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朝根叔叔去世前一年拍摄的
榜样的力量
——追忆知青时密切交往的刘朝根主任
文/徐昭庆
我当知青插队落户时密切交往的原广元红岩公社天星大队主任刘朝根,他和家人对我的关心、帮助,以及他的做事风格和人格魅力一直影响着我。如今我近七十岁了,我这一生经历了无数沧桑事变,唯独他令我记忆犹新,挥之不去,如影随形。

(左右为刘朝根叔叔夫妇)
我初中毕业一年后,年龄不到18岁,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兴高采烈、懵懵懂懂落户到天星大队三队,迎接我的第一个人就是刘朝根主任。
记得当时是1974年6月,我随同学到红岩公社天星大队三队插队落户。我们那批共6个知青,都是铁路职工子弟,对天星大队来讲,还是第一次接收知青。有的知青尊称刘朝根主任,有的叫根爸。因为我母亲曾经与刘朝根在供销合作社一起工作过,所以我称呼他刘叔叔。
我下乡的位置地处嘉陵江上游,那里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条件非常艰苦。特别是夏天,蚊虫叮咬,苦不堪言。尤其是我刚到农村,没有远离父母独立生活过,很不习惯,幸好许多叔叔、婶婶及兄弟姐妹们关照,特别是刘叔叔把我当成了他自己的亲生子女一样关怀备至。当时生产队没有专门修建给知青住的房子,刘叔叔就腾出自己家里一间房子给我做厨房,后来我知道给我做饭的房间是给他的两个女儿当卧室的,令我非常感动!
起初刘叔叔和他爱人邓孃孃担心我不会做饭,经常主动叫我一起吃他们做的饭菜。我几乎每天在刘叔叔家吃两顿饭,而我顶多每天只做一顿饭。时间一长,我感到不好意思过意不去。但刘叔叔和他爱人根本不计较这些,后来一天三顿都叫我去吃。其实那个年头,家家户户都不富裕,刘叔叔虽然是村主任,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让我感激不尽。
记忆最深的是我刚下乡的第二天,早上吃完饭后就去各家各户的猪牛圈里背青草干粪撒在秧田里,下午又檚个棍子,在又脏又臭的秧田里,用脚把撒的干粪踩到秧的根部。干了一会儿,我的两个大腿出现了许多红颗颗,奇痒无比,难受难忍。我意识到这是我娇气细嫩皮肤过敏所致。刘叔叔得知后特别心疼,他火急火燎地把我掺扶到大队卫生室,卫生室医疗条件差,没有什么特效药,只给了我两片璜胺。收工后,刘叔叔不顾疲劳,忍饥挨饿,匆忙上山釆来草药熬水给我擦洗,第二天果然就完全治愈了。
我跟着刘叔叔参加生产队劳动的时间最多,他手把手地教我插秧,打谷子,种麦子,薅草,背粪等,农村的活路劳动强度大可想而知,特别是农忙时节。
刘叔叔虽然是天星大队主任,但他平易近人,正直无私,在社员群众和知青中享有极高的威望。每次大队开会时,各生产队为农事争吵不休,只要刘叔叔一讲话,整个会场鸦雀无声,所有争吵的问题都是刘叔叔拍板,一一得到解决。
记得有一次,推荐某知青去上大学,相当一部分队长和社员,都说某知青家庭出生不好,不同意推荐。刘叔叔力排众议,他说这个知青的父母阶级成分虽然较高,但那是父母的问题,要重在看这位知青的品德、作风、劳动等方面的表现,合不合符推荐上大学的条件。如果表现好,符合条件,就应该推荐这位知青。在刘叔叔坚持原则,有理有据的说服下,全体干部社员一致赞同了这位知青去上大学。在当时那种政治环境,刘叔叔是多么有远见卓识和政治思维!
妈妈告诉我,刘叔叔、邓孃孃夫妻二人原来都在昭化供销合作社工作,后来单位精简裁员,他毫无怨言带着家人回老家农村务农了。我心里由衷地为刘叔叔、邓孃孃惋惜,更加钦佩他夫妻二人。
刘叔叔的家庭困难,主要原因是邓孃孃身患多病,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他们两个女儿两个儿子,当时只有大女儿刘元芳参加生产队劳动,另外三个子女都在上学。大女儿刘元芳身体单薄,比我小三至四岁,每天在生产队和成人一样出工干活,挣的工分却很少。在这样的困境下,刘叔叔每天既要操心全大队的工作,还要辛勤地在本队出工干活多挣工分,回到家还要忙着家务劳动。
每天看到刘叔叔无论多苦、多累、多忙,从不抱怨,从不叫苦喊累,总是微笑着与我们谈笑风生。有时候在田间地头休息的时候,还给我们讲些有趣的,对人生有帮助的小故事。从未见过刘叔叔表现出不高兴,更没见过他对谁发火训斥。在家里更是微笑乐观,温文和善,对孩子充满着温暖和关爱,说话总是轻言细语,和颜悦色。
刘叔叔热爱生活,关心社员,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他这些优良作风,深深地感染熏陶着我,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我是一个初中毕业生,没上过高中,我1978年考上大学,在大学课程的学习上遇到了很大的障碍和重重困难。在焦头烂额不知所措的情况下,我想到农村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劳动条件,想到刘叔叔在那样的环境下表现出的乐观向上,不怕苦和累的精神,无形中给了我勤奋努力,刻苦学习的意志动力,坚定了克服学习上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经过艰苦努力,以刘叔叔作榜样,我不仅顺利完成学业,而且在1979年被评为铁道师院的优秀团员。
(青年时期的作者)
毕业后我被安排去学校当老师,在教学工作中,看到某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一些学习不进取的学生,我烦燥头痛,动辄训斥、怒吼。每当我想到刘叔叔,他在那样艰苦困难的环境中,从来没有发过火,动过怒。相比之下,我很惭愧。于是我静下心来,耐心观察和寻找这些后进学生的闪光点,寻找适应的方式方法,有的放矢地去教育引导学生,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努力,我把许多后进学生转变成了先进生。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了,行为习惯规范了,学习成绩提高了,有的还被评为三好学生。在教学工作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我不仅被评为铁道部优秀教师,而且还因组织的信任和大家的拥护被提拔为校长兼党总支书记。
刘叔叔2009年病逝,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永远活在我的心中!他是我的精神贵人,潜移默化地指导我践行丰富的人生。他的优秀品格是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
转眼我到农村插队落户至今五十周年,这段时间我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回顾往事历历在目,久久难以平静,于是我毅然决然奋笔书写,特以此文追忆敬爱的刘朝根叔叔!
撰稿人:徐昭庆
2024年9月14日于重庆
(作者徐昭庆老师)
个人简介:
徐昭庆,男,汉族,出生于1956年7月。1974年6月上山下乡当知青,1978年9月考入西安铁道师范学院,1981年9月担任原安康铁路分局万源铁中化学教师。1998年6月起先后任原安康铁路分局铁一中副校长、党总支书记、铁路技工学校党委书记。后因工作变动调到西安铁路局下属多经公司,先后担任副总经理,工会主席等职务,2016年8月光荣退休。
总价值八万元的文学大奖三苏文学2024年“陈氏梅花杯”中秋诗词大赛启事
“天上满月,人间团圆”,中秋是团圆的节日,中秋也是诗词的盛会,在2024年中秋佳节即将到来之际,三苏文学特与国礼书画家、陈氏梅花创始人、三苏文学艺术顾问陈永华老师一起联合举办2024年“陈氏梅花杯”中秋诗词大赛。
陈永华老师简介
陈永华,笔名梓淼,斋号永芳轩,1960年出生于四川峨眉山。现住青神县。他在艺术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是陈氏梅花创始人,并有“牡丹王“之称。陈永华的画作风格独特,融合了传统与创新的元素,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不失现代感。他的画作中,梅花、葡萄等元素尤为引人注目,陈氏梅花还获得了国家专利,展现了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1、大赛时间:9月1日一9月18日
2、截评时间:9月26日。
3、评奖结果将于9月30日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上公布。
4、大赛收稿:赵文碧,微信名/三苏文学,微信号/ZWB612462。
5、大赛对象:关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的海内外所有诗词爱好者
6、大赛主题:以中秋为主题。
7、大赛体裁:诗、词、歌、赋、散文诗。
8、大赛作品:投稿首行注明“陈氏梅花杯参赛作品”。大赛作品必须为原创作品,且文责自负。
9、大赛平台:入围作品將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上刊发
10、评奖要求:浏览量占50%(浏览量必须500以上,点赞、在看100以上。),评委点评占50%。
11、大赛评委:由青神藉著名诗人王宇春老师任评委会主任,评委会成员:王宇春、陈永华、李安全、叶志权、李建全、勇健、赵文碧。
12、大赛评奖:大赛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
13、大赛奖品:一等奖一名,奖品为“陈氏梅花”一幅(价值24000元)和精美荣誉证书一本,二等奖2名,各奖陈永华老师国画一幅和精美荣誉证书一本,三等奖3名,各奖陈永华老师国画一幅和精美荣誉证书一本。
14、大赛期间作品赞赏10元以下不发放,赞赏10元以上60%归作者,40%用于平台运营
三苏文学
2024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