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入祀孔庙
孔庙,是祭祀伟大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国家级庙堂。同时,孔庙中还奉祀了我国历朝历代以来儒家思想文化继承和传播中最突出、最优秀的人物。
孔庙祭祀,属于最高级别的国家祭典,荣誉至高无上。所以,被选入祀的条件特别苛刻,每一亇都是“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之人。从入祀程序上讲,他们的学问、德行、功业,都须经受民间、学术界和官方的全方位检评,遴选的程序非常严谨,要经过提名、上报、朝庭审议,最后由皇帝下诏。
那么,自孔子以来20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全国入祀孔庙配享祭祀的人员一共有多少呢?据统计,一共只有172人。其中:
“四配”4人:颜渊、曾参、子思、孟轲。
“哲人”12人:子享、子贡、子路、子夏、子若、子我、子有、子游、冉雍、冉耕等。
“先贤”79人:即指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先儒”77人:指孔丘明、公羊高、谷梁赤、伏生、孔安国、刘向等对儒学有杰出贡献的大学者。
因此,在中国古代,一个读人的最高荣誉,并不是考中状元,也不是贵为帝师,而是在去世以后能够入祀孔庙。
172个入祀孔庙的名额,若从理论上按省级地域来算,全国30个省、4个直辖市,每个省市可摊上5个。可实际上,各省市相差十分悬殊。孔子老家山东,自然是群星灿烂名列第一,而有的省市却只有一两名,甚至有的一个都没有。
浙江省,地域不算大,人口也不算多,但却是一亇文化大省,也是儒学的重要传承地之一,具有丰富的儒学传统和深厚的学术氛围,从而在浙江大地上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浙学”,诸如金华学派(婺学)、永嘉学派、四明之学等流派,涌现出了一批影响全国的学术大儒。金华学派兴盛于宋元,传衍于明清,庚续于近代。南宋前期有婺学先声范浚和著称于世的吕祖谦“吕学”,陈亮的“永康之学”,唐仲友的“经制之学”,宋明之际有倡行朱学的“北山四先生"(即金华学派的四名著名学者何基、王柏、金履祥和许谦),儒学一代宗师婺学大家宋濂,明清时期有婺学中兴者章懋的“枫山学派”及永康五峰书院为活动中心的“浙中王学”和胡应麟的“文献之学”。晚清以后,金华有金华文献集大成者胡凤丹父子,近代新史学代表有何炳松、何炳棣,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有邵飘萍、陈望道等,从而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力。
自设立孔庙以来,浙江先后入祀孔庙的先儒共有14位,分别是吕祖谦(金华)、王守仁(余姚)、何基(金华)、王柏(金华)、金履祥(兰溪)、许谦(东阳)、陆陇其(平湖)、陆贽(嘉兴)、袁燮(鄞县)、辅广(桐乡)、方孝儒(宁海)、刘宗周(绍兴)、黄宗羲(余姚)、张履祥(桐乡)。值得一提的,宋儒辅广,虽出生于桐乡,但曾师从吕祖谦和朱熹,是吕祖谦的亲授嫡传学生。
因此可以这么说,金华入祀孔庙的有五位先生和一位学生。由此可见,金华文化底蕴之深厚,金华“小邹鲁”之美誉名不虚传。
其中,吕祖谦、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五人,均属金华市域人氏,是浙江省入祀孔庙人数最多的一亇地市,也是入祀孔庙最早的一个地市。
吕祖谦(1137-1181),他与理学大儒朱熹和张栻并名于世,号称“东南三贤",吕祖谦25岁中进士,与朱熹过从甚密,虽只活了44岁,但著述2400余万字,《东莱博义》成为历代科举学子的必备书,从学弟子无数。吕祖谦亡故80年后,与张栻一同诏准从祀于孔庙,成为浙江第一亇配亨孔庙的大儒。
吕祖谦和“北山四先生”五位入祀孔庙的金华先贤,不仅在宋元思想文化界举足轻重,而且在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不仅是金华的骄傲,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2024.09.14编撰于金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