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曾昭景
作者/王立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大批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被选调为乡村教师,他们是一汩汩清泉滋润了寒门子弟干涸的心灵,是一支支蜡烛照亮莘莘学子的人生之路。曾昭景老师就是其中一位。
曾昭景是“老三届”南京知青,1970年,他背起行囊来到苏北里下河水乡,先在罡门村插队,后到纯垛村教书。我有幸成为他的学生。
曾老师中等身材,白皙的脸上架一副眼镜,温文尔雅,容光焕发。他教数学,课讲得通俗易懂,善于把抽象的知识趣味化。比如,某生产队有甲、乙两个仓库,分别存粮食40吨、60吨,求这两个仓库各占粮食总数的百分多少?曾老师要我们记住,凡是看到“占总数”的字样,往往要用除法,然后他在黑板上把“总”字画成一个猫的形状,学生们在哈哈大笑中记住了这道题的解法。同学们都盼望听他的课。
曾老师为了引导我们珍惜时光,勤奋学习,经常讲他的学习经历。其中,做习题、背字典的故事尤其令人难忘。他有一本苏联数学家编写的《初中代数习题集》,厚厚的,几千道题目,他用一年时间前后整整做过三遍,夯实了数学基础。他还一次性买了两本《新华字典》,按字典顺序每天一页,先读、后背、再撕,直至把一本字典全部撕完,剩下的另一本用于核对。他的故事,听得我们个个竖长了耳朵,瞪圆了眼晴。
曾老师出名的不仅仅是教学,还有多个发明创造。那时,农村学生离校远, 中午就吃自带的冷饭。 曾老师经过多次实验,研制了“箱式太阳灶” 。这个箱子,约一米五长,八十公分宽,六十公分厚,里面漆成黑色,箱盖用了三层玻璃,充分利用黑色吸热原理加温,每逢晴天,学生们只要早上把盛有米、水及菜的饭盒放进“太阳灶”里, 中午便可吃上热腾腾的饭菜。
七十年代,农村没有通电, 曾老师就在校园的西南角建造了一个五六米深的沼气池。不敢相象,一位文质彬彬的城里人,高卷裤腿,赤着脚反复在池子里垩杂草、踩猪粪、拌牛尿,终于用沼气点亮了照明灯。食堂灶具上窜起的蓝色火苗,引来无数师生和周边村民的好奇和称赞。
1976 年,唐山大地震后,全民防震,我们都在地震棚里上课。 曾老师与其他几位同事携手,建成了泰县地震测报网中第一个水乡测报站,令人刮目相看。
曾老师的敬业精神得到了学生的爱戴,家长的敬佩,上级领导的一致认可。泰县教育局破天荒地在纯垛这个偏僻的水乡学校召开了全县“科技兴教”现场会。当天,校园内外,彩旗飘飘,鼓声喧天,人山人海。会上,曾老师的典型发言博得经久不息的掌声,至今仍记忆犹新。
曾老师的宿舍,位于校园西北角,仅十个平方大小,床上、桌上都堆满了书,晨曦中、月色里总有他伏案学习、备课、练字的身影。那时,我是他宿舍的常客。他给我讲得最多的一句诗就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曾老师经常给我讲他妈妈的故事。他自幼喜爱科技,看到《无线电》杂志爱不释手,但是家里兄弟姐妹六个,仅靠在昆明工作的爸爸一人工资维持生计,捉襟见肘,订阅不起,他妈妈就每期借回来用手摘抄,满足他的阅读。妈妈还为其他子女抄录了《中国文学史大纲》、《中国古典文学》等书籍,绢秀的硬笔小楷累计三千多万字,在13个平方的陋室里堆有几米高,堪称奇迹。曾老师还告诉我,他插队后,爸爸担心他干不了农活,就从牙缝里省了几个钱,买了一台崭新的修鞋机,由他糊口,而他妈妈与他进行了一次剖心的谈话,询问他将来是打算继续学习还是选择与修鞋?在听到儿子的坚定回答后,妈妈毅然把修鞋机折价贱卖,断他念想。每每谈到妈妈,曾老师就两眼发光,露出满满的自豪。难怪,妈妈被人称为“当代孟母!”
1977年初春,曾老师接到返城通知。面对这片生活、工作了八年的水乡热土,面对朝夕相处的同事和学生,他万般不舍。记得是3月27日,那个星期天的凌晨,他乘帮船离开纯垛。我去为老师送行。那天,乍暖还寒,冷风飕飗,寒风刮在我脸上更扎进我心里。 曾老师还穿着那件我们熟悉的墨绿色呢茄克,满脸忧伤。临别,他把那本珍藏已久的《初中代数习题集》送给我。我如获至宝。行李上船后,曾老师又返身上岸,先用两只温暖的大手抚摸我的脸颊,然后张开有力的双臂,紧紧地拥抱着我。霎时间,我泪如泉涌,嚎啕大哭.....
曾老师回城不久考取了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在攻读硕士、博士后,就执教于母校。
1979年夏,我高中毕业参加中考,记得当年的作文题目是《给某某的一封信》。考场上,曾老师亲切的形象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我迅速落笔,一气呵成。填报志愿时,我又想到老师,没有犹豫,选择了师范。拿到江苏泰兴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我首先写信向曾老师报喜:“.....长大后,我也成了你。”
后来的通信中,曾老师不断了解我的学习、工作情况,还常常教导我许多为人之道。我做教师两年后患了慢性咽炎。曾老师总是关心我的健康,他用自己的体会指导我如何科学使用嗓子,还多次邀请我到南京去治疗。
1985年暑假,我喉痛不见好转,又念师心切,只得到南京就医。阔别八年,刚一见面, 曾老师就给我一个狠狠的拥抱。在他温暖的怀抱中,我心里充满了别后的思念、期盼、感恩和激动,可谓五味杂陈。
后来,因女儿在加拿大工作、生活,曾老师也定居到那里。2014 年 11 月 10 日,在离开水乡 37 年后,曾老师重访故土。他一下车,就扑向知青宿舍旧址,噙着眼泪讲述当年的故事。当看到闻讯起来的乡亲们,他很快就一一叫出他们的名字并握手、拥抱。见到当年学校的老同事和学生,曾老师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尽的情。他不停地在学校门前留影,在小河的码头口拍照,仿佛要找回逝去的记忆。当看到高大的民房,宽广的道路,他总是赞叹不已,由衷高兴。
短短的几天, 曾老师拍了数不清的照片,淌了无数次的眼泪。他总感到时光匆匆,意犹未尽,流连忘返。在登车离别的那一刻,他又突然转身再次紧紧地拥抱了我,满眼含泪,不忍离去。
作者简介 王立峰 退休教师, 电话:13515159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