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之后
作者:赵军
自四月十六相亲后,亲事就定了下来。转眼到了五月初二,中午不到十点他就来我家送端午,爹爹找了六叔、哥哥、姐夫等人做陪客伺候他吃了中午饭,初次来我家做客没有喝酒。饭后,休息了一会,爹娘给我收拾上礼品,让我去看未来的公婆并在他家过端午。
一路上,他无话搭拉话的找引子和我说话,介绍厂里的情况,乡里乡亲的趣事,不知不觉就到了他的家中。他㜷(mei)和妹妹像早有约定似的,站在门口迎接我。 初到他家,我有些拘束,也没有一些话。晚饭后,我们在院子里的杏树下拉呱,有说有笑,不知不觉已九点多。那时候还不开放,他㜷安排我和他大妹睡在一起。
转眼到了初五,天还蒙蒙亮,就听到院子里有动静,原来他㜷早已在大门口、屋门口、窗台上插上艾蒿和桃枝并生好柴灶烧上水。今年的端午麦收已结束,墒情也好,主要农活是刨麦渣。他爹早上坡了。我们起床洗刷后,大妹二妹拿上撅头要上坡,我说我们一块去,他㜷说,闺女是让你来过端午的,不是让你下力的。说什么也不让我去。我只好在家里打杂。水开了,浸在暖瓶里。在他㜷的指挥下,坐上锅,倒上水、放上艾蒿和鸡蛋续上柴火,煮起鸡蛋。那时候的蔬菜不象现在这样丰富,主要是辣疙瘩咸菜,有我在,生活改善了不少,今天早餐是粽子、馒头、豆腐炒大葱,给妹妹们一人分了一个鸡蛋。
过完端午,初六我就回家了。妹妹们有些恋恋不舍。小妹妹偷偷的和我说,姐姐你在俺家多好啊,我们吃的比原来好多了。
过完端午一个月,又过六月。我们这里的风俗是,六月六叫没过门的媳妇到婆家过六月。对此事,我在家准备了一个月。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会了打悫子、搓麻线、纳鞋底,以备后用。六月初七,早饭后,我就对未来的婆婆说:“㜷,你找些布,咱打悫子把?”,婆婆说:“不晚,你先歇两天”。嘴上说着,但已去翻箱倒柜找破布去了。找好破布,打好浆糊,找出面板。先在面板上刷一层浆糊然后贴一层布,再在布上刷一层浆糊然后再贴一层布,直到帖五层布为止。把打好的悫子拿在太阳底下晒上。他㜷夸我说,闺女,家务活你也不离把。比你几个妹妹强多了。
打完悫子,替来鞋样,搓好麻线,开始纳鞋底。轻车熟路,不几天就做好了两双“紧口鞋”,自己一双,对象一双。我看还有剩余的悫子,便给将要升高中的三妹纳一双鞋垫,并绣上了“金榜题名”四个字。恣的三妹只夸姐姐手巧。
六天之后,我回家了。六月过后,农事渐渐忙了起来。直到八月十二,过中秋节,又重复了过端午的流程,不再赘述。
下一个叫媳妇的日子是“腊八日”。到婆家后,第二天,就张罗着做棉衣。在家练过,也没费多大劲就做了两身棉衣,我一身对象一身。得到未来婆婆的夸奖。转眼六天已到,我回家准备过年。扫撒庭除,推煎饼、磨豆腐,样样少不了我。大年初一下午送家堂,初二,开始走亲戚。九点多对象来后,吃过午饭,母亲给我收拾上礼物让我去看婆婆。住了一宿我就回家了。转眼到了正月十六,又被叫去过十六日。程序相同不再多说。
虽然,八十年代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是男不早于22周岁,女不早于20周岁。但本地政府又规定,在此基础上男女双方的年龄之和不低于50周岁,我们等了两年才达到要求,我们要结婚了。
赵军,男,1961年10月出生,莱芜区和庄镇和庄村人。专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82年7月,毕业于莱芜师范并参加工作。多年的理化生教学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被评为莱城区教学先进个人、莱芜市教学先进个人、莱城区化学学科带头人等。现已退休。
业余时间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担任山东省家谱协会会员,原莱芜市摄影协会会员、莱城区摄影协会理事、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理事、莱芜区作家协会会员、莱芜区楹联协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