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康(曾用名:钱乃康),男,1948年4月出上海,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
1968年9月-1978年1月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独立第2团任教师、新闻干事,1978年2月-1982年1月牡丹江师院中文系就学;1982年2月-1993年2月农场局新海农场、局党校教师;1993年3月-2003年8月,任上海市长宁区第一业余中学教师、教导主任、长宁区社区学院成教分院副院长,2003年9月-2008年3月任上海开放大学航空运输学院、长宁区业余大学、长宁区社区学院语文教师,院社教中心主任、开发部副主任,2008年4月-2020年4月任长宁区终身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工作研究主管;期间兼任上海政法学院教学督导、《成才与就业》杂志《终身教育与学习》专刊采编。
主要研究方向为终身教育、实用写作等。著有《应用文美论》(中国人事出版社1992年8月版)、《应用文》(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年6月版)、《让心尝鲜》(上海大学出版社2020年8月版)、《乐游之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1年11月版)、(《文苑漫步》(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3年4月版)等;参与编写《干部写作引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9年6月版)、《诗词曲声韵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3月版)、成人高复、成人高中语文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版)、《走进长宁老洋房》等7本长宁区社区教育教学丛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版)、《体验式终身学习探索》等长宁区学习型城区建设理论与实践“文集”12本(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3月至2020年11月版);在全国相关报刊发表终身教育、语文教学论文、影评、书评、杂感、游记等,共90多万字。
在露台上看风光
叶康
我少儿时代。居住在上海瑞金二路近复兴中路口的沿街洋房的三楼;它东西走向,西面有阳台,东面楼顶有20多平方米的露台;露台靠主卧室的那边建了厨房;朝东、朝南、朝下的空间则是我在家玩乐、观赏各种风光的场所。
向东面看
那是当时卢湾区少年宫里的操场,举办了多种活动。我最喜欢看的是少先队举行队会的仪式:在星星火炬队旗下、队鼓敲、队号吹,戴红领巾的小朋友们唱起了郭沫若撰写的队歌、行进并排出了整齐的队形。我,一个幼儿园的儿童多么渴望能戴上红领巾,进入那队伍之中啊。还有好奇的是有段时期,操场上堆起了高高的火炉。晚上更能看到火光,还有气味,不好闻呐。听母亲说那是在大炼钢铁,据说全国的目标要达到“1070”万吨呢。
向南边看
这边正好能看到花园坊弄堂内的支弄堂。白天人员进进出出。支弄堂的住家也有三楼的露台,有一家在其露台上建了鸽棚,养了十多只鸽子,有白色、有灰色,引人注目。每天早晨大约7点多鸽子起飞了,它们的哨音动听、轻盈的翻飞舞姿真优雅,先围着鸽棚转圈,几圈后就远飞了,大约几个个小时才回转。到了傍晚,鸽子们才休息。下班的人们让弄堂热闹起来,特别是6-8月的夏天,坐着“谈山海经”的就多了。更有不少人搬出小桌小板凳来吃晚饭,那“花样”不少。啤酒、黄酒、汽水,荤素冷盆,其中少不了皮蛋伴豆腐、芝麻酱伴冷面等,香味四溢。吃完饭,人不会走散,而是拿来蒲扇、折扇,打开西瓜,乘风凉了。
向低楼看
我家露台底楼出口也有条小弄堂。因邻居是药店,所以小弄堂全成了他们的库房。我在露台上不时看到药店的员工在忙碌:晒各种各样的药材,放在圆圆大竹娄的药品被搬来搬去,还有的药品要放在铁容器里打碎、碾压等。不看真不知道中药来得不容易。药店的邻居是开洗衣店的,不忙,就养了条狗。他不时出来遛狗,那专心、热心的模样,像在带一个小宝宝。
露台上的所见所闻只能是碎片化的,但毕竟是大众生活,那些风光不时为人生增添些乐趣,也能调节环境氛围,让众人来品赏吧。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
校对:十一指、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