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于书法艺术之美蕴蓄着深厚的精神内涵,因而,从书法美育的角度观照,传承无疑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相比于传统书法美学,书法美育的范畴则更加宽泛,这一点认知不同境界不一。书法美育的“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立足书法本体的美学艺境,二是通过形神感受的精神意境;三是新时代应当赋予的中华美学精神、文化精神和时代精神。就这个问题,包括对书法“美学与美育”的剖解,这是不久前,我在与言恭达老师的交流中,老师对书法美育所谈涉的一些基本观点,同时,言老师认为,当代书法艺术的人文品格和精神坚守急待强化,有必要在推动书法艺术由技向道的攀升过程中,将书家人文精神与中华美学精神融合起来、表现出来、传承下去。由此可见,在当代书法艺术学术体系中,将书法美学上升为书法美育学,则更加能够体现出书法学科的传统性、独特性、时代性、合理性和精准性。事实上,当代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相比以往历史各个时期,已经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和更高的审美取向。随着书法艺术向书法学科的迈进,其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扩展和丰满,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书法学学科体系和书法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那么,在这个体系内,有没有突出书法美育呢?应不应该突出书法美育呢?需要从哪些方面突出书法美育的境界呢?对此,言恭达老师作为当代书法艺术工作的领导者,他在书法的传承弘扬实践中,不仅表现出对书法美学的认同、美育的认同,还体现了对全民族书法艺术精神的呼唤。我想,他所强调的时代审美、时代精神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从实质上揭示了新时代书法美的塑造之境。从他的专著《书学散步》中,在阐述“美与美学”和“美学精神”时,已然看出,老师对书法美育的认知是深刻而鲜明的。如果从传统意义上来理解,书法艺术美育也许就是基于书法艺术内容进行的审美教育,但新时代中国书法美育工作的另一重点,应当落实在培养优秀人格和超越精神上,要试图以书法艺术促进人的心灵净化和精神升华,作为全国书法艺术教育领域的领跑人,言老师所追求的美育境界,指向的是更加高远的“大”境界。
一、“塑大我”之境
言老师认为:“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美学资源和独特的美学精神。中华美学精神扎根于中华大地和民族文化的诗性传统,确立了以人文关怀为内质、以大美情怀为视野、以美境高趣为旨归的中华美学体系,聚焦为真善美诗性交融的美学精神。”我们再从言恭达老师对当代书法艺术作出的成就来看,他在这方面的贡献是具大的、多方面的。他所提出的大美,我以为,要展大美必先塑大我;他所强调的真善美,实质揭示出新时代呼唤崇高美。对此,他在理论和创作上,同时一直肩负着为时代前行“鼓与呼”的重任。不仅个人创作技道并进、德艺双馨、雅韵共赏、深入人心,呈现一代正大气象,还积极引导广大书法艺术工作者,不断广泛地传播着书法艺术的崇高美。而要想实现他所提出的这个目标,必定直接关系到每个书法个体“我”的状态,我们究竟是培养经营“小我”,还是向往塑造“大我”,这是书法艺术美育的两种境界、两种追求。我们知道,中国传统儒学是讲究做人的,一个人内在的道德精神,通过其外界的言行举止,所呈现出来的人格形象,完全可以成为“大我”与“小我”的关键参数,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他所要体现的是至大至刚的我,从宋明理学角度来看,则要实现“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才算是大我,而张载所讲的:“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能体现一种“大我”之境。
我想,以言老师超越自我的忘我而实现的自我便是“大我”。爱祖国人民,爱自由正义,爱美好崇高就是“大我”。实际上,言老师高度重视培养书法家应当为时代创作、为人民书写的意识和自觉,高度重视教育带动更多的人推动全民族书写艺术的精神进步,他认为:“美育的任务是培养独立人格和超越精神,是”境界”之学。其实,这就是他追求的书法美育之大我境界,在中国文联、中国书协等机构组织的历次活动中,他多次反复强调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学教育和审美自觉的重要性。我们知道,中国书法不是单一的追求技巧与形式美的递变,更多的是要从审美理想、道德高度与文化价值层面去提升。其精神内核就是崇尚真善美的高度融合,就是美育高度的“人民性”问题。它应该具有民族的历史感,富于民族灵性、民族气质和民族语言特色的。它是中华民族审美集体意识的精髓与灵魂!
时下,有许多社会乱象影响并冲击着书法美育合理、健康和高标建构,长期下去,危害极大!有些打着各种旗号,借助各种关系,笼络各种媒体,融合各种手段,收买各种赞誉,到处自我宣扬、自我吹捧,抢流量,争大名,捞大利的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序上,让社会、甚至让我们的下一代,误认为这些就是正确的现实,这是一个严重而又必须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客观地讲,这既不是一般的“小我”,更不是“大我”,这是在人为放大“小我”,甚至到了疯狂的地步。这与我们所崇尚的“大我”是背道而驰的。书法的“大我”境界要靠优秀品德的支撑,要靠真情实感和真才实学的依托。当前,把书法美育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热议和关注!书法美育育什么?怎么育?这看似一些简单的问题,但已然成为书法界乃至全社会普遍关心的一个焦点问题。无疑,书法美育如果能够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甚至是专业化的教育,自然是我们所乐见的,育艺先育人,新时代急切需要“大我”人材的培养塑造,而且,从“小我”走向“大我”,在书法美学教育、知识体系、思想观念上势必应有一个质的提升和飞跃,必定是正确的选择。
二、“行大道”之境
言恭达老师认为:美学是哲学,也是人学。何为大道?我想,他所提出的“五个回归”就是大道,即:“回归本真、回归学术、回归理性、回归生活、回归心灵”。综合审视他的书法艺术成就,不难看出他始终遵循着书法艺术的本体规律,牢牢把握住书法艺术发展的正确方向,行走在正确的阳光大道上。明确方向,抓住时机,奋发作为,就能更好地前进。尽管书法学属于艺术学范畴,但就书法艺术本质属性来看,其核心更是美学,是哲学,更是人学,书法教育就是美育加智育,还有学者认为书法学是我国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艺术之所以能够通过线条运行变化,传达出丰富的精神内涵,实质上蕴藏着特定的道,其实,早在魏晋以来,当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突显以后,已经直接导致了法浅而道深、法显而道隐、法下而道上,道已然成为书法的内在之核,精神之本。那么,为什么要提倡“行大道”之境呢?我想,应该是回归本真之要,传承哲思之要,敬畏经典之要,追求崇高之要。
言恭达老师指出:“中华文明之敬畏民众,亲近自然,需要多种形式与层面的人文审美教育,要形成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精神诉求,美育是十分重要的一环。高等书法教育必须体现中华文化美学精神,提倡“文化化人、艺术养心”。坚守技艺的传承与人文的修为相结合,以艺理带动艺技,以审美深化精神。从中国哲学的高度,深化对中国书法写意精神的领悟。
很显然,书法艺术教育为了培养学生审美认知水平,提升内在审美智慧和品性言行,其重要职责并不是满足学生浅表性的感官宣泄、娱乐消遣、装点粉饰和名利追逐,而是要上升为从自由到自觉的人生境界,新时期书法人才队伍的培养,需要重视教师和学生的灵魂净化,在教与学的实践中,善于不断培养坚定的信念、牢固的作风和良好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书法艺术的后继人才走得更正,发展更快。因此,重视美育,首先需要我们每一位艺术工作者认真反思对人民、对社会、对孩子、对优秀文化的责任担当,这是从根本上重建具有民族气概与时代面貌的教育路径和价值体系,有了这条道路和这个体系,就能有助于学生创作出具有民族风、精气神和感染力的书法艺术作品。这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是我们面临世界百年未遇之大变局背景下的时代定位,也是在全球文化治理、文明互鉴境况下的审美追求,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正确抉择,书法艺术人才培养不是一味期待这种自觉,而是要积极塑造自觉,正如言恭达老师所讲的,使之成为:无需提醒的自觉!
三、“扬大美”之境
我们提倡书法艺术之美的多元和包容。什么是多元?言恭达老师认为:多元不仅仅是不同观点的自由表达,它还意味着异见者之间的共识,关于社会核心价值的共识,还意味着对博弈规则的一致认同。如果没有价值和规则的认同,多元将导致艺坛的混乱与解体。
他指出:泛审美化的出现扩展了审美形态的多元。传统古典美学范畴的优美、崇高与和谐,被西方吹进的“当代艺术”所打破。它消解了中华民族传统审美的标准,颠覆了传统审美的文化立场。以复制、技术、装饰、工艺制作的作品,借大众传媒作为主要手段充塞着当下的文化空间与艺术市场,支撑着日益世俗化的大众美学。
应该说,当代艺术观念的动与变,对我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性、民族性与人文性,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从“静观”到“躁动”,从“创变”到“喧嚣”,从“塑美”到“塑丑”,从“高雅”到“粗鄙”,从“清逸”到“俗浊”,言恭达老师认为,这是西方后现代主义以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子,引起了书坛一些自由主义的生长。这种后现代主义作为非理性主义思维,逼迫艺术向着“取消主体无审美”等疏离文化价值的方向延伸,消解了艺术创作原有的审美性与崇高性,混淆了东西方文化内质的差异,模糊了大众对艺术审美的评判标准。为了显示形,故意无视质,消退质,以立新奇,以超乎常规的“立论”和超越传统的行为吸引大众眼球,以成“景观”,应当看到,无论是绘画乃至书法,以怪诞、无序为卖点,以审丑为诉求,以消解主流价值为圭臬,这不能不引起书画界高度的警惕与反思!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尤其是书法专业已经被作为高等教育一类学科,我们必须要进一步认识到书法教育的文化内质,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传统人文情结和当今中国书法艺术创新求变的审美取向,塑美与塑德,这是值得当下书法教育界深入思考的问题。千年厚积的优秀中华文化早就告诉我们,在我国无论是文化还是艺术,也许有过断裂,但从没有断层,就书法艺术传承而言,其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核心价值,正体现在这种传统始终得以延续上。而这个核心价值应该一代代不断地被承续、创变、丰富和奋进,这是一场永无间断的接力跑,也是一种永不停滞的马拉松,我们坚信,身处每个时代的中华儿女都会以实际行动,把扬“大美”之境体现在相应时期的时代文化核心价值上。
我们之所以强调扬“大美”的重要性,核心在于引导一代代学子,确立一种正确的追美塑美价值观念,即提振传统优秀人文精神和现代先进人文精神。这就要求书法艺术教育,必需坚持中华传统美育与时代文明美育,坚持开放性视野与本土化实践。当代书法教育的美育评判体系的建立,也是诞生当代精品、乃至未来成为历史经典的审美根基。面对名利诱惑、燥动混扰和消费文化的挑战,书法教育在专注技艺培养的同时,要在美育上下足功夫,想方设法智慧植入,要有意识地引领一种审美价值评判尺度,努力提升一批批学生的审美情趣,在美育上一个不能拉下,促使他们的审美走向高雅。通过不断地召唤文艺责任回归,引领祖国的未来在精神上得到有效提升。
言恭达会长强调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实质体现出他的扬“大美”之境。他认为这种自觉,是在文化反省、文化创造与文化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主体审美意识与心态。对于书法教育来说,重视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文化多元和审美转型态势下的判断能力,以取得适应新时期文化选择的正确地位。介于当今书法发展之现状,书法教育尤其需要思想的滋补与审美的净化,需要在书法专业学习时更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耐得住寂寞,善于思考当代书法艺术背后所深藏的文化与审美课题,思考人文精神和担当意识的落地生根。
尽管,上述对言老师书法美育“三种境界”的认知尚属粗浅,鉴于重温言恭达老师《书学散步》美与美学一文时,我个人的确更加认识到,书法教育应当秉承“敬畏与挚爱、坚守与传承、融通与提升”的理念,在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同时,必须在更高层度上追求“大美”,进行塑美培智,重在突出美育;只有以培养学习书法艺术的心理素质、技能素质、美学素质和创造素质为核心,书法艺术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才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成果,最终,促使书法美学的拓展和攀升,实现在更高层面的书法美育中,真正获得并彰显出更多的中华美学精神。(文:刘向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