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振宇
艺术可以延年。一方面是作者全神贯注尽情挥洒,忘怀得失,忘记荣辱,沉浸在艺术领域的世界,时间仿佛停止了。二方面艺术品可以穿越,如最早的墨迹书法作品是陆机的平复帖,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一半在台湾,一半在大陆,两岸统一了,也许才能合璧。三是观者可以延年。欢乐月短,愁苦夜长。欣赏,学习,进入古人的世界,私术前人的技艺,快乐无比。
九月三日,农历八月初一,天气预报无雨,没有拿伞,待快要到中国美术馆,突然下起了雨,是喜是忧不好说,反正是淋湿了,最好不要影响去看展览的心情。
民盟为建国七十五周年展。名家名人作品,作品分外耀眼,名气如雷贯耳。走到蒋兆和的《流民图》前,听到讲解,凑到跟前听听,一看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何家英正在给学生讲授。我忘记了年龄,忘记了规矩,拿起手机就录,也许是他看我年龄大,没有及时制止,我也听的入迷,不管录的时间长短,几分钟后,他客气地说,老同志别录了。我一直厚着脸皮,跟着听他的讲解。
首先介绍作者蒋兆和。其次讲创作背景,一九四一年,蒋兆和为了创作,到上海沦陷区,体验日军战领区的民众生活,偷偷创作了两年时间。现在看到的是长卷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遗失了。是中国美术馆馆的馆藏的珍贵之物,高两米,长二十七米,上百个男女老少,有骨瘦如柴的孩子,有衣衫褴褛的妇女,有气喘吁吁的老人。不仅记录了抗战时期百姓的生活,也展示了蒋兆和的艺术造诣。
一九四四年展出,为了能展览,改名为群像图,还是没有逃过敌人的严密控制,后以借览为名,不知所踪。五十年代在某地下室垃圾堆里发现现有的残存部分。
他讲蒋兆和的创作方法。还讲了现在一些画家,不深入生活,单凭照片想相坐在空调房里创作,怎么能画出打动人心而有震撼力的作品。上世纪五十代,提倡艺术家深入生活,与工农兵同吃同住同劳动,创作了一批很有影响力的作品。
上到五楼看《明清书画精品展》,听到有一位身穿旗袍的女士在讲解徐渭的巨幅书法作品,赶紧上前,心想,何家英是名家,不让录像,怕某句话不妥当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而这位女士,也不知道什么来头,更不知道姓名,总不该也让不让录吧?管他呢!不让录就不录了,为了学习,又不是偷人,就录开了。她从徐渭所处的时代背景讲起,讲徐渭的成长过程,徐渭的才情,徐渭的贡献和影响力,最后讲徐渭的两米高巨幅书法,讲书法五体的发展演变,讲作品的体式到形体、势体。讲怎样欣赏一幅作品,听的入迷了,她终于忍不住了,“老先生,请您不要再录了”。我如一个明知故犯的孩子,立马关机。但这样的学习机会决不会放弃,一直听她讲解结束,本来想上前打个招呼,承认错误,感谢她丰富的知识和清晰的讲解,但跟团的人不断提问,我这个蹭听的人已经给人家增添了麻烦,现在更不能多嘴。
艺术可以延年,蒋兆和活了八十二岁,他与徐悲鸿创立的新中国画,号称“徐蒋体系”有着时代的影响力。
徐渭活了七十二岁,诗文书画,样样皆精通,创立了大写意画,还精通军事戏剧。是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吴昌硕都学他,齐白石老先生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有诗为证“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愿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徐渭一生坎坷,“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尽管他们的背影已经远去,而他们的作品依然延续。随着时间推移,将成为文物,弥足珍贵,留给后人学习。
艺术作品是时代的记录,是为子孙后代指路子教方法的。
待我走出美术馆时,过云雨已经过去了,一道阳光照眼明,一股凉爽的风吹进心里。我想为看展览,特别是听了两位老师活灵活现的讲解,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淋了点雨,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