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章 王厚德
王厚德,沟庙村人,三组,八十岁;老伴,七十八岁。两个儿子。
村东西大道偏东,道北有个综合商店,一天到晚常有人进进出出。紧挨他西山墙,一个只留下旧门框的大门,显得冷清异常,几乎没有人进入。张医生有事,说王厚德家好找,一是挨着个大商店,一是临着主干道。
正杰进了“大门”,沿着一条砖铺的甬道走着,远远看到一个前檐黢黑的老屋,估摸有七八十米的距离。
道边,这房塌顶,那屋折梁,满眼残垣断壁。地上,枸树疯狂,密得如芦苇。过了三页木板拼凑的门,树杂起来,高大的桐树、榆树、槐树,橿树下面,还是枸树。再进一个栅栏门,进身小院,柴草为院墙。水池,晾衣绳,土锅台上面搭块石棉瓦,它用拴在树上的绳子吊着。
正杰看到了真正的老屋。在漫长的岁月里浸淫下,眼前的三间房屋,也到了风烛残年、垂垂老矣:立柱剥蚀,础石上已裂开大缝;房沿已脱落,露出朽木成渣的房椽,都蒙着厚重的烟尘,望去一声叹息。
屋里光线不好,弥漫着老年人特有的体味。
西间用木板挡住,中堂和东间通体。一张双人床,一个破沙发,一个木茶几,一张老旧柜桌。家具已有不少时日,看不出原来的颜色。
王厚德老人仰卧在茶几前的躺椅上,几上放些“罗布麻”等药品;竹制躺椅,人稍一动,吱嘎有声。
老王面容削瘦,灰暗无色,两颊深陷,两眼放光,犹显明亮,嘴里呜呜作声。他还穿着棉衣棉裤,戴着棉帽。老伴过来,拿着纸巾,给他擦嘴。
“老头子,脑梗两回了。头一回轻,医院住了几天就回来了。基本上还能说话,就是慢了。走路,哪怕是一手㧟篮儿,一手划圈,一个人还能走。都说养儿防老,到用孩子时,你发现用不上了。两个儿子,都是一大家子,一家比一家过得急。娃子们没本事,出苦力。出去打工挣钱,都是六十多的人了。孙子等着买房说媳妇,也是一个比个急。他爹有病,儿子、儿媳来了,都苦着脸,给些钱难呀。来的也不勤。我知道孩子们的难呀!第二次梗了,彻底瘫了,就成现在这个样子。村里得这病有好几个,有个四十多就得了,一家顶粱柱没了。都说,大病一住院,又回解放前。贫困户脱贫,有个重病号就难了。”
“贫困户住院治疗,除了新农合,还有大病医疗保险;居家有特护津贴。”
“就是。住院结帐后,基本没花啥钱。国家的政策好呀!要不然,老伴这把老骨头就撂了。”
“国家好政策和儿女赡养结合起来。这事如果孩子说不成,就由村干部出头,给孩子做工作,拿出一个赡养协议。现在的问题是,医疗方面国家已拿了大头,孩子们要把老人们的生活安排好。咱村有儿有女的老人,有的儿女生活条件都还不错,非要求确定为贫困户。譬如张大娥,说老伴有病……”
“张大娥,村里有名的是非包,翻屁股眼货。你去村里访访问问,两个儿子都能干,一个是包工头,一个是装修的,盖的小洋楼,全村数得着。儿子都开着小车,突来突去。孙子都送到市里上学。人家儿子指头缝里露的,咱都花不完;咱这娃,无用,挣不来钱,要点钱,儿子抠抠搜搜,难啊!”
回去正杰跟张医生说起这事。张医生说,儿子花老子钱易,老子花儿子钱难,非常普遍。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翟柏坡,微信名般若,洛宁县第二实验中学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河南思客》签约作者。百余篇作品见于《奔流》《牡丹》《洛阳日报》和微信平台,文集《我爱我士》由中国文化出版社推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