发现,我的智力在80岁上,又出现了一个高潮期。有很多成果可以证明,不必赘述。
坚信新中国好!
坚信新时代好!
坚信新教育好!

辛勤老师简介
今年85岁,当代教育家孟国泰先生的忘年交,是著名的少儿文学作家,著名演讲家。其作品《一块奶酪》入选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在60岁时,荣获过首届“红河杯”全国演讲大赛特等奖!
责编: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