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墨传三唱,文情颂山海
——读《郭小川与山里人的不解之缘》有感
作者:王荣辉
诵读:黎明
伴奏:李德洲
如果说文学是与人类精神共存的长河,那么,读邴玉君墨香传山海的《郭小川与山里人的不解之缘》,就是敬颂首开中国森林诗歌先河,中国森林诗歌之父、著名诗人郭小川的又一篇缅怀之作。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词歌赋浩如烟海,但赞美林业工人的题材不多。郭小川创作于伊春的《林区三唱》,却深受海内外读者,林区人的喜爱,流传久远、影响广泛、生命力旺盛在国内是罕见的。
郭小川有着非凡的自我超越能力和勇气,是一位具有艺术穿透力和精神感召力的诗人。他说,诗是创作,一切要新,给文友们以启迪。他的诗总是给人以鼓舞、振奋、向上的精神力量。林区三唱的迅速传播,与诗人高尚的精神境界,丰富的思想感情,特有的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与诗歌内容的壮怀激烈,大气磅礴,催人奋进,脍炙人口是分不开的。
一声号角,惊动千年的原始森林,郭小川一首《林区三唱》唤醒了心中的呐喊。百年小川,诗魂依旧。小兴安岭森林文化是林都的象征,是伊春人的记忆。诗人远去,诗魂传承。林区三唱,珍藏着诗人不朽的诗篇,林区三唱,是伊春的,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郭小川的《林区三唱》让中国知道了“艰苦创业、开发建设”的原生态伊春,也让世界知晓了“森林文化、绿色生态”的文化伊春。
传承,郭小川的《林区三唱》,是首开世界森林文化之先河。聆听,郭小川的《林区三唱》,是在林都伊春久久的回声。分享,郭小川的《林区三唱》,是心中有感,千言万语在心间的共鸣。而一篇高质量的作品,真不是靠文字堆砌出来的。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郭小川的《林区三唱》用诗歌记录了伊春的创业历史,是伊春林区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新诗歌圣地,郭小川林区纪念馆,小兴安岭森林文化的底蕴所在。
文字是精神的驿站,记载着人生的情怀,诉说光阴的故事,不论你怎样去理解,都能让你穿越时空的隧道,升华心灵的宁静与惬意。
他是一位林区人,内心弥漫着满腔的家乡情结,他是一位诗人,用敏锐的眼光纵横森林诗歌时代。他的散文诗具备强烈的时代气息,激情高亢,影响传播力强,是林都伊春诗文界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是邴玉君。
《郭小川与山里人的不解之缘》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作者对郭小川诗歌的崇拜和喜欢。 在郭小川诞辰105周年之际,他打开了尘封的记忆,用最深情感书写当代著名诗人,去寻找当年和山里人的文化之缘,去追忆那段林区采风体验生活,难以忘怀的岁月时光。
他被“林区三唱”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想象,鲜活的语言,生动的描写所感染了。他饱含深情地写出了《郭小川与山里人的不解之缘》,传承分享,既感动了山河,又感动了读者。
他作为小兴安岭森林文化文学史上的一位师者,其散文、诗歌创作独具特色,具有很高的阅读传播价值。独到激情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伊春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以亲身经历林区人吃苦耐劳、战风斗雪、志在深山、支援国家建设的奋斗精神为创作题材。再现了那个年代林区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用淳朴的语言呼唤出对郭小川致敬和缅怀,每一段叙说都是与故人的对话。
他不凡的创作笔力,在于他对故事的掌控能力,行云流水般在文字海洋里的畅游。叙述视角引古论今变化的巧妙方式,对情节的准确拿捏以及收放自如的展开,精妙绝伦的诗文风格。多年文学知识储备的不断积累,都是为创作提供源泉。
他拿起手中的笔,沿着郭小川的红色诗歌的足迹,全域唱响在绿水青山之中。他笔下的新时代文化的传承,闪烁着心中情感,寓意着森林诗歌,描绘出文化伊春。
他的作品题材往往看似简单,实则巧妙,意境深远。他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传承和思考。他在创作生涯中不断探索创新,不拘泥传统的写作模式。他的创作风格不断变化,但始终保持着对诗文的追求和对生活的那份热爱。
他创作的每一篇缅怀郭小川的作品,都题材宏大,布局高远,铿锵有力,篇篇经典。一气呵成,阅读量大,充满能量。伊春有你,伊春受众之福也,林都有你,林区百姓之荣光,森林有你,森林文化之幸也。
围林而坐,观景谈诗,纵论古今。听千年松涛,奏千年绝唱,读千年森林,论千年兴替。
隔空分享,森林诗篇,百读不厌。缅百年小川,铭诗魂依旧,品墨香依旧,论文化不息。
诗韵词风文海沐,高山流水遇知音。《郭小川与山里人的不解之缘》全篇构思巧妙,题材丰富,风格迥异,收放自如,尾结凝练。一首诗词歌赋源于生活,才能高于生活。千里之行一生缘,祝酒歌中颂兴安。百年小川情依旧,森林诗歌首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