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要靠,
老师不要依,
自己命运自安排,
自己快乐做自己。
志要自己立,
书要自己习,
自己学习自己抓,
自己就是好老师。
路要自己走,
饭要自己吃,
自己事情自己做,
自己开辟新天地。
自1997年1月起,在所有实施“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和“三标课堂”的学校(班级)里,经常都会响起这三段由孟国泰先生作词的《自育歌》(也称《自主歌》)。
“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和“三标课堂”之所以要这样持之以恒地做,就是要让自尊、自爱、自信、自律、自理、自学、自创、自新……自评、自强、自立的意识融化到自己的骨子里,渗透到自己的血脉里,让自尊、自爱、自信、自律、自理、自学、自创、自新……自评、自强、自立的品质伴随自己的一生,以实现孟国泰先生倡导的:
真正的教育是自育,
真正的教育是自学,
真正的教育是自理,
真正的教育是自评。
27年来,尤其是孟国泰先生“三标课堂(第八代)”推出后,“以生为本,让生自主,向生学习,为生服务”“人人都是小老师,个个都是好老师”等理念得到了大力弘扬,且卓有成效。
实践证明,自育、自学、自理、自评,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谁接受了这种教育,谁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
我们把自尊、自爱、自信、自律、自理、自学、自创、自新……自评、自强、自立的教育称为“自育”,进行“自育”的人被称为“自育者”。“自育”是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教育、万物教育之后的第六种教育。我们把前五种教育称之为“他育”。
“他育”,无论功能有多强大,如果没有“自育”落地,都是白搭。“他育”是外因,“自育”是内因,“他育”只有通过“自育”才会真正起作用。
从古至今,从中到外,所有成功之人,都是“自育”成功的人。没有自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没有自育,任何人都将一事无成。所有失败的人,平庸的人,都是自育的失败。
圣人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政治思想体系和经济思想体系等三大体系,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可他的老师是谁呢?有人说,孔子的老师是师襄、苌弘、老子。这三个人可能会对孔子有所帮助,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他自己!孔子对后世的贡献,不是他育,而是自育的结果。孔子是名副其实的“自育者”。就连孔子自己也说:“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孔子的老师之一老子更是直截了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能够对他人有所了解的人,称得上是聪明的人。但只有能了解自己,才算得上“心有明镜”的人。能胜过别人的人,称得上有力,可以智力胜人,也可以勇气胜人。但只有能自胜的人,才称得上是强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孔子作为老子的学生,并没有受到老师“出世思想”的影响,而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入世”,做出了彪炳青史的伟大言行。

亚圣孟子奠定了中华道德的四大支柱:礼、义、仁、智,为中华成语创造了近200个成语(揠苗助长,浩然正气,舍身取义……),在做人做事做学问、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都有不朽功勋,但他的老师又是谁呢?
有人说,孟子的老师是孔伋。
孔伋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但他的思想鲜为人知。
再说,能写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增益其所不能”“虽千万人,吾往也”这样充满浩然正气,惊天地,驱鬼神句子的,非孟子的“独立型人格”莫属,这是别人教不会,也是教不了的!
就连孟子也说:“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求则得之,含则失之。”意思是,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强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而不觉得罢了。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
由此可见,无论是圣人,还是亚圣,都是“自育”的高手呀!其实,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哪一家又不是自育的高手呢?

诗仙李白还未成名时,曾特意上门拜访过赵蕤。赵蕤算是李白的老师。赵蕤是个纵横家,可能对李白有一定影响,但能写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洋洋洒洒、豪情万丈诗篇的人,千古也只有李白一人。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之所以能斗酒诗百篇,不是因为酒好,而是他确实有这方面的天赋。他那种驰骋于天地之间的“飘逸型人格”,是别人望尘莫及的,更不是“他育”的。
李白的自信、自由、自尊、自爱、自强、自立,是刻在骨子里的,正是李白的“自育”成就了他作为唐诗“珠峰”地位的。

由于旧中国文化落后、文盲众多,为解决普及教育中经费匮乏、女子教育困难等问题,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小先生制”,让儿童一边育己,一边育人,即知即传,把学到的知识随时传授给周围的人,在师资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自育”成果。正如他在《自立歌》中说“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都不是好汉!”由此可见,“自育”何其重要!
此外,陶行知先生的美国老师是杜威,他却把老师杜威的话“教育既生活,学校即社会”反了,变成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完全是陶行知先生“自育”的结果呀!
自育,在中国如此,在外国更不例外。

爱迪生是一位举世闻名的电学家和发明家,他除了在电灯、留声机、电话、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大量的创举。爱迪生一生共约有两千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是“自育”带给了爱迪生光辉灿烂的人生。
人口只占全世界0.17%的犹太人,却掌控了全世界80%的金融,获得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诺贝尔奖,以色列的计算机技术全球第一,医疗技术全球第一,全世界第一个进入血管里拍照做手术的机器人是他们研发的……究其原因,是他们把“自育”发挥到了极致。

以色列小学的教室不像我们的教室,前面有一块黑板、有一个讲台,还有一张讲桌,然后有秧田式的一排排桌子,一排排凳子。他们上课,是一群人,一群人分开的。他们没有从头讲到尾的老师,他们的老师从小学起就是辅导员,就是服务大家的。所有的孩子都是老师。每个孩子都可以当老师!你来讲这个,我来讲那个,讲给大家听。比如说,他们会把小学一年级所有的课程一次性安排给学生,然后,学生就分工,自己学,自己教,相互学,相互教,他们就是这样开展“自育”的!
“自育”是那么的神奇,难怪许多名人都加以推崇。
英国著名作家笛福说:“一个要教育别人的人,最有效的办法是首先教育好自己。”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中国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说:“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本质上都是自学。真正做出成就的人都是自学者,他的主要力量都花在自学上。”
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李镇西说:“所有杰出人才,都是自我教育的成果。同样是在苏联时代,为什么马卡连柯、赞可夫、苏霍姆林斯基能够成为杰出教育家呢?难道能够说他们是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培养”的吗?如果是,为什么不多‘培养’几个呢?同样是在旧中国,为什么只诞生了晏阳初、陶行知、陈鹤琴等伟大的教育家呢?难道我们能够说他们是‘蒋委员长’或国民党反动派‘培养’的吗?显然不能,道理如前。”
这是一个天大的常识:人不自育,谁也育不了,天王老子也爱莫能助。一个人若愿自育,会自育,即使无他育,也能创辉煌!
在当今中国的不少重点高中里,师讲生听,满堂灌、填鸭式、注入式的现象比比皆是,加班加点、苦拼硬干的现象随处可见,但这些学校都在自诩90%以上的一本升学率,却只字不提10%以下的失败率。千万别忘了,这10%以下的学生也是你千挑万选“掐尖”来的呀!譬如说中考是700分的满分,他们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也是在680分以上的!既然你能教出90%以上的一本升学率,为什么会让10%以下的学生失败呢?顺带说一句,招收680分以下考生的学校只要有1人考上一本,那些90%以上一本升学率的学校就是失败的,除非你让100%的学生都考上一本!此外,还有校长沾沾自喜地说,我校的学生每年都至少有10个人考上北大、清华!请问:你有多少个班?如果有20班,每班有50人,那990人为什么没有考上北大、清华呢?
实话实说,不管是90%以上的一本考生,还是10个考上清华、北大的考生,与“他育”可能有点关系,但是关系不大!是“自育”成全了他们!难怪在问及高考成功的秘密时,许多省市的“状元”都会说,自己的自学能力特别强!

大量过来人告诉我们,人生在世,父母是靠不住的,同学是靠不住的,老师是靠不住的,所有人都是靠不住的。那么,谁靠得住呢?
答案当然是:靠自己,靠自育!
你若不自育,他育白发愁;你若会自育,他育靠边走。正如《大众教育学》里写的:
何必阿弥陀佛,
只要雍容大度,
自己就是活佛。
何必三叩九拜,
只要慈悲在怀,
自己就是如来。
何必隔断红尘,
只要生活灵便,
自己就是神仙。
纵观古今中外,拥有强大的自育意识和自育能力,不仅是学好一切学科的基础,也是人赖以生存的不二法宝,更是民族兴旺、国家强盛、人类进步的不竭源泉。
作者:刘德(教育专家)
图片:网络
责编: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