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汉江
提起中秋,我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首经久不衰的东蒙民歌《敖包相会》,“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如诗如诉的歌词,柔美抒情的旋律,就像我的思绪在皎洁无垠的月色里静静的飞翔。
月亮,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尊崇地位,有人把太阳比着父亲,把月亮比成母亲,月亮是纯洁、美好、温柔、善良的化身,千百年来,寄托着人们对团圆、浪漫、幸福、吉祥的深情祈盼和祝福,古今无数咏唱月亮的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作品层出不穷,演释着人们心里那一轮又大又圆的中秋月。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可不,刚进农历的八月,大街小巷都已弥漫着浓郁的月饼香了,远在他乡的游子早已扳着指头盘算着何时返乡与家人团聚,天真烂漫的孩子们翘首以待,好在中秋的月光下,分享供奉给月亮娘娘的瓜果和月饼。
中秋月在大人们的心里是幸福和团聚,是如水的牵挂和思念,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一块放大了的月饼。想起儿时的中秋节,至今还是那么情趣盎然。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庄户人把中秋节看得很重。他们认为农历七月十五要烧纸祭奠祖先和亡灵,是“鬼节”,而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人节”,这是一个蕴含喜悦和成熟的季节,瓜果瓢香,稻穗金黄,秋高气爽,丰收在望,一片喜人的收获场景,经历了春耕夏插两季辛苦的人们也应在此时犒劳一下自己了。中秋节这天,人们会买上一些鲜嫩嫩的菱藕,红艳艳的苹果,金灿灿的柑橘,再将家里剩下的碎米磨成面,做成香喷喷“米饭饼”,有条件的人家再买上几块月饼。当一轮中秋月爬上门前柳梢的时候,农家小院里便洒满了皎洁的月色,每家都会先在门口院子里放上一张小方桌,摆上瓜果、月饼、再置只香炉,主人便虔诚地点上一柱香,恭恭敬敬地请月亮娘娘下凡享用,谓之曰“敬月光”,村庄里还响起一阵阵的爆竹声,飘散着淡淡的火药香。然后,一边亲亲热热地吃着瓜果,聊着家常,谈着收成,孩子们则围着“敬月光”的那些贡品,拍着手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之类的童谣,好在一柱香烧完之后,尝一块让他们垂涎已久的月饼。要知道,那时候,香甜美味的月饼是孩子和大人们一年中难得的奢侈品哪。
长大了以后,我慢慢地明白了,中秋节人们其实并不在乎吃什么,而是一家人能够亲热地团聚在一起,在乎一个团圆的氛围,假如这天家里有什么人在外面没能回来,他或她就是中秋夜一个很主要的话题,家人会借着月光给远方的亲人们捎一份深情的问候、温馨的祝福和牵肠挂肚的思念。
快到中秋节了,我又回忆起儿时中秋节的情景, 想到自己从一个天真的孩子长成一个四十岁的汉子,想到辛苦了一生的父母已早早的长眠于地下,想到当年与我一起唱童谣的小伙伴们也都因谋生零落四处,想起曾经的恋人和朋友,总有一些酽酽的思念和淡淡的愁情像月亮一样冉冉升起,像月光一样铺满我的心底。
刘汉江,男,散文作家,1968年生,汉族,江苏盐城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热爱文学、音乐,崇尚朴实自然,追求真诚唯美;长期从事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数十年笔耕不辍,数百篇作品散见于全国各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集《生命回响》、《凝望月光》、《金色童年》等,作品在国家、省、市级多次获奖,现任企业高管,盐城市亭湖区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