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池塘春来早
文/苗宏周
我的故乡在长垣,她位于豫东北的黄河滩区,那里浸淫着黄河古韵,激荡着中原古风,风景如画,民风淳朴,激昂的船工号子合奏着黄河涛声,日夜回响在人们心头,首创的君子之风糅合着侠骨柔肠,缓缓流淌于人们血脉。
谁不爱自己的故乡?凡是走出故乡的人,不论时间长短、距离远近,都会深情地把故乡故园印在脑海,把乡思乡恋刻进心里,任村庄的一草一木张扬浓郁的乡情,由村邻的一颦一笑牵动怀乡的情愫。而村边的那口曾经伴我成长、给我欢乐的一方池塘,犹如长在了记忆里,时常伴着难解的乡愁荡漾出绵长的幽思。
缘于地处滩区,因了黄河泛滥冲决,或是为垫避水台取土而挖,我们那里的村边都有或大或小的池塘。这些池塘经由农田的支毛斗渠蜿蜒相连,大多与田间干渠及黄河相通,靠着河水灌入、雨水积蓄,常年保持塘满水净。除去寒冬腊月池塘里结着厚厚的冰层,覆着或厚或薄的白雪,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嬉笑打闹的去处外,其他季节一直是池水清澈,碧波荡漾。岸边草木茂盛,景况应季而变,或碧绿柔心、或葱茏养眼、或灿黄夺目。长期与之比邻的村民平时虽然对她有点熟视无睹,可是一旦离乡他去,便会梦绕魂牵,割舍不下。
每年雨水节气一过,雪融冰消,天气稍有回暖,在冰层下沉睡一冬的池塘,就笼着蒙蒙的春意开始苏醒,池水墨绿,沉静幽深。塘边的老柳树最是迫不及待,好像没有什么过度,便垂下千缕万条绿丝绦,绵软的柳丝缀上嫩绿惊心的芽瓣,迎着和风,惬意地飘摇。间杂的几棵杏树不遑多让,赶趟似地开得杏花满树,如团团白云飘忽在林间,淡淡的花香四处洋溢。仿佛仅是一夜之间,柳丝的嫩黄、杏花的洁白,辉映着池水的油绿,便给这不规则的池塘抹上了鲜活的亮色。
“入春解作千般语,拂曙能先百鸟啼。”(唐代王维)寂寞一冬的鸟儿也醒了,好像要弥补冬天的缺憾,不分早晚地啼鸣着,叽喳叽喳,是在交流,还是在比赛,只有它们自己知道,反正叮叮啭啭,逗得人心欢快。冬眠的小蜜蜂被香气熏醒了,脚忙翅乱地在花丛间穿梭,嘤嘤嗡嗡,好不快活。好玩的儿童,则折下一截柔软的柳枝,“松皮去骨”,拧出或长或短的柳笛,噙在嘴唇,吹出“咿咿呀呀”的哨声,伴和着林间清脆的鸟叫,给这静寂的池塘合奏出一曲悦耳动听的春天序曲。
这时,岸边呆了一冬的捶布石应时发出了“嘭嘭嘭”的声音,那是勤快的家庭主妇或者大姑娘小媳妇,在浆洗积攒了半冬的粗布棉衣、床单、被面。被惊醒了的小鱼小虾,着急慌忙地开始游动起来,朦胧中把垂到水面的柳丝尖和飘落的杏花瓣误作香甜的美食,晕乎乎地舐吞着,吸引得鸭子“嘎嘎”直叫,满池撒欢,在清净如镜的水面上荡起一圈圈、一扇扇的涟漪,扰乱了倒映的蓝天和白云。
时至春深,池水越发清亮。柳树已经葳蕤如盖,梨花、桃花、槐花、榆钱相继绽开,为整个池塘镶上了一圈变幻不定、色彩斑斓的花环。林间的野草也喧腾起来,蒲公英开出了娇黄的花朵,与树上高傲的花儿争相斗艳。这时,简衣缩食的村民就纷纷拿上长钩,㧟上篮子,蜂拥入林,钩槐花、捋榆钱、挖野菜,就着池水淘洗干净,兴高采烈地带进灶房,让无私的池塘再作一些奉献,为寡淡的三餐添上几缕鲜美的味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唐代胡令能)这时候天已转暖,水温上升,正是鱼儿鲜嫩之时,它们乱跳的身影和绽开的涟漪,挑逗得孩子们坐不稳教室,急于去岸边垂钓。
当然,那时候的小孩子是没有专门的钓具的,有的只是偷偷用母亲的缝衣针烤红折弯、加上一段细棉线、一枝小竹棍和高粱杆芯自制的简陋鱼竿,配上挖上随处可挖的粉嫩蚯蚓而已。每到放学或是星期天,几个玩伴带上这些物什,蹲坐塘边,瞪圆小眼睛,紧盯鱼符的沉浮漂移,闷声静气地等待鱼儿上钩。一俟鱼符猛地直立下沉,急忙甩竿出水。“哇”,一条晶亮的小白条或者黑背的小鲫鱼随线飞到岸上,不甘心地甩头调尾,噼啪作响。偶尔钓上半斤来重的尾巴鲜红的鲤鱼,可算是中了大彩,小伙伴会顿生羡慕。钓上一时半晌,把鱼获就地扣腮刮鳞去肚,骄傲地带回家中,让母亲简单一煎,这顿牙祭能让人回味几天。
其实,在有些年份,这个池塘还曾是视庄稼为生命的村民的“救命塘”。但凡遇到春天大旱,黄河断流,河水干涸,急于返青的麦苗干渴难耐,灰突突、干瘪瘪地向人们发出求救的信号。这时候,生产队就会立马组织队里劳力全员上阵,小桶肩挑,大桶车载,争分夺秒地往返于田地与池塘之间,把积蓄已久、正在待命的池水运往田间,让恪守农时的麦苗不至于过分煎熬,把丰收的希望托付于这些清亮的池水。
最后,池水少了,池塘干了,甚至露出略显肮脏的污泥。但是,当人们看到绿油油的麦苗在滋润地返青、拔节、灌浆时,他们皴黑的脸上就会不由地发出舒心的微笑,眼前仿佛看到了麦浪滚滚,鼻中依稀闻到了麦面飘香。
而对于干涸了的池塘,人们大可不必担心。因为池塘有着充足的、天然的源头活水呢,春雨一下,春汛一来,池里依然会清水满塘,碧波荡漾,鱼戏鸭凫,重焕生机的!
作者简介:
苗宏周,河南省长垣市人,机关工作,文字爱好者。曾在《人民日报》《河南思客》《人民作家》《青年文学家》《首都文学》《蒲公英》《厨娘的诗和远方》《长垣视点》等报刊、媒体堆砌文字,有篇章入集,偶有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