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难平的《长相思·雨》
憨子
看现代人评论一首诗词的优劣,总是考察平仄谐韵。倘有不合律者,先就否定了诗词。其实这就是以瓶子判断酒味,其谬误大矣。
我们看万俟咏的《长相思.雨》。
原词: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按照所谓格律,这首36字的小词至少有四处不合平仄。第11字“窗”、第16字“无”应仄却平,第14字“此”、第34字“滴”应平却仄。此外,按照《长相思》的叠字格式,第3字“声”和第6字“更”应该用相同的字,第21字“成”和第24字“平”应该用相同的字。这样看,万俟咏的这首《长相思》既不合格率,又不合格式,按照现代诗评家的标准,自当一下子全盘否定。
但是且慢。听我细细到来。
全词写雨,不见一个“雨”字,但读来却句句含雨,处处是雨!雨中情深,情深雨中!
首句“一声声”,形容雨声,声声两个叠宇,描摹雨断断续续的声音,既显得形象,在声音上也显得贴近。“一更更”形容落雨时间之长。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更更两个叠字,表示雨声一更接一更的绵延不断,也暗示着诗人的彻夜不眠。这里与其说是写雨,不如说是写人。人彻夜难寐,必有难寐之情。雨声之所以如此清晰入耳,不是因为雨声之大,而是因为人之思思情切。
试想一下,如果按照所谓格式,“一声声”与“一更更”的最后一字必须相同,以上的意境还会有吗?
“窗外芭蕉窗里灯”,窗外是雨打芭蕉的声音,窗内是听雨之人面对一盏孤灯,隔窗昕雨,雨打芭蕉的声音分明是敲击在诗人心上的心声。“此时无限情”,直接道出诗人的无限思念的心情。这里的“无限情”,与前面的“一声声,一更更”紧密相扣,前后照应,实际在告诉人们,诗人的无限情思也是“一声声,一更更”的绵延不绝。然而“无限”二字又使这种直言显得暖昧模糊。只知情意无限,心事无边,却不知究竟是什么样的心事使人长夜失眠,寂寞听雨?
在这一段里,“窗外芭蕉窗里灯”,以“窗”分内外情景,倘因为不合平仄改了第一个“窗”字,内外如何区分,意境如何传神?此时的“无限情”又如何顺势而生?再加上因为“此时无限情”的“此”字、“无”字也因平仄问题修改,诗人的“情”又该如何表达出来?我翻来覆去的推敲斟酌,总觉得改换一字则意境全无。读者不妨试试。
“梦难成,恨难平”,用两个“难”字突出人的愁苦心情。“梦难成”是说难以入睡,“恨难平”是说悔恨不已。“梦难成”是“恨难平”之果,又更加深了“恨难平”的心事。而且,“梦难成”表示连暂时逃避到好梦中去都是一种奢望;为什么呢,就因为前面说的“无限情”,这情在心头辗转,使"梦难成",更兼一夜风雨,触动愁思,恨意,自然“恨难平”。但是雨根本不管诗人的这些情思恨意,这就是诗人幽幽的抱怨:你怎么“不道愁人不喜听”,只管“空阶滴到明”。“愁人”怪雨无情,不顾人的心情,就这样在空洞洞的台阶上一点一点滴到天明,这说明人一夜未睡。人心中的愁绪、思情、恨意,就如这“一声声,一更更”的雨声,凄凄凉凉,永远没有尽头。
在这下阙里。批评家以为“梦难成,恨难平”的“成”、“平”二字应为同一字。试试看如何按批评家的批评修改?无论怎样改都伤了全词的布局,坏了诗人情意的表达,这词的美感就全部消失。
万俟咏的这首词作用语平淡通俗,虽不合格律,但依然音韵和谐,吟咏起来很有音乐上的美感,凭什么非得按照前人的《长相思》死搬硬套?
所以我要说:这诗词的美并不仅仅在音韵上,更多的是在它的意境上,在于意在境中,情在景中。万俟咏的全词整个写的是“听雨”,但写景中无一个雨字,全词整个表达人的相思,但却无一字道出相思。所有的相思都在对听雨的描述中。这才是这首词最为难能可贵之处。
由此思之,如果真以不合格律而否定此词,那与荒谬绝伦有何区别?
2022年10月29日星期六
作者简介
刘彦强,笔名憨子,网名草根,咸阳诗词学会理事,秦韵诗文学会会长。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政治教师,曾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以及《学习心理学》《坡刘村志》、《草根憨语》等书,另有多种教辅读物发行全国。教学之余涉猎散文诗歌,有百余万言杂谈以及诗词散文见于多种刊物。有《佳儿传奇》、《生死孽缘》《善才的困惑》《屈原的屈冤》等小说问世。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