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末百越系株儒俳优表演发现
--宜兴不国不王青铜双鸭壶
王德埙
过去只知道汉俳优,今日方知商末百越系民族在今宜兴一带已经有了俳优侏儒的精彩表演,有卒万壶铭文为证。本器铭文文献的重大意义::证明商灭夏为伪说。夏商并存。而且夏王跟手下的不国,串国等宗系邦国来往密切,活得有滋有味,俳优侏儒表演引人入胜。
宜兴不国不王青铜双鸭壶规格:高42公分,腹径17公分;重2.8公斤。
贵州省晓风残月艺术馆藏品。
本器以百越民族的双鸭壶耳为特点。
铭文大意:早晨,天刚亮,串国的株儒俳优就开始表演,串国、不国两国君主迎接夏王

月王光临宜兴。

月王在宜兴停留(很高兴)赐宜兴不王以“卒万”(宜兴不王串国青铜双鸭壶)。辅佐(保佑)不、串两国。夏王显示仁义,又赐串国君“行万”,还将夏川封给不王。

盖中央有环纽,周围为凤鸟纹。根据马承源青铜器纹饰断代标准,类似于所谓“弯角鸟纹”(《中国青铜器》页326)。鸟的后脑有一弯角,弯曲度不大,角尖略向上。而尾部弯曲状与“弯角鸟纹”相同。此纹饰盛行于商末周初。本器据此断代。王德埙采用寻龙尺场共振年份检测仪检测,为公元前1276年,商代小乙时期青铜器。此数据还需要采用其他检测手段核实以后才能最终认定。
关于串国,参考王德埙《一座腾空而起的宗教之塔》,七鸟串凵公壶的鸟崇拜设计使之若腾飞的宗教之塔,此乃良渚文明之夏朝风尚。百越系统的串国当起源于良渚夏朝文明。壶身为三角形蝉纹,其上下为凤鸟纹,雷纹打底。左右各有一个开口小鸭:









释文
旦串倡氏低,

月呆汣。赐“卒万”,弼不、串。王吁斤公万串,夏乃示兮仁。赐行万?。夏川示赐不王
大意
早晨,天刚亮,串国的株儒俳优就开始表演,串国、不国两国君主迎接夏王

月王光临宜兴。

月王在宜兴停留(很高兴)赐宜兴不王以“卒万”(宜兴不王串国青铜双鸭壶)。辅佐不、串两国。夏王显示仁义,又赐串国君“行万”,还将夏川封给不王。
考证
编码1为“旦”,天亮。《说文》:“旦,明也。从日見一上。一,地也。凡旦之屬皆从旦。得案切。”
编码2=编码15=编码21,为“串”,周朝的一个方国,叫“串”( 音guàn),甲骨文有类似之例。
《广韵》《集韵》《正韵》���古患切,与惯通。狎习也。《诗·大雅》串夷载路。《毛传》串习。夷,常也。《笺》串夷卽混夷。西戎国名。《荀子·大略篇》国法禁拾遗,恶民之串,以无分得也。《梁���文帝诗》长颦串翠眉。《谢惠连·秋怀诗》聊用布亲串。《注》言赋诗布与亲狎之人也。
又《正韵》枢绢切,音钏。物相连贯也。与穿读去声通。穿,亦作串。《前汉·司马迁传》贯穿经传,卽贯串,言博通经传大义也。
又与���通,别作賗。《文字指归》支取货物之契曰賗,今官司仓库收帖曰串子。
又《正韵》五换切,音玩。义同。 [2]
编码3为“倡”,乐舞艺人。,《说文》:“倡,樂也。从人昌聲。尺亮切。”
德埙按:编码3不同于金文构成,而近于甲骨文。这个是古越系文字的特点之一。
编码4为“氏”。
编码5为“低”。矮短:身材~矮。指株儒,即侏儒。是文献上最早出现的古代男性侏儒舞。
汉代的俳优侏儒舞蹈如下。

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王寨村东汉乐舞百戏画像石( 拓本)
德埙按:天刚亮,串国的株儒俳优就开始表演,迎接

王光临宜兴。
俳优指古代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荀子·正论》:“今俳优、侏儒、狎徒,詈侮而不鬭者,是岂钜知见侮之为不辱者!” 《韩非子·难三》:“俳优侏儒,固人主之所与燕也。”《史记.卷一一二.主父偃传》:「金石丝竹之声不绝于耳,帷帐之私,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于前,而天下无宿忧。」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辛公平上仙》:“殿上歌舞方欢,俳优赞咏,灯烛荧煌,丝竹并作。”
编码6隶定为“

”,王的名号。见《

王敦》①。
编码7为“月”,太空阙门,有阴晴圆缺变化。《说文》:“月,闕也。大陰之精。象形。凡月之屬皆从月。魚厥切。”
编码8为“呆”,dāi 。同“待”。
按:待,音dāi,停留,逗留。
编码9为“汣”,jiǔ ,宜兴水名。古同“氿2”。

德埙按:此言

月王在今宜兴的地方停留。此地应为越系不王公的封地。
又按:宜兴市,江苏省辖县级市,由无锡市代管。周代,称荆邑,春秋时,属吴,荆邑相传因荆溪绵亘东西而得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荆邑为阳羡县。据史书记载,荆溪之阴多山,其阳衍沃,“衍”与“羡”音近义通,故名之为阳羡。
编码10为“赐”。
编码11为“

”,同“卒”。《龙龛手鉴》:“

,旧藏作卒。”
编码12为“万”,虫蝎。《说文》:“虫也。从厹,象形。无贩切。注,㸘、、,古文。或省作万。”
德埙按:汉吉利铜器、汉镜上均有编码12这样的字形。本器自名,或系古越人音译。
编码13为“弼”的别构,辅。《说文》:“弼,辅也。重也。从弜㐁声。,弻或如此。㢸、,并古文弻。房密切〖注〗徐锴曰:“㐁,舌也,非声。舌柔而弜刚,以柔从刚,辅弻之意。” 文二 重三。”
编码14为“不”。
编码15为“串”。
编码16为“亡”,通“王”。《韻會》:“武方切,音忘。失也。”《孟子》樂酒無厭謂之亡。《註》謂廢時失事也。
编码17为“

”,同

(吁)。《改倂四声篇海》引《川篇》:“

,音

,义同。”《字汇补》:“

,与吁同。”
按:吁,yù ,为某种要求而呼喊:呼~。
编码18疑为“斤”,越系字体。
编码19为“公”,古代最高爵位。《说文》:“公,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犹背也。韩非曰:背厶爲公。古红切。”
德埙按:“斤公”,夏王。
编码20为“万”。
编码21为“串”。
编码22为“夏”,参见下表之“8”。《说文》:“夏,中國之人也。从夊从頁从���。���,兩手;夊,兩足也。���,古文夏。胡雅切。注:���、昰、���,亦古文夏。”

编码23为“乃”。
编码24为为“

”,示。“示 時志反 語也見 ���,古文”《篆隶万象名义》。
编码25为“兮”,语尾助词。。《说文》:“兮,语所稽也。从丂,八象气越亏也。凡兮之属皆从兮。胡鸡切。”
编码26为“仁”,亲爱。《说文》:“仁,親也。从人从二。忎,古文仁从千心。,古文仁或从尸。如鄰切〖注〗臣鉉等曰:仁者兼愛,故从二。注:忈rén,親,仁愛。”
编码27为“赐”,予。《说文》:“予也。从貝易聲。”
编码28为“行”的异体字,行走或小跑。《说文》:“行,人之步趨也。从彳从亍。凡行之屬皆从行。戶庚切。”
编码29为“万”。
编码30为“”,。《说文》:“”
编码31为“夏”,同编码22.
编码32为“川”,在千山万壑间贯穿流通的河。《说文》:“贯穿通流水也。《虞书》曰:“濬く巜,距川。”言深く巜之水会爲川也。凡川之属皆从川。昌缘切。”
夏川:水名。
编码33为“
”,示。“示 時志反 語也見 ���,古文”《篆隶万象名义》。
编码34为“赐”。
编码35为“不”,参考甲骨文

鐵7.1(甲)。
编码36为“王”。
不王:器主名号,国君主。
作者介绍
王德埙: 1950-汉族,贵州民族大学研究员,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前所长,世界智慧科学院院士、西南师范大学毕业,双专业。贵州省社会科学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获得者,贵州文史研究馆特聘专家、中国名山名寺名观文化研究委员会高级顾问、厦门上古文明研究室委员、《上古文明研究丛书》编委、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贵州省易学与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专家,贵州省收藏家协会顾问、贵州省桐梓县夜郎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贵州镇宁竹王文化研究会顾问、重庆巴渝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