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三脚圆石鼎
王德埙
这一对原始三脚石鼎,一饰以原始人形象,一饰以牛头形象。前者简称为“人鼎”,后者简称为“牛鼎”。
因年代久远,自然形成的黑色包浆皮壳。

采用寻龙尺场共振年份检测仪检测,距今9300年器。

人鼎外径13公分,上外口径8公分,内口径6公分,高10.5公分。
牛鼎外径11公分,上外口径9公分,内口径7公分,高9.4公分。
牛鼎的主纹饰夸张地表现了牛的两个鼻翼和大眼睛,民间俗语有之云:“某眼睛瞪得象牛眼那么大!”,充分具备牛特征的就是那一对弯角:

至于人鼎的主纹饰的原始人头插野鸡翎的形象,足够典型。我们在花山岩画、贵州岩画和大西南个地区发现的岩画,象这样的原始人形象,可以说比比皆是:

下面的图片为广西左江花山岩画(取自网络):

因此,这一对原始三脚圆石鼎具有浓烈的远古夜郎人艺术的风格。

马承源的《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页85)认为:“青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广泛使用的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而石器时代最先打造的祭器和生活用具的材质还是石头。陶器制作远远晚于石器。石器时代最卓越的发展就是形成了远古玉文化的滥觞。“石之美者为玉”(许慎《说文解字》)。正是在先民超漫长的石器制作实践中,人们才逐渐发现了“石之美者”。笔者考虑到石器对玉文化不可磨灭的贡献,故本文特别将这一对原始三脚圆石鼎列入玉纹饰研究系列之中。希望方家鉴谅。

因此,新石器时代的陶鼎是在石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由原始祭器的石鼎发展为炊具的陶鼎;从炊具的陶鼎再发展成为商朝青铜器炊具的铜鼎;青铜器炊具的铜鼎到了礼乐时代的西周就形成了著名的列鼎制度。
列鼎制度是姬周王权下等级森严的的标志。鼎已然成为礼器。
这样,中国的鼎文化就走过了由祭器、而炊具、而炊具兼礼器、而礼器的发展道路。作为礼器的鼎乃国之重器(《史记.秦始皇本纪》),谁敢“问鼎”,就意味着谋反。

因此,这一对原始三脚圆石鼎为中国鼎文化的鼻祖。该器包浆古老,宜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作品。如是,则牛鼎以牛头为主纹饰就
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农耕文化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开始了。
牛鼎上还有三个先甲骨文字体①,使之达到了“国宝”级别:
这三个先甲骨文字体从右往左,分别是:
1、左右结构方块字:

左边的偏旁为弯曲包耳的象形,右边为象声的“召”,属于形声字,全字释为“邵”,通“昭”,精诚之义。
2、上下结构的方块字

这个上下结构的字象仓库,下为吊脚楼,参考金文,其义为“享”,亦即祭祀。
吊脚楼中如为一竖,则可解读为“京”。
3、上中下结构的方块字

此字上部象堆起来的稻草垛,中间的“田”象宽阔的田地; 上中两个结构合起来在金文中读“谷”;下部为”上”,为“上宫”之省。赵岐注《孟子.尽心下》曰“上宫,楼也。”《说文》“楼,重屋也。”《汉书.五行志》“其上重屋,尊高者也。”故此字为谷神之楼,引申为农神庙,亦即后世的社稷坛。
综合起来,三个字的意思就是:精诚地奉祭农神庙。
显然,这三个字比籀文要古老得多,而且是标准的属于象形文字体系的方块字!堪称中国字之母。
但是,要进一步了解这三个字,还必须介绍此件的身世来历。
遵义张先生的这一对原始三脚圆石鼎在文革中侥幸逃过一劫。
张先生的父亲是一位机电工程师,雅好古文字和治印,藏有祖传汉朝铜镜等文物,有面铜
镜上面有籀文的24个字的铭文(详后文)。父亲曾经写过一册《金石籀文考》的手稿,其中就主要包括了这24个字的大篆铭文。文革时期,他的父亲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漏划地主”,造反派还开了一辆解放牌来抄家,其中就包括抢劫了这册《金石籀文考》的手稿。
文革后期,张先生去其父单位要求为父亲落实政策,并要求归还抄家抢劫去的古物、书籍、手稿、机电工具、金戒指、玉器和几对祖母绿手镯(其母的陪嫁)等私人财物。当时的那个齐局长说:革委会班子都换了几届人了,查无下落。你要听从毛主席的指示:要正确对待革命群众!
时全国抄家成风,红卫兵抄家搜到的文物、古籍在大街中间堆成了小山,烧了一部分,其余的就任其日晒雨淋。行人没有任何人敢去用手摸一下,甚至也不敢走拢去看一看。避之唯恐不及,都是匆匆忙忙地走开。
张先生的父亲被关“牛棚”以后,其母也逃到了乡下。张先生见风声日紧,铜镜和其他的青铜器、瓷器、古玉等一些他认为比较“好看”的古董和一批老唱片就被张先生藏在后院破土夹墙中间,幸免于难。当时作为中学生的他根本不懂这些古物的重要价值,他的想法,也不是看重这些东西,主要还是害怕这些封资修的“四旧”,一旦作为罪证被发现以后,会加重父亲的罪责,而且全家都会因此而抬不起头来。丢出去吧,怕被人发现;烧吧,又烧不了;砸呢,他力气太小,砸不动,况且也实在下不了手。思来想去,还是把一部分藏起来算了。张先生有些报怨父亲:有钱怎么尽买这些无用的东西,现在成为家庭的包袱!
其母的收藏损失最惨重,因为他的柜子经常上锁不让孩子翻看,张先生就无法替她秘藏。结果,人家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派进门来一斧头就把柜门劈开了。
可怜这一对原始三脚石鼎,除了父亲以外,张先生和抄家的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派都没有把它瞧上眼,任其撂在屋子的黑角落,造反派领袖捡起一个来随便看了看,赶快就扔下了。
如今张先生最遗憾的就是由于父亲早逝,这一对原始三脚石鼎的出处便无从查考了。
虽然此件的包浆和整体的开门肯定了此件的真实性,但是这个遗憾造成的问题是:我们需要继续研究,需要弄清楚这三个象形文字属于哪个远古民族的文字体系,从而寻找相同体系的文字来进行进一步的比对释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这三个文字完全不同于甲骨文、籀文的演变系统,例如,后者有从圆弧形朝线形演变的可寻轨迹,而这三个文字已经纯然属于一个成熟的线形文字体系。 因此,这三个文字不直接隶属于甲骨文、籀文系统。
这样的文字体系,就我们目前的研究所见,只能是中国西南夜郎系民族的先甲骨文字体体系。先甲骨文字体系统启发了甲骨文系统的发生和发展。
试看下面的图片:
5000年前的鳖国文字:

原始时代的贵州岩刻文字:

(《贵州岩画》文字图;王长城根据照片摹写)
下面是綦江僚山先甲骨文字体,綦江博物馆提供,王德埙描摹、编号:

中国西南在太古已经出现过这样成熟的方块象形文字体系,从而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中国文字发展史的旧观念。
这一对原始三脚圆石鼎是远古夜郎民族留给后人读书识字的标准器。
注;
① 关于先甲骨文字体:见以下系列论文——
王德埙、王长城《鳛国与鳛龙考略》,载贵州省文化厅《艺文论丛》2013年3期,又,《鳛国与鳛文化考略》毕节学院学报2014年2期。修改稿载《鰼源古镇.寨坝》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2016年6月版。
王长城《开明大夜郎国文字符号研究
——夜郎文字研究系列之一》(发表在《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7期)
王德埙、王长城、周麟《黔北夜郎考古的新发现
——綦江鳛文化考古调查记》(毕节学院学报2014年9期);《綦江文艺》2014年第6期、2015年第1期转载。
王长城、王德埙、《先甲骨文字体研究》《贵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6期)
王德埙、王长城:《论天竺大鰼帝国》载贵州省文化厅刊物《艺文论丛》2016年2期。
作者介绍
王德埙: 1950-汉族,贵州民族大学研究员,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前所长,世界智慧科学院院士、西南师范大学毕业,双专业。贵州省社会科学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获得者,贵州文史研究馆特聘专家、中国名山名寺名观文化研究委员会高级顾问、厦门上古文明研究室委员、《上古文明研究丛书》编委、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贵州省易学与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专家,贵州省收藏家协会顾问、贵州省桐梓县夜郎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贵州镇宁竹王文化研究会顾问、重庆巴渝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