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9月16日上午9点,“三湖教育线上论坛”如期举行,论坛由知名教育学者邓书宇主持。论坛一开始,孟国泰先生就抛出了一系列问题,为方便认知,我们称之为“孟之问”吧。
孟国泰:关于“因材施教”,有两个问题需要回答:一、谁来“因材”?二、谁来“施教”?
知名校长郭丽:
一、回答:谁来“因材”?
主要是教育者来“因材”。这包括教师、家长以及其他参与到教育过程中的相关人员。教师在学校教育环境中,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学习新知识的速度、对不同学科的兴趣度、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等方面来了解学生的特点。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从孩子的行为习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洞察孩子的特质。例如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喜欢阅读、喜欢动手操作等都是孩子个性的体现。
教育管理者等相关人员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成绩数据、日常行为记录等信息来分析学生的情况,辅助进行“因材”的判断。
二、回答:谁来“施教”
主要施教者是教师。教师在学校承担着教学的主要职责,他们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在学科教学、品德教育、课外活动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例如对于数学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数学教师可以提供奥数培训等拓展性的学习机会;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多给予发言的机会,锻炼其表达能力。
家长也是施教者之一。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道德观念等。比如,如果孩子动手能力强但缺乏耐心,家长可以通过引导孩子参与一些手工制作等活动,在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耐心和专注力。
社会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者也承担了一定的施教任务。例如一些艺术培训机构的教师,会根据学生在艺术领域的天赋和兴趣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
孟国泰:如果“因材”和“施教”的主体都是同一个人,他(她)能既做到“因材”,又做到“施教”吗?如果不是同一个人,又该怎么办呢?
郭丽:
一、回答:如果“因材”和“施教”是同一个人,怎么办?
能够做到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的。比如一个人在自我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通过自我反思、分析自己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和兴趣,能够明确自身的特点,即做到“因材”。然后根据这些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如通过网络课程学习编程语言、通过阅读书籍提升文学素养等,这就是自我“施教”。
面临的挑战:个人的认知可能存在局限性,有时候很难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的所有特质,可能会忽略一些潜在的优势或劣势。而且在施教过程中,由于缺乏外部的不同视角和专业经验,可能会在方法上存在不足。
二、回答:如果“因材”和“施教”不是同一个人,又怎么办?
教育者之间的协作:教师、家长、教育机构等各方需要加强沟通与协作。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与家长交流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特点,家长也可以把孩子在家中的行为习惯等信息反馈给教师,双方共同探讨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例如对于一个在学校表现出绘画天赋但性格有些孤僻的孩子,教师和家长可以一起商量,为孩子报名参加绘画兴趣小组,同时鼓励孩子在小组活动中与他人交流。
利用专业资源:如果发现学生的某些特质需要更专业的教育,如心理方面的问题或者特殊的才艺培养,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比如学生在学习上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可能是患有多动症等心理疾病,这时候就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评估和治疗;如果学生在音乐方面有突出的天赋,家长和教师可以联系专业的音乐教师进行指导。
孟国泰:义乌小商品世界有小商品170万个。170万个商品就有170万种设计,一种设计就是一门课程。每一门课程后面至少需要一“材”来引领和支撑,那谁能来“因材”,谁又能来“施教”呢?
郭丽:
面对170万种商品的设计,传统教育、传统课堂上的老师要做到“因材”并“施教”确实面临诸多挑战。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
一、传统教育的局限性
资源有限:传统教育环境下,教师往往面对的是固定的教材和有限的教学资源,难以覆盖如此广泛且多样化的商品设计领域。
时间限制: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教学,尤其是在设计这样一个高度实践性和创新性的领域。
个性化不足:传统教育往往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和进度,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难以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二、因材施教的可能性与挑战
可能性:
利用现代技术: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教育资源、智能教学系统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项目式学习:通过设计实际的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进行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挑战。
挑战:
教师素质要求提高:教师需要具备更广泛的知识储备、更强的教学能力和更高的教育素养,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需求。
教学资源整合难度:整合多样化的教学资源,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评价体系改革:传统的评价体系往往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需要建立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价体系。
三、结论
面对170万种商品的设计,传统教育、传统课堂上的老师要做到“因材”并“施教”确实面临诸多挑战。然而,通过利用现代技术、实施项目式学习、分层教学和改革评价体系等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挑战。同时,也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水平,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需求。
总的来说,传统教育需要在保持其优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挑战。在商品设计这样一个高度实践性和创新性的领域里,“因材施教”的理念尤为重要但也更加难以实现。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实现这一目标。
孟国泰:如果都需要老师来因材和施教,义乌小商品世界的170万个商品设计就需要有170万个专业老师,有这么多的老师吗?需要这么多的老师吗?
郭丽:(未回答)
作者简介
郭丽,原平市上封学校校长,山西大学行政管理本科学历,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学历,山西省中小学一级教师,多次荣获“忻州市优秀班主任” “忻州市优秀教师” “原平市先进教育工作者” “原平市模范教师”等称号。从教以来一直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工作法宝:爱心、耐心、细心。教育格言:追求幸福的教育,感受教育的幸福。
责编: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