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瞻仰清水塘
作者:梅派老生
主播:执虚如盈
长沙八一路,有一处高楼抱拥下绿树成荫环境幽深的院子,门前挂有“中国共产党长沙市历史馆”的牌子。院内干净整洁,树木繁茂,枝叶青翠欲滴。这里就是清水塘,也就是中共湘区委会员旧址,毛泽东和杨开慧婚后在长沙的故居。
2006年,清水塘以“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的名义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刚下过细雨的长沙,凉爽宜人,我慕名前往清水塘参观。
步入清水塘大门,耸立在广场中间的毛泽东塑像特别抢眼。这座于一九六八年用铝镁合金铸成的塑像,是东北轻合金加工厂铸造,在1969年以黑龙江省全省人民的名义赠送给湖南省的,含意深远。塑像中的毛泽东头戴军帽,身穿军棉大衣,挥手屹立在蓝天白云下。
塑像两旁的路灯别具一格,是整齐排列的红樱枪造型,寓意着“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伟大思想。
绕过毛主席塑像,茂密绿植处,看到一汪碧塘绿水,池水明亮清澈,岸边树木环绕,树间鸟虫鸣翠,周边清馨幽静。塘边立有一块硕大的石头,上刻三个红色大字:清水塘。一座结构精致的灰砖屋院就坐落在碧塘边上,特别引人注目,这就是中共湘区委会的旧址。
一百年前,这里还是长沙市的郊区,周围是菜园与瓜棚,在绿树遮掩下显得特别荒僻而不引人注意。一九二一年七月,毛泽东在上海参加完中共“一大”后返回长沙,通过易礼容租下了这座砖木结构房子,不久便创立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省级支部——中共湖南支部。毛泽东任书记,委员有何叔衡、易礼容等。第二年五月,中共湘区委员会正式在这所房子里成立,毛泽东任书记,委员有易礼容、李立三、郭亮、刘少奇等。
1921年冬天,毛泽东与杨开慧搬到这里居住,杨开慧的母亲也从老家板仓搬来协助毛泽东从事秘密革命活动。长子毛岸英、次子毛岸青相继在这里出生,杨开慧和母亲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做革命活动的后勤与联络工作。
清水塘——这个中国第一革命家庭从此留在党的光辉史册里。
这是一栋青瓦平房,砖木结构,单层二进三开间,中间为堂屋,两侧为住房,共有六间。
从侧门走进房间,大厅内乌黑发亮的木墙上挂着毛泽东的黑白照片,尽管岁月沧桑画面已显陈旧,但毛泽东圆润的脸庞依然英气照人。
房子的右侧前房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住房,杨开慧和毛岸英、毛岸青的合影让人感到温馨。在后房,看到杨开慧母亲用来装衣服、家什的竹箩筐、做饭的灶具等,让人油然联想起,那个年代伟人一家在艰苦岁月里短暂的天伦之乐。
房子的左侧后房是毛泽东和其他委员经常开会的地方,前房是接待来这里秘密开会不便回返的同志们用房。就在这里,毛泽东策划并指挥了湖南一系列工人罢工运动,如著名的安源煤矿工人大罢工、粤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水口山工人大罢工等等,同时在这里筹建了湖南自修大学。
这里既是中共党史上最早的招待所,也是毛泽东和杨开慧婚后组建家庭共同生活、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
1923年4月毛泽东赴上海参加党中央工作,第二年杨开慧也搬离了这里。
从旧址出来,沿柏油林荫路我们径直来到了旁边的纪念馆。这座纪念馆修建于1969年,是一幢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纪念性公共建筑,能完好地保存至今,本身就是一座文物了。建筑物造型方方正正,正立面的大门上方,是巨大的红旗,红旗正中嵌有青年时期毛泽东头像,两边为镰刀斧头的党徽,里面陈列着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历史图片与实物。
清水塘虽处长沙闹市,但院内静怡有序,一路观瞻,犹如重温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奋斗的历程。让人崇敬、自豪、振奋。
作者:陈学礼。网名:梅派老生水墨画。居秦皇岛,一生从事教育工作。爱好写作,曾在《中国教育报》《中国体育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新民晚报》《北京晚报》《人间方圆》《秦皇岛日报》《秦皇岛晚报》《视听之友》等报刊上发表散文百余篇。著有散文集《正街漫笔》一书。
主播:杨健,网名:执虚如盈,退休新闻媒体人。喜欢朗诵,现任多家平台公益主播。愿余生以文字、诗歌为伴,用声音传递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