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的人口迁移(2)
从村子的规模,姓氏的多少以及名称大体就可以看出古代移民迁入汤峪川的迟早。
一般,规模大的,姓氏庞杂的自然村,迁入的时间较早。比如石门、聚庆、高堡,形成的时间就比较早。相反像杨家沟、乔家𡎚、赵家坡、以及汤峪河东岸的梁家𡎚、郭家𡎚、王家𡎚,一个自然村相当于行政村的一个组,姓氏比较少,迁入时间自然较晚。
村子的名字也是有讲究的。
村,指自然形成的村落。村,古为“邨”。《集韵》:“村,聚也”。本义是指乡间农民聚居的地方。称“村”的,前面一般不带姓氏,意味着姓氏较杂,相对来说,这种村子因为某种原因形成在早,各姓移民陆续迁入。比如石门、聚庆(渠坑)、石佛寺村。这三个村子,都是因应寺庙形成了村。以后因战争人祸,人口逃亡或者死亡。但和尚道士一般是方外之人,一般不会涉及。且说"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因为有遗留人口,也就把原有村名保留下来了。
庄,指傍路而成,有一定的驿、旅、商、防之功能的村落。旧时皇室、贵族、地主在乡下有大片土地及其建筑物,就叫庄园。所以叫“庄”的地方,一般有过大户人家在此建过住宅或拥有庄园。聚庆的金家庄,汤庄村就属于这种情况。所以说金姓属于清代有特权的满人建立的,这说法是可信的。
寨,本指围有篱笆或栅栏的羊圈,或指驻兵的营地。也指四周有栅栏或围墙的村庄、村落。《集韵》:“柴,篱落也。或作寨。”《玉篇》:“寨,军宿处。”所以称“寨”的地方,曾有过军营驻扎或有过围栏、围墙环绕。洪家寨就是这样,现在还有清代的土垒残墙。
堡,本义是指土石筑的小城。后指有围墙的村寨、集镇。《广韵》:“堢,堢障,小城。堡,上同。”所以称“堡”的地方,曾经有过比较坚实的围墙,且内部相对繁华。高堡子,聚庆的韩家堡就是这样。
并且堡和寨在中国大兴就在明清时期。明末战乱,乡绅同普通百姓的矛盾特别剧烈,乡绅结堡以防"匪","反贼"结堡以抗官,洪家寨是前者,高堡子是后者。到了清代中期社会动荡,民间也开始结堡,聚庆的韩家堡就是这样。代家寨早则清初,晚则形成于清朝中期。
汤峪口和峙峪村,一定是清代形成的,因为清代康熙年间,将"谷"改“峪",才有汤峪和峙峪这些名字。
关上村、何家山、老凹沟以及汤峪河诸村,光绪《蓝田县志》不载,说明它们形成于晚清和民国时期。当然,不排斥在石门谷内各处有零散的人家存在。
至于其他带有坡、𡎚、嘴头、疙瘩、尖角、沟等地理特征的村子,其形成时间就要综合判断了。
古人迁徙定居,是有讲究的,除了风水外,要考虑农业耕作、居住安全和交通方便三个因素。
古人以农为本,安土重迁。因此,迁移考虑的第一个因素就是耕地情况。从蓝田的实际情况看,原土厚而耐旱,优于川土。当然近河处可以水浇除外。汤峪河西背后有八里原大量耕田,并且河川宽阔,而河东诸村近河,背后为桃花岭,平田有限。像河东的陈家沟,因为土地不足,要到汤峪河西来种田。从耕地方面说,河西优于河东。
古人讲安居乐业。近河易受洪水冲击,不利居住和田作。所以古人一般住于远河的二阶台地之上,这就是村名经常出现坡、𡎚等名称的原因。
汤峪河过去是经常发洪水的。从史志上就可以找出一些痕迹。
石门汤泉自唐代发现后,多次修建。牛志记载:明天顺三年(1459年),重修后泉被水冲,改为四。曰女塘,水特热,房三间,专为妇女沐浴之用。曰官塘,房两间,水次之。曰五花塘,房两间,塘小水深,较热,专为洗病用。曰澡塘,房三间,水温和。道光十九年,邑人张茂勋捐资重修。光绪三十年,知县周之济重修,并刊明儒陈作霖洗病时日於碑(《温泉洗病时辰碑》)。之所以屡建,多因洪水冲击。
白家疙瘩村是始建于晚唐的村庄,有一座“圪塔塔”,有碑文介绍说:自清朝以来,水患频发,建筑损毁、土地淹没,百姓深受水患之苦。故村民于清崇德元年(1636)用河道里的白石堆积成一座石塔,占地半亩,高不足二丈,寓意平息水患、保一方水土到了清道光丙申年(1836年),村民又自发组织对塔身进行了改建。他们用自烧的青砖替代白石,重建新塔。这就是临河的坏处。白姓有一些后来搬到了高堡村,原因就是疙瘩那地方近水易受灾。
牛志上还介绍了汤峪口村(今塘子村)曾在西沟上架有一座汤峪桥,结果民国二十二年(1933)被水冲毁,县上赈務会重修。西沟是小河,发洪如此,更何况汤峪河呢?
从安全角度而论,河西优于河东。
尽管说,路昰用脚走出来的。但交通方便是影响效率的。比如河东的陈家沟,平时可以涉过河水种地。但发洪水则不行。建国以前,汤峪河上是无桥的,和焦岱河汇合后依然如此。因此,河东出行大不方便。
河西则不然,从石门可以过皇甫川,还可以北入石门谷栈道赴榨水,南去魏寨,过嘴头,从塔山村和桥头村之间的石桥上去长安和西安城。这桥是宋代用石条和石柱修建的,是当时的交通要道。
从交通方便来说,河东依然不如河西。
因为以上三个原因,古人迁移,一般首先选择河西,河西的村子一般时间较早,文化底蕴比较深厚。
从河西看,汤峪河出了石门关后,于下游同焦岱河汇合,向西北流去,大致一个弓形,河西川地加上背后的八里原,处于弓弦一方,因此,石门、聚庆和马塬形成较早,处于弓弦两端的其他村子形成较晚。特别是峪口的塘子村、杨家沟。杨姓来得晚,一开始住在沟内。而峪口较低,塘子村只能分布在河东较高狭窄地带上。
同时,处于二阶台地以下,离河较近的洪家寨、胡家坡、赵家坡、乔家𡎚形成时间就较晚。因为赵家坡、乔家𡎚和杨家沟形成较晚,规模小,后来才合并成联丰村。
从河东看,从汤峪口以下,一直到回回嘴头,桃花岭夹在汤峪河和洋峪河之间,一直到汤峪河和焦岱河的合流为止,越来越窄,可耕土地越来越少,自然村规模变小。今梁家𡎚村是由梁家𡎚(两个组)、王家𡎚、郭家𡎚三个小村组成的,共有四个生产小组,一组姓梁,二组姓商,三组姓郭,四组姓王。趆往北形成时间越晚。回回嘴头,回民来得最晚,条件最差。同治元年,回乱,左宗棠入陕,回民皆逃。后来侯家𡎚合并了嘴头。侯家𡎚姓氏甚杂,大部分应该是同治以后,回民跑路后填空迁入。因此,在河东,除了白家疙瘩以及疙瘩塔,各村子很少有历史遗迹,就连疙瘩塔也没有上牛志。
由于整个川道南高北低,因此每个村子南边的村民,一般来得较早,而北边的一般是后来的,或者人口增加后移居的。以高堡为例。先到的张郭二姓在南,明末的高姓也在南,其他姓氏逐步向北。北塔在北,封门也在北,二者所在五、七组都属于北社。
同时,八里原向汤峪川过渡,高度逐次降低,因此每个村子,居民的居住顺序,也是先高后低。石门村东西两社,西社所在向来是中心,原因即在于此。
总而言之,现时的汤峪川各村子,居民基本是明清移民,适入有早有晚。村子也是这样。尽管有的村出现很早,如石门,但它实际是明清村庄。又比如,杨家沟北,1980年曾出土了唐代咸通年间的唐凤衔绶带纹五瓣银盒金银器,盒底錾有“内园供奉合。咸通七年十一月十五日造。使臣田嗣莒。重一十五两五钱一字”。咸通七年即公元866年。这应该是当时的藩镇献给唐室的。估计是公元895年昭宗出奔石门镇圣寿寺时,有大量随从,有安排在杨家沟那地方而遗留下来的。但虽然那时有人烟,但已消失在历史之中。现在的杨家沟村人是明清移民中来的较晚的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