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个月,我认真通读了一遍雎凤梅策划雎剑波主编的《南坊街道雎家人》,深深地被这本雎姓专著所打动,这不仅是一支雎姓人的迁移史,也是雎姓人的奋斗史,是雎姓人家风的真实写照,是雎姓人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集中展示。这本书,无疑将会成为华夏雎姓文化研究的一颗明珠。
通观全书,我认为有四条线紧紧地连在一起,成为全书的纲。
第一条线,南坊街道雎家人的迁移史。南坊街道雎家人在1929年前后从铁炉塬雎家堡迁出,过长安、咸阳,再向北奔礼泉五峰山下的南坊镇。第一代人终老于雎家堡,第二代人的老夫人故后也埋葬在雎家堡。迁移时六人左右。民国十八年前后铁炉塬遭受六灾:1926年刘振华围长安时的兵灾,此后连续几年的旱灾,井水冻住了的冻灾,狼灾,虫灾,瘟疫,关中一带兵荒马乱,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史称十八年年馑,俗称的“狐狸拉”使灾民雪中加霜,人口剧减,听老人说,我的家族中几天内就有二人殁于饥饿瘟疫。这是南坊人迁出逃生的背景,也是迁移史中悲惨的一页。
第二条线,南坊一支第三代第四代人的奋斗史。从崖壁的窑洞,到后来的厢房,再到楼房;从杏树、红玉苹果树,到苹果园;从南坊的老屋,到礼泉、咸阳、西安、兰州的新房,处处都有南坊人辛酸而幸福的奋斗历程。南坊简史、老屋印象、父亲母亲的回忆文章,详尽而忠实的纪录了这些,读起来催人泪下,感触极深。
第三条线,雎姓人的家风。雎姓人出名的不多,多是寻常的百姓人家,而百姓人家自有其传统的家风,比如为人正直,不畏强权,信念坚定,顽强拼搏,勤俭持家,耕读传家,爱岗敬业,诚信友善,不畏艰难,敢于担当,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生活简朴,勤劳节俭,有情有义,忠厚待人,言传身教,说到做到,崇尚节俭,持家有方,胸怀大爱,亲临和睦,这些都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
第四条线,一代更比一代强。南坊人第四代三男三女,是奋斗史中的中坚力量。第五代人五男五女,其中吃商品粮的国家干部7人,大学生两名,高级教师两名,副主任医师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一名,国家公务员一名,军队高级干部一名,农村党支部书记一名,雎家成了当地受人敬重的名门望族。第七代七男三女,个个都是有理想有修养有知识的可用之才。
读了这本书,深受启发。雎姓珍贵而稀少,全国仅两万余人,所以少见大的媒体和名人关注我们这个姓氏,如果我们自己不重视研究它,雎姓很可能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自生自灭,逐渐湮灭。《南坊街道雎姓人》为我们带了一个好头,希望各地的雎姓人也来编写自己的生存史,迁移史,奋斗史,大家都动手了,就会为华夏雎姓文化研究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2020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