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及习俗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时光飞逝,日月如梭,又是一年中秋节,对于这个传统节日,自古及今,经久不息,因为中秋节是象征着家人团圆的日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天空中那一轮明月也常常成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游子的情感寄托,李白的那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似乎更能反映他乡羁旅,难回故乡的思乡之情。千里共婵娟,一年中最温柔最有诗意的时节到了 !适逢中秋佳节到来之际,和你聊聊中秋的由来与传说,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与中秋节相关的历史、习俗及文化价值。

(一)中秋节的名称及来历
中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作孟月、仲月、季月,因此,秋季的第二个月叫仲秋,农历八月十五也叫仲秋节。
此外,中秋节还有许多不同的名称,现挑选几种中秋节的别称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因为中秋节主要是围绕月亮进行的,所以又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

中秋之夜,人们仰望天上的一轮明月,自然会联想到家人的团聚。这天,在民间,过去回娘家探亲的妇人,必须回婆家“团圆”。俗语有:“宁留女一秋,不许过中秋。”独居异乡的人,则也都出门凭栏望月,欲借助明月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想念之情。所以,人们又把中秋节称做“团圆节”。至今,北方仍有把月饼称为“团圆饼”的说法。有谚语说:“过了八月半,人似铁罗汉。”人的精神也特别健旺,这些都是值得庆贺一番的。

古语说:“月到中秋分外明”,这是为什么呢?东汉张衡曾在《灵宪》一书中写道:“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指出月亮是受日光的照耀反射而发光的,太阳从不同的角度照射到月球上,当月球背向太阳看不见时,就是农历初一,称为“朔”;当月球被太阳照射转向地球时,就是农历十五,称为“望”。中秋节正当秋分,太阳几乎是直射到月亮朝向地球的一面,所以月亮看起来显得又圆又亮。因此,在唐代,中秋节又称“端正月”,也有一句人们常说的歇后语,即:八月十五的月亮——正大光明。
因中秋节是在农历八月,因此,中秋节又称“秋节”、“八月会”、“八月节”。
因中秋节有祈求合家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因此,中秋节又称为“团圆节、女儿节”。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中秋节的影响程度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起源于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贵族、文人也仿效起来,赏月寄托情怀,这种习俗进而传到民间,也便形成了百姓赏月、合家团圆的传统节日,加之诗词的作用,也使这一节日的习俗文化氛围浓重。中秋节作为节日,在西汉时期已初具雏形,当时节期是在立秋日,在晋代已有立秋赏月之举,但未成俗。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二)中秋节的文化解读

月下独酌
诗人李白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