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那迷人的悠悠古韵
作者:张泽新
在重庆东南之隅,有一处令人心醉神迷的灵秀之地——山色叠翠,流水澄碧,千里乌江与百里画廊交相辉映。在这遗世独立、美轮美奂的仙境中,濯水古镇恰似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温润如玉的阿蓬江上,散发着安静而内敛的悠久气质,让人沉醉。
濯水古镇源于唐末,兴于宋朝,盛于明清,是武陵山区少有的土家水乡。这座古镇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沉淀,仿佛一本厚重的历史长卷,每一页都记录着时光的痕迹和文化的瑰丽。古老的建筑、独特的民俗、丰富的文化,构成了濯水古镇独特的魅力。
走进国家五A级景区濯水古镇,犹如走进诗画之中,苍崖老树,白浪曲水,拂睫的翠色,离披的兰芷,都像是从文人墨客笔下流泻的芗泽。这里,白云、青山、碧水、廊桥、木楼,交相辉映,透出动与静、自然与人文交融之美。古朴的风格,悠闲的情调,满盈的诗韵,极易将人带入一种恬适的慢时光,让人心弦得到陶养,精神倍感澄明。
(一)
中国人好逐水而居,中国的历史和经济繁荣都是从江河开始的,江河文明由此发端。有水的地方就有桥,但濯水古镇的桥非同一般,异常奇特,见了直呼震撼。
从濯水高速一下匝道,老远就看见一片古建筑沿江而建,其中最为显眼的是如飞龙一般横卧在阿蓬江上的风雨廊桥,这就是被誉为“世界第一风雨廊桥”的濯水风雨廊桥。作为濯水的第一地标性建筑,它无疑是古镇最为亮丽的明片。我们自驾游览濯水古镇,就是奔着风雨廊桥来的。
濯缨碧水向西流,风雨廊桥多婉悠。“沧浪桥”——濯水风雨廊桥的桥名,一个颇有诗情画意的名字。
见到“沧浪桥”三个字,联想到武汉东湖的“行吟阁”和家乡张沟镇的“沧浪馆”,我心中不免犯嘀咕:屈原流放的地方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地盘,应该是在现在的湖北、湖南一带,他怎么可能来到属于巴国领地的黔江濯水呢?难不成这千年古镇这美丽的阿蓬江与屈原、孔子有什么关联?我甚至想,阿蓬江会不会又叫沧浪呢?不然,这座风雨廊桥怎会叫沧浪桥?
讨教当地有关人士方知,屈原和孔老夫子其实都没到过濯水。之所以取“濯水”地名和“沧浪”桥名,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借用屈原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和孔子的“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来为地方和桥梁取名,以此纪念一代诗祖屈原,同时表明这里历史悠久,文化韵味浓郁。
濯水风雨廊桥始建于唐朝。相传,是江东岸一位土司王子为家住江西岸的蒲花公主而建。不承想,爱的初心化作了造福两岸人民的福音桥。
从当地老人口中得知,风雨廊桥2013年因一场大火被焚毁,濯水人不想让这千年文脉就此消失,于是,给染黑的江水清淤,将滩涂建成湿地,把荒地辟为花园,在水岸空地种上芭茅,2015年在旧址上重新建起了新的风雨廊桥。
如今的风雨廊桥,以其658米的迷人身姿,5米的宽广胸怀,傲立于阿蓬江之上,像一条蜿蜒的金甲巨龙,绵延起伏,气势恢宏。
风雨廊桥的建筑采用景观化的设计手法,将古代的亭、廊、楼阁、牌坊等相互结合,把桥梁与房屋完美融合,将中国传统建筑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匠人的非凡智慧与精湛技艺。与湖边的清渭楼、古渡遗址、六国宫等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建筑群落。
廊桥由上下两层构成,上层供游客观光,下层供市民正常通行。这样的设计既实用又不失美观。廊桥桥身共分“濯河怀远”“唐钟长韵”“彩虹伏波”“蒲花飞龙”四段。整个桥身全木质结构,桥、塔、亭之间无钉无铆,都是榫头卯眼相互穿插衔接,直套斜穿,严丝合缝,牢固精密,展现了工匠对力学与美学的深刻理解。
廊桥的桥面高低起伏,上上下下,时而拾级而上,时而沿阶而下。每隔一段距离就建有一座塔亭,有的地方建有二层塔亭,有的地方建有三层,中间最高的中心楼阁共有六层,每一座塔亭都有楼梯直通,行走于此,可以随意上到每一层。
廊桥上的主题牌匾,分别写着尧辙、舜弦、周道、汉魏、唐音、宋韵、巴风、楚雨,颇有古风古韵气息。站在最高处的中心楼阁,极目远眺,廊桥两边和阿蓬江两岸的风光一览无余。
廊桥两侧还有大约一百多扇可自由开合的雕花木窗,工艺精湛,巧夺天工,精美绝伦,一刀一刻,都是匠人的精湛技艺和厚重的文化蕴藏。桥上的雕刻和彩绘,无不展示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整座风雨廊桥,在形态、结构和工艺上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式与欧式的结合,东方建筑美学与西方建筑美学的结合,更是传统木质廊桥与使用胶合木和钢架相结合的全新的结构方式,实现了建筑史上新的探索和尝试。可以说,沧浪桥上深藏着渝东南文化的密码和苗家土家文化的密码。
我们一行游到廊桥底楼,索性停下歇息,品清香茗茶,听古铜钟声,赏八方美景,悠然领略唐音宋韵的风雅,惬意感受巴风楚雨的清新,爽爽的快乐无以言表。
夜色中的风雨廊桥绝对称得上辉煌壮观。灯火阑珊处的风雨廊桥犹如一片琼楼玉宇,流光溢彩,熠熠生辉。整个廊桥形如波浪起伏,状若龙行凤舞,重檐歇顶酷似豪华宫殿。这大山深处掩藏的美丽,喧嚣与宁静共生,古老与现代交织。最是那凝眸的温柔,惊艳了你我。
好一道江水,好一座廊桥,好一幅风景!沧浪桥不仅为濯水居民提供了遮风避雨、休憩纳凉以及通行之便,同时也成为当地土家、苗、汉等各族群众情感的寄托,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土苗汉儿女砥砺奋进、生生不息的生活画卷。
(二)
隐藏文化密码的,不止于风雨廊桥,还有廊桥连接的濯水古镇和濯水老街的院落。
黛山碧水,云绕古镇。一条条幽深的古巷细弄,一头勾联着古街,一头穿行于幢幢老屋,小青瓦的徽派建筑群落,把整个古镇引宕得一波三折。
走在古镇上,就像走进了一幅古画里。石板老街上商贩们吆喝叫卖,茶铺里“咕咚咕咚”地煮着老鹰茶,各式糕点散发着糯米或小麦的香气,榨油、抽丝、制糖、捏面人、川戏等传统技艺穿插其间……妥妥的简缩版“清明上河图”。这画面,在静静的阿蓬江边已存在了千百年。
濯水古镇在古代一直是川黔两省水陆交通的必经之地,是驿道、商道、盐道的必经之处,见证了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风采。明、清以来,濯水商贸极其发达,店肆林立,商贾如云,相继出现了“十大号口”和三大会馆。一个小小的古镇,居然拥有万寿宫江西会馆、万天宫江浙会馆、禹王宫湖广会馆,可见外来客商之多,经济之繁荣,足见地之灵。这里还走出了全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气象学家、化学家,足见人之杰。
古镇街巷保留较为完整,整体呈“五街七巷三宫七院”的格局,并且河流、建筑、巷子呈三纵空间格局模式,邻水建筑与地形充分适应。老街长约一公里。青石板铺就的街道蜿蜒曲折,宛如岁月的脉络,承载着古镇的记忆。街道两旁全是木质结构的民居,吊脚楼、四合院、撮箕口的房屋错落有致,别有风韵。老楼雕梁画栋、窗棂嵌花,工艺精湛,造型别致。
古镇现存最为完整的建筑是靠河沿建的民居,也是古镇下街庞大的土家吊脚楼群。这些吊脚楼古朴典雅,体现了渝东南民居建筑的风貌特色,是土家族文化最典型的标志之一
古镇建筑巧妙地融合了巴渝、土家、苗族等多种元素,是土家族吊脚楼与徽派建筑的完好结合,那火砖砌建并画有精美壁画的封火墙是古镇厚重的文化底蕴,同时与木质结构的雕梁画栋和窗棂嵌花结合起来,使得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古朴而饱含哲理,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建筑风貌,展现出高超的建筑技艺和别样的审美意趣。
在濯水,流传着“樊家的锭子,汪家的银子,龚家的杆子,余家的顶子”四家之说。据了解,濯水古镇的七个院子由“樊、汪、龚、余”四大家族留下,分别为烟房钱庄、汪家作坊、汪本善旧居、濯河坝讲堂、龚家抱厅、光顺号、八贤堂。它们坐落于古镇老街上,既有各自独特的历史故事和个性魅力,又共同展示了濯水古镇的多样文化。
光顺号,是一座三层楼的客栈,是明清时期濯水“十大号口”之一,面积880平米,为濯水古镇第一大建筑,原为徽商客栈,有几十间客房,现在还有居民在里面住着。
余家大院,原为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的进士宅第,厢房、天井、合院井然,很精致也很气派。建筑面积800平米,是古镇第二大古民居。传说这余家是成吉思汗的后代,为避朱元璋灭门之祸,逃此隐居,成了当地有名的书香门第。清朝年间,因家族中出了“一家三进士,四代五尚书”,余家大院被尊称为“八贤堂”。余家至今仍有一块皇帝钦赐的牌匾。
烟房钱庄,是濯水古镇早期的银行,坐落在古镇中心位置,是古镇的一块风水宝地。大厅挂着一块“棠棣并秀”的匾,照壁上嵌着很大的一个方孔铜钱。整个院落分为三进、两厢、三天井布局,檐廊空间与庭院天井之间多以通敞的过道相连。在钱庄建筑中,天井很有讲究,为防泄气,遵循宁小不大的原则,严格按照鲁班经上的尺寸布局。天井的排水方向也很有讲究,按照《三神放水式》的规定所做。除了采光、通气,也是吸天地之灵气、纳日月之精华之所,真正做到“四水归堂”、“财不外流”。丰富多变的空间布局和别具匠心的设计施工,保守中透着从容浪漫的贵族气质。这个院子的主人经营钱庄、桐油、食盐,制造烟墨,据说,烟墨是上等的墨,价格昂贵。
汪家作坊,原大院主人汪世富,号子文,古镇商业的领头羊,是当时镇上最大的资本家。汪家经营多种加工业,仅榨油作坊就有三个,该建筑是榨油作坊保留的其中一个。建筑面积680平方米,四进三天井合院建筑,坡屋顶,砖木结构,仍可看出“前店后坊”的形式。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人们口中所说的“汪家的银子”,事实上应该是詹家的银子、汪家的院子,可说是早期的招商引资,只不过詹家不是招来的,是自己走水路过来的。
濯水自诞生之日起,便被赋予了两重功能:发展经济,参与和促进文化融合。正是这样的定位,让濯水敞开胸怀,吸引了无数来自异乡的客人。很多人来到这里之后,便将异乡做故乡,把个人命运和家族血脉融入了古镇的脉搏。
据说,乾隆年间,徽商詹信安乘坐一叶扁舟,从古徽州逆江而上来到濯水。和他一起到来的,还有享誉海内外的徽墨制作技艺。很快,这个拥有经商天赋的安徽人,便在濯水开店设坊,硬是白手起家,逐一打通了桐籽收购、榨油、烟墨生产、徽墨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打造了一条完整的徽墨产业链。
随着生意风生水起,詹信安与濯水当时最大的工商业主汪子文联手,跨界进入金融业,合办了烟房钱庄,为徽墨项目进军全国提供兑现和放款等方面的便利。从此,“詹氏徽墨”开启了徽商时代,发展徽墨产业,传递文化血脉。
汪本善是濯水古镇第一个大学生,是我国有机地球化学方面的权威专家。汪本善旧居曾高达5层,天井独特,是唯一透过大门和地下通道看到江景的建筑,采光通透灵活,也是古镇上唯一有封火山墙的临江吊脚楼。
龚家抱厅,是我国物理学家龚沛光先生的旧居。它是古镇最具建筑空间特色的古民居之一,建筑面积400平米,天井合院建筑,坡屋顶,全木结构四层。其设计十分巧妙,虽然临阿蓬江而建,但从街面一侧看过去,楼的正面朝街,而驻足江边,楼的正面又朝着江边。房屋结构上穿枋有少数做成弧形的“猫拱背”式样。最具特色之处在于,有一层在过厅上端撑其歇山式屋顶形成的“抱厅”。龚家是经营镖局的,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濯水生意兴隆,客商往来频繁,钱币流量是很大的。
古镇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是濯河坝讲堂,它原为樊家宅第和古镇第一所义学讲堂。讲堂临街一面是开放式门厅,建筑体现了徽派古民居与土家族民居的结合,是重庆和武陵山区唯一的凉厅街,也是全国唯一的凉厅式义学讲堂,寓意此处没有门槛,不论富贵贫贱,只要愿意学习,都可来此免费学习。院子古色古香,处处透着书卷气。
有一座建筑,最能证明小镇的历史,就是那座万年宫古建筑群落。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由当时江浙一带的商人集资修建,为砖木结构建筑,建筑群落由十多座大小不同、造型各异的楼阁、亭台、院落组成。只可惜,1982年发生的洪涝灾害使万年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仅剩下一面残墙,以及大门外的一段风雨廊。
历史为濯水古镇留下了众多的文化古迹和乡土文化遗产。这些古迹和遗产,仿如一本线装古书,光阴的尘埃覆盖、沉淀其上,那些风云传奇的往事和人世的悲欢离合如天光云影般飘忽浮现,让今人在这些雕梁画栋的建筑中触摸到濯水千年厚重的历史,那是窖藏在时光深处的佳酿,让人迷恋,令人陶醉。
(三)
山水可用手机快速拍摄,而人文必须用心细细品读。
以一座戏楼作为古镇的封面,在我所见的古镇中独一无二。濯水古镇入口处靠近阿蓬江边的开阔地,有一座很旧的黑灰木房,是原来三大会馆之一的万寿宫,现在的游客接待中心,楼高15米,建筑面积1030平米,当地人称为戏楼。中间一个很大的木台子,是一座有300多年历史的古老戏台。整个建筑为木质构件穿斗结构,飞檐翘角,气势宏大,还有小青瓦、花格窗、歇山顶,起伏有致。檐上雕刻的人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保存较为完好,现今难得一见。
一个地方的美酒、香茶是一个地方山水风物、风土人情的浓缩和升华,品尝的是静之美。一个地方的古戏则是这方乡土生活的剪影,欣赏的是动之魂。濯水古镇张扬一台戏欢迎游客,给游客一个激昂的心调,可见濯水人的豪放和艺气。
濯水人唱响千年古韵,阿蓬江育出后河古戏。这“后河古戏”所从何来?因濯水古镇坐落在阿蓬江边,阿蓬江为乌江的第一大支流,是乌江的后河,于是人们把这里唱的戏称为“后河古戏”。
这“后河古戏”乃文化交融的产物,是由湖北汉剧、湖南南戏与江西昆山腔交融、创新的产物。在明朝的“赶蛮拓业”和清初“湖广填四川”两场大移民期间,大批外地人迁居濯水。移民们来到新家园,也带来了自己故乡的传统戏剧。于是乎,汉剧、南戏和昆山腔在这里相互融合,形成了“后河古戏”这一堪称文化标本的独特剧种。
“两水润新园,绕岸轻波堪濯足;七弦萦古镇,连台好戏可清心。”这是人们对“后河古戏”的评价。后河古戏每每上演时,道白幽默风趣,唱腔或高亢铿锵、悲壮凄凉,或婉转悠扬、行云流水。其经典曲目有《武台会兄》《分家》《打渔杀家》《乔老爷上轿》《望江亭》等。一曲曲剧目,演绎着过往云烟中那一出出悲欢离合,传唱着濯水和岁月之间的绵长情歌。
站在古戏楼前,我想像着,戏台上演绎着精彩绝伦的戏曲,戏台下坐满了全神贯注的听众。在痴痴的凝望中,我依稀听见戏台上那汉戏与南戏相撞并与昆山腔相融合的戏腔,通过时空杳杳飘来,以“半台锣鼓半台戏”的激昂,传达着濯水人心中的悲欢。
当地人介绍,作为土家族聚居地,濯水古镇完好地保留了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土家族人几千年来形成的独特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无论在婚丧嫁娶、文娱游戏、鬼神观念、崇拜禁忌、岁时节令等各个领域都保留了原始而淳朴的民俗风情。
濯水人擅长歌舞,其山歌、哭嫁歌、木叶情歌等都是即兴创作,出口成章,且构思精巧,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旋律轻快、动作原始质朴的摆手舞、铜铃舞、板凳龙舞、花灯舞等,更是给人爽心悦目的感受。
每逢佳节,人们都会在风雨廊桥上下举行摸秋节、女儿会、千人宴等庆祝活动。每当此时,古镇内外万众欢歌,濯水儿女和八方来客携手相庆、聚会狂欢,历经沧桑的濯水古镇由此迸发出无尽的活力。
在古镇中游览,随意走进一间商铺,铺面不大却摆放着各种壁挂、香袋、服饰、旅游袋、坐垫、地毯等多种西兰卡普制品。织纹的图案,或取于自然万物之象,或是各种风俗几何图形,或是原始象形文字图案,丰富饱满的纹样和鲜明热烈的色彩,十分抢眼。
西兰卡普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有个土家姑娘叫西兰,心灵手巧,她把自己织成的织锦叫“卡普”。为了织上最美的白果花,她深夜坐在树下观察白果开花。嫂子在西兰父亲面前搬弄是非,说西兰半夜三更外出与人约会。喝醉酒的爹爹不问青红皂白,一怒之下将西兰砍死。西兰灵魂化为一只阳雀飞去。为了纪念西兰姑娘,土家人从此将土家织锦称为西兰卡普。
其实,所谓“西兰”就是被面,“卡普”就是花。“西兰卡普”就是“带花的被面”之意。过去土家姑娘出嫁时,都要在织布的机台上制作美丽的“西兰卡普”。
店铺老板给我普及知识道,西兰卡普多以丝、棉、麻为原料,并用山里的红花、栀子、姜黄、五倍子等野生植物制成染料后染成,是正宗的纯天然织品。
行走在濯水古镇,许多黑底绿字或黄字的楹联牌匾不时映入眼帘,它们或在风雨廊桥上,或在老街门柱上、或悬挂于屋檐下,主题主要涵盖濯水的历史文化、廊桥文化、土家苗族的风情。其语言可谓字斟句酌、平仄考究、对仗工整;其运笔铁画银钩、遒劲有力、入木三分,为千年古镇增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让古镇居民和游客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氛围。
比如,风雨廊桥三楼上有一副大气堂皇的联语,气象不凡:“风雨桥长,看高阁连薨,二水平流天一色;盐丹驿古,听疏钟彻野,万册拱护镇千秋。”
烟房钱庄大门上悬着一副对联,尽显诚信本色:“雕梁画栋,不铆不钉,喻众人不伪不斜不诈;阔门豪宅,大开大合,装天下大人大义大忠。”
汪家大院大门上的对联,道出经商之道:“成以勤,节以俭,看檐翘廊回,珍藏两字传家宝;立于信,行于诚,任客来商往,通用一篇致富经。”
古戏楼的一副对联,传递出传统戏曲的经久魅力:“丝弦醉月,水袖裁云,演古镇传奇,半台锣鼓半台戏;韶乐绕梁,霓裳焕彩,添武陵神韵,百代风骚百代情。”
缕缕墨韵蕴足了古镇的文化底气。品读这些内涵丰富、文采飞扬的古老对联,我感受着楹联文字的温度,有一种如沐春风、如饮甘醇的心灵快慰。
濯水古镇共悬挂楹联48幅,主题匾3块,分别设置于景区入口、接待中心、古镇老街、标志性建筑物等显眼位置。风雨廊桥上更有86副楹联, 10幅主题牌匾次第排列在廊桥的两侧,与两侧雕花木窗、红漆长凳等木质建筑相互映衬。因此,中国楹联学会分别授予濯水古镇和濯水风雨廊桥“中国楹联文化名镇” “中国楹联文化名桥”称号,当属实至名归。
(四)
千百年来,濯水经历了无数风雨,积聚了巴楚文化的交融和久远的华夏文明。来自各地的商户,在此留下了无数闪光的智慧和宝贵的人文遗产,“天理良心”道德碑便是其一。
在汪家院子的近旁,有一处宽敞的市场。市场一侧,赫然树立着一块“天理良心”石碑,据说立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这是极为少见的“道德碑”,旨在用以警示古镇商贾,为人、处世、经商之道在于“天理良心”。
此碑原本在古镇对岸玉灵山上灵应寺的前殿,石碑一米见方,碑面楷书阴刻“天理良心”四个大字,笔法工整,苍劲有力。灵应寺毁败后,镇上居民出于对古碑和天理良心的敬畏,将其移至老街,作为他们世代秉持笃用的信条。
濯水人讲“天理良心”,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自觉。从前,这里有一个名叫蒋良心的后生,父亲早逝,他在阿蓬江上打鱼为生,悉心赡养老母。有一天,他打上来一条特别大的鱼,背回家后,母亲见了大呼“这怕是鱼神,吃了怕是遭天打雷轰。”娘俩本都饿了,家里也没别的吃食,但母亲这样一说,良心也有不安,于是把鱼放进了屋后的大水井里。返回屋里,却发现米缸里满满的一缸米。娘俩深信是神鱼显灵了,于是把这条大鱼放回了阿蓬江。此后,良心打鱼总是颇有收获,他们的日子也渐渐好了起来。
濯水人常说“做事要打天良”,这俗语里的“天良”就是天理良心的简化用语,意思是要敬畏天理、恪守良心。古往今来,无论是商号、游摊,还是古镇居民、赶集的农民,都秉承着“天理良心”的训条,诠释着古镇商业繁荣的密码。
“通财鬻货、知机善道,厚积薄发、裨生益民,禁伪除诈、市贾不二,童叟无欺、天理良心”的《濯河坝商贾规条》;信字号绸布庄“买尺放寸,少寸补尺”的承诺;余家药房“人命比天大,药价不是价,有钱拿钱买,无钱说句话”的店规,都是见证。展柜里的“半边钱”“找补劵”,一张纸币撕成两半用,十里八乡都“通用”;柜台上一本赊账单,只见数额不见签名;“濯河坝讲堂”前有凉亭,武陵山区独有的开放式义学凉亭;红军善行感天地,古镇居民“草垫垫船渡红军”,都是写照。今天,濯水商会依然将“天理良心”这一古训写进商规;濯水绿豆粉名扬天下,只因制作者多加了“三两绿豆”;濯水老街设置良心秤,秤杆上翘、“立起”公平等等,都是传承。
一切的一切,有力地证明了“天理良心”这四个字是濯水人用诚信铸造出来的。可以说,“天理良心”道德碑是濯水古镇的“镇街之宝”。在濯水,“上苍有天眼,人间有良心”的文化底蕴古朴厚重。
天理良心,濯水濯心。如今,濯水人在风雨廊桥旁建起了天理良心文化展览馆。整个展厅分为天之道、良之民、心之诚、地之理和领悟厅五个展区,以多元化、多视角的形式,宣传濯水古镇多年积淀的精神财富和核心价值观。
看完展览,我才真正理解了“天理良心”的深刻内涵。天理是指天下的道理和法则,也是天地自然的规律;良心指人的良知和善性。天理是他律,良心是自律。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讲天理良心,坚持自律与他律结合,把良心放正,把规矩记牢。只有始终心存敬畏,恪守本心,遵规守矩,才能行稳致远。
澄江如练,阿蓬江的水缓缓西流。面对一条倒流的江水,纵然时光可以倒流,天理良心不可倒转!
张泽新,湖北省作协会员,仙桃市作协副主席兼党支部副书记,仙桃市孔子研究会副会长。出版有《一代人杰张难先》《说痴道怪》《沔水廉思录》等著述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