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红色足迹
作者/潜 龙
国庆前夕,我临时动议,参加了旅行社组织的九寨沟、黄龙四日游,来了个说走就走的出行。
一大早,我们乘坐中巴车从兰州出发,离开了喧嚣的闹市驶高速公路,视野开阔了,神情也顿觉轻松许多。车子风驰电掣般的疾驶,两旁的田园景色飞快地从眼前掠过。中午时分,就到了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夏河县,下了高速进入国道,在原生态的天然风光中开始向苍茫的大草原进发。
若尔盖大草原既是甘肃与四川的交界地,又是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块特殊的藏族、羌族集聚区,海拔高度在3300米至3600米之间,被称为松潘高原草原;虽属高原草原,但相对于四周环抱它的群山峻岭,又是高原上的一个盆地,水草丰美,牛羊成群,是我国三大湿地之一。它优美的自然风光,宛如一块镶嵌在川甘青边界上瑰丽夺目的绿宝石,素有"川西北高原的绿洲"之称。 
时至金秋,天高气爽。起伏辽阔的草原就像凝固了的大海波浪,无际无涯;浅浅的河谷曲折蜿蜒、无所拘束地任性流淌,如同绿色地毯上的装饰线。白云般的羊群、有高原“黑美人”俗称的牦牛时隐时现;漫山遍野的矮草由近到远、由绿到黄,层次分明地从山丘到河谷竞相争艳。我们惬意地行进在草地翠绿与山峦斑斓交织的广袤原野中,贪婪地观赏着这醉人的秋色。
忽然,我看到路旁有一块“金色鱼钩故事地”的指示牌,不一会又看到“七根火柴发生地”的箭头指示牌,马上意识到,这里就是89年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草地"最悲壮的地方。“金色鱼钩”和“七根火柴”都是当年红军长征三过草地时的动人故事,现均被收入中小学语文课本。
《金色的鱼钩》记叙的是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为照顾三个年轻病号战士,把缝衣针烧红做了个鱼钩,靠钓鱼维持了战友的生命而自己不惜牺牲的事迹。《七根火柴》说的是,在茫茫草原上,一位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土顽强地期待着战友,当他从怀里掏出经过千辛万苦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夹在党证里交给了战友,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眼睛里还迸发出喜悦的光芒,竭尽全力举起手来直指红军进军的方向。
由此,我又联想起,上小学时的一篇课文《一袋干粮》。红军战士谢益先,在过草地时遇到一个面黄肌瘦的妇女和两个皮包骨头的孩子,他就将自己的干粮袋留给了她们,自己随部队继续前进。部队每逢宿营吃饭时谢益先就不见了,(他是偷偷地去挖野菜吃),因断粮最终他没能走出草地。当部队走出草地时,又碰到那个妇女在寻找救命恩人,战士们看到那个空干粮袋上的“谢”字时,才知道谢益先为啥一到吃饭时就不见了。当战士们告诉这位母亲他已经牺牲了,这位母亲弯下腰,对孩子们含泪说:“孩子,可要记住啊,我们是红军叔叔用生命救出来的啊!”
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只是当年红军长征“过草地”悲壮史诗中的点滴篇章。难以相信啊!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我红军不得不走进这几乎濒临绝境的草地,同时和国民党军队作殊死搏斗……据史料记载,当年约有一万多红军将士长眠于此。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护佑了这片热土。因此,这里纪念红军三过草地的大型雕塑、纪念碑、战斗遗址和革命文物很多,充分彰显着若尔盖草原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意义。
想到这些,我的心情一下子沉重了起来,仿佛当年疲惫不堪的红军战士们,互相搀扶挣扎前进,他用钢铁般的革命意志挑战生命极限的悲壮场景又浮现眼前……记得有这么一句话:“自然景观只有在对人类不构成生命威胁的前提下才是美的。”我们要记住这芬芳下的苦涩,亮丽中的艰辛。
于是在松潘川主寺,我专门去了由邓小平同志题写碑园名的“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参观,再次了解三大主力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艰难跋涉,英勇战斗,创造人类战争史上罕见奇迹的辉煌历史,并在纪念碑前深情地敬献了一束鲜花,以表继承遗志,告慰英灵。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为了民族解放、独立自由而英勇牺牲的无数革命先烈。在观赏自然美景的时候,也不能忘记红军将士在这片热土上,留下的红色足迹和精神遗产,要让伟大的长征精神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