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晚芳”(泉州话发音),老泉州人的意识里肯定马上联系到“看侨光,吃远芳”,这是许多人记忆中的浪漫时光。1941年开业的远芳饭店原坐落于中山南路403号,后因公私合营纳入国营,移至371-373号。彼时远芳还是家饭店,远芳油烧排、牛肉羹、“东风包”远近闻名。极负盛名的“东风包”大肉包改进后变身为“远芳小笼包”成为远芳饭店的招牌美食。
但是,我所说的是“晚芳”,不是“远芳”,而是一款叫做“遇见晚芳”的岩茶。 “遇见晚芳”的门店,安静地坐落在惠安县城。又是个红天赤日,我跟着好朋友厚去他哥哥开办的这家店,就是为了探究“晚芳”的秘密。
晚芳,全名“庄晚芳”,原名庄友礼,笔名涵盖庄友、庄骥、挽风、茗叟等多样称谓。庄晚芳先生在 1908 年开启了他的人生之旅,1996 年安然离去,享年 89 岁。庄晚芳先生的整个人生岁月,都与茶相互偎依,彼此陪伴,恰似一首蕴含着无尽韵味、意味深长的瑰丽诗篇。他的一生,仿若一杯澄澈的清茶,经过漫长岁月的积累沉淀,香味更加浓郁,口感更加香甜醇厚。越是深入地品尝,就越能觉察到其中那妙不可言的滋味,越能感受到那令人陶醉的韵味。
小时候的庄晚芳,出生于贫寒之家,生活的窘困让日子显得异常艰辛。然而,纵使家里很穷,他那求学的高远志向却如熠熠生辉的星辰,从未有过丝毫的黯淡与消失。从集美高等师范学校那充满书香的校园,到中央大学农学院那广袤的知识殿堂,他不停地奔走,一路辗转了许多地方。那时候的他,目光中满是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或许压根没有想到,自己往后的命运竟然会和茶有着这般紧密且难以割舍的联系。一次极为偶然的机会,他怀着好奇与期待走进了安徽祁门茶叶改良场。就在那一刻,仿佛是命运的悄然安排,他的人生轨迹从此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此和茶结下了深厚得如同千尺潭水般的缘分。
茶,这一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千年文化底蕴的传统饮品,于庄晚芳而言,恰似命运之神在冥冥之中悄然递来的一份无比珍贵的礼物。它所带来的,绝非仅仅是生活轨迹的转折,更是在其心灵深处激荡起的那一抹难以言喻、动人心弦的触动。
在茶场那悠悠漫长的时光里,他与质朴勤劳的茶工们相依相伴,共同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他亲身投入到采茶、制茶那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饱含深厚韵味与独特魅力的工作之中,以一颗虔诚之心,真切地领略到了茶叶所散发的迷人魅力。每一片茶叶,都仿若一个深藏着无尽丰富知识的神秘宝盒,等待着有心人去开启、去探索;每一个制茶的细微动作,都似是一场充满艺术韵味、灵动优美的舞蹈,展现着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也正是从那时起,在他心底深处,对茶叶的研究犹如一颗饱含希望的种子,萌生出了炽热而浓厚、无法遏制的兴趣。这兴趣的火种,一经点燃,便成燎原之势,引领着他在茶叶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孜孜不倦地探寻着茶叶世界的奥秘。
庄晚芳在茶界初露锋芒之后,一项项斐然的成就便如繁花般接踵而至。他先后出任福建省茶叶管理局副局长、福建省农林公司总经理等要职,宛如一位坚毅无比的耕耘者,不辞辛劳地为闽茶的复兴默默付出。他以一腔热忱,在那片广袤的茶园与茶厂之间辛勤劳作,用智慧与汗水为闽茶的未来奠定了无比坚实的基础,让闽茶的发展之路愈发宽广平坦。他的光芒,不仅在国内璀璨熠熠生辉,还曾跨越山海,远赴香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进行考察。他的身影穿梭于异国他乡的茶园和茶市,悉心探究着茶叶的奥秘。他以非凡的魅力吸引侨资,如同为亟待发展的茶叶事业注入了一泓清澈而甘甜的清泉,使之瞬间焕发出全新的活力,拥有了蓬勃向上的生机,绽放出更为绚烂的光彩。
庄晚芳的学术造诣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他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其知识的储备浩如烟海,涉猎之广泛令人咂舌。在茶文化这一广袤无垠且深邃神秘的领域里,处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他精心主编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茶树栽培学》,宛如灯塔,在学术的海洋之中照亮了无数学子,在求知路上前行的方向,成为他们在探索茶树栽培奥秘时的指引之光。他数量众多的学术论著内容丰富多元,涵盖了茶文化的方方面面,每一部论著都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他独树一帜的深刻见解,犹如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国内外的学术界都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关注。尤其是那部《茶作学》,恰似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巨著,全面且系统地总结了中国茶农世代积累的宝贵经验,对茶树栽培的实践操作与理论研究产生了极为深邃且源远流长的影响,成为了茶文化领域。
在悠悠茶香的弥漫中,庄晚芳先生的身影像一座巍峨的山峰,矗立在茶学的广袤天地间。
他对教学与科研的倾心自不必说,那是他生命的重要基石,而其对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视,更如春风拂面,温暖而又富有力量。哪怕身处逆境,艰难如棘,他仍矢志不渝,主编那本朴素的科普小册子《合理采茶》。他的文字与著述,不饰雕琢,通俗易懂,似清澈的溪流,润泽着广大群众的心田,其科普之举无疑为茶叶科学知识的普及,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动力。庄晚芳先生,乃中国茶树栽培学科的奠基者之一,亦是中国茶文化忠诚的弘扬者。他沉浸于中国茶史的浩渺海洋,一篇篇学术论文如繁星璀璨,独特的见解恰似熠熠生辉的明珠。对于祖国茶文化的恢复与发展,他更是心心念念,利用每一个可以发声的场合,不遗余力地宣传。那部《中国茶史散论》,恰似一座宝库,凝聚着他多年研究的智慧结晶,学术价值之高,令人仰止。
庄晚芳先生对茶的钟情,不单在学术的殿堂里熠熠生辉,更在平素的烟火生活中处处留痕。他亲手挖掘茶树的根系,精心制作标本,在茶区的每一寸土地上留下他考察指导的足迹。对于祖国历史名茶的复兴,新名茶的创制,他倾入了满腔的热忱与精力。
庄晚芳先生的一生,恰似一杯清醇的香茗,初尝,是淡淡的芬芳;细品,滋味愈发悠长。他书写的茶叶传奇,宛如醒世的明灯,给予后人无尽的启示与激励。他倾尽一生,为茶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发展披荆斩棘。他的人生篇章,犹如他的字字珠玑,值得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反复回味、深深品味。
在当下的时光里,庄晚芳先生的“茶道精神”,于其后辈之中,又有了新的演绎之人,那便是陈立宽先生,一位对茶之“廉、美、和、敬”精神执着坚守的雅士。
“廉、美、和、敬”,乃是庄晚芳先生所倡导的“茶德”之设想,此中蕴含着无尽的深意。
廉,象征着清廉,寓意勤俭且具美德。当以茶敬客,以茶代酒,那奢侈的消费便得以削减,珍贵的资源亦能节约。在这一杯茶中,蕴含着为人的清正与质朴。
美,重在名品之享,一同品尝美味,一同嗅闻清香,一同倾诉友情。茶,成为了追求美好生活品质与和谐人际关系的纽带,让人心怀美好,憧憬着人间的温暖与情谊。
和,彰显着德重茶礼,倡导人们以和诚之心相处。在这茶香弥漫之间,人际关系得以融洽,和谐之风吹拂着心灵的每一处角落。
敬,意味着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就连那器具纯净、水甘如饴,都在强调着对他人的尊重与关爱。
庄晚芳先生倡导的“茶德”,不仅传承并发展了传统的茶文化,更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道德与行为指引了方向,规范了准则。在那一次次饮茶的艺术实践过程里,引领着人们去完善自身的品德修养,朝着那人类共同向往的和谐、健康、纯洁与安乐的崇高境界步步迈进。茶,不再仅仅是一杯饮品,而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心灵的滋养。
在“遇见晚芳”这家独具韵味的店里,因为腰部受伤以至于卧在躺椅上的陈立宽先生,神色泰然。茶叙中,他并没有围绕着自己的茶叶展开话题,一直在津津乐道的都是他太叔公庄晚芳先生的那熠熠生辉的茶德理念,而且令人赞叹的是,他一直持之以恒地将其全方位融入了自己的经营之中,使其成为了店铺的灵魂所在。
午后,离开茶店,回头看着“遇见晚芳”,我心里想着,回去我得写写遇见的“晚芳”。
作者简介:杨新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民盟泉州市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泉州市政协刺桐书画院特聘画家,泉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丰泽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