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合一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李醉出席纪念汤一介先生逝世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纪念汤一介先生逝世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西安市政协委员、长安老子文化国学研究院院长李醉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主题发言研讨。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政法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党校、中国科学院、天津社科院等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教授、研究员,山东大学、广东大学以及三智书院的领导,从各自的深耕领域,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等,阐述了汤一介先生包容的学术胸怀,彰显了汤一介先生将中国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文明之巅的伟大抱负和重新唤醒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的重大


研讨会以汤一介先生“情景合一”思想的价值与意义为主题,群英荟萃于北京南中轴三智书院。

长安老子文化国学院院长李醉致词。

中国传媒大学阳明书院院长周月亮致词。


中国传媒大学阳明书院院长周月亮以《知行合一的价值与意义》为题,幽默风趣地为参加论坛的与会者奉上了一场精神盛宴。周月亮教授从三个维度解读了“知行合一”:自然的人本性的知行合一;价值观及道德观的知行合一;美学的知行合一。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长安老子文化国学院院长李醉深情回忆起到北大汤府的交往往事,谈到汤一介先生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界代表性人物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创建中华文化书院推动“文化启蒙”,到90年代最早提倡“国学”,汤一介先生把做学问与时代赋予的使命融为一体,思索着中国哲学在不同时代的沉浮。

汤一介先生1927年生于天津,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汤用彤是久负盛名的国学大师,言传身教对子女影响很大。父亲嘱咐他的两句话“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是家风。意思是勇于承担困难的事情,对合乎道义的事情负责。

怎样实现文化共处呢?汤一介先生认为唯一的途径就是对话。只有互相理解、相互尊重,才能取得共识。以北京大学哲学系为核心,组建了中国文化书院,汤一介任院长。举办“文化系列讲习班”及数万学员参加的“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函授班,推动了当时的文化启蒙运动。

汤一介先生先后出版《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在非有非无之间》《佛教与中国文化》一系列著作,主编了《中国文化书院文库》《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国学举要》等大型丛书,创办了中国文化书院等学术机构。

2003年,教育部正式批准由北京大学主持编纂《儒藏》典籍,制定了汤一介为首席专家的“《儒藏》编纂与研究”方案,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儒藏》系列已出版百册“精华编”,按照计划到2025年《儒藏》全本将全部完成编纂。
在汤一介先生眼中,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前夜,当一个民族处在复兴前夜之时,她必须回顾自己的历史文化,从中汲取力量。他深刻认识到,民族和国家的复兴,必须以文化的复兴为支撑。

《儒藏》整个项目涵盖了历史上儒家主要文献,包括历代学者研究著作等,还包括受儒家文化深刻影响的韩、日、越三国用汉文著述的主要著作,已吸纳四国大约500名学者。

汤一介先生倡导弘扬儒家文化的宗旨是“放眼世界文化潮流,传承儒学思想精粹,阐释儒学特殊理念,寻求儒学普遍价值,创构儒学新型体系”。

天津社科院国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建永致词。

天津社科院国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建永赠李醉院长《汤用彤学记》。

《汤用彤学记》
主编:汤一介
执行主编:赵建永

《汤用彤学记》首发式。

汤门乃书香世家,名士辈出。《汤氏宗谱》载其为商汤后裔,与“中国的莎翁”汤显祖同宗。汤一介的祖父汤霖(号颐园老人)为官清廉,还开馆授徒,倡导新学。1911年6月,汤用彤兄弟与其父门生20余人于北京万牲园为汤霖庆寿,画师吴本钧绘《颐园老人生日宴游图》纪此盛会。汤霖为该图所题跋文,凝铸了其家学门风的神髓,是他留下的最有思想价值之遗产。

汤用彤一直把“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家训视作为人与为学的准绳。他认为,中国学术不仅是纸上学问,更是一种人生的践履功夫和修为境界。汤用彤这种生命气象与风骨,同样显现在汤一介身上。汤一介身处中国社会剧烈变化的转型时代,作为中国文化的“守梦人”,他展示出传统“士”人的气质:谦逊好学、心忧天下而弘道不懈,并以此引领了时代思想的发展。




汤一介先生暮年主事《儒藏》工程,并主编完成九卷本《中国儒学史》,系资料最翔实、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的儒学通史,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他发起的十卷本《中国经学史》、五卷本《儒释道三教关系史》和《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等研究课题,皆在有序进行中。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的学术担当和文化自觉的精神及其对民族复兴所做的艰辛努力。

汤一介先生被视为当代中国哲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不仅提供了深入的理论指导,也为当下的社会变革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尤其是在全球化、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日益发展的背景下,怎样理解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成为了亟待解答的问题。

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苑天舒教授致词。

汤一介先生的哲学以“人本主义”为核心,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类要在新的历史阶段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必须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听众在讲座中体会到了这一理念如何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们意识到,哲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与社会实际息息相关。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关学研究院院长丁为祥致词。

生活中的汤一介先生是位沉静内敛、为人平和的老人,他不抽烟,不喝酒,不爱应酬,生活起居十分规律,堪称一位“儒者”。然而在治学上,他却是一位开放自由、追求创新,经常能吸引学界眼球的著名学者。


汤一介先生追求哲学理论系统的建构与创新,不仅在哲学史上,以真善美为基础构建中国哲学,开学界之先河,且不断提出“建立中国的解释学”、“和而不同”、“普遍和谐”、“内在超越”、“新轴心时代”等一系列新的哲学问题,启发人们思考。

《中华文化元宇宙》一书的作者之一赵国栋先生赠李醉院长新作《中华文化元宇宙》。
赵国栋教授讲了该书的缘起和内容,他说:我经常说一句话,元宇宙出现之后,人类的文明会重写一遍的。每次媒介有革命性变化,人类文明都会在新的媒介上重写一遍。

將汤一介先生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合一三论的思想寄情于文字,即《中华文化元宇宙》的出版(赵国栋、曙中合著),是汤一介先生“情景合一”思想的价值和意义的最好诠释、落地和应用范例。

研讨会一开始,AI生成的汤一介先生对元宇宙的寄语,便是曙中先生对汤公最深情的回报。

曙中先生便是著名的贤清法师。

2008年1月,龙泉寺主持为张明光剃度,从此之后,世间再无清华才子、清华博士张明光,而多了一位高僧:贤清法师。


三智书院执行院长曙中老师,提纲挈领的以甲骨文的呈现方式,为我们开演了文化元宇宙的背景、构成和愿景,结合了汤先生的“情景合一”的美、“知行合一”的善和“天人合一”的真,并对应易经八卦的生成,连通儒释道、中西印,以及三智书院的当前发展为地基,如云书院、心联网和三圆智慧等等,可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三智书院以实际行动诠释、践行、发扬着汤先生的哲学思想。



上世纪80年代,汤一介先生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掀起了一轮传统文化热潮。他提出传统文化不应有中西文化的界限,不能孤立地、盲目地提倡“国学”,主张在全球意识观照下弘扬传统文化。

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研究员杨浩。

耄耋之年,汤一介先生组织主持教育部重大学术项目《儒藏》工程,作为首席专家,以“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使命意识承担起这一数百年来先人未曾完成的“盛世工程”。


正是这位在中国哲学领域卓有建树,学术界公认的国学大师,却总是自谦地说:“我从来不认为我的学问比起别人有多强,所以我非常反对说‘大师’。我自知自已的学术功力比起老一代学者差得很远。”



进入20世纪80年代,汤一介先生迎来了学术生涯的春天。1980年,汤一介恢复了讲课资格,此时他已53岁,最好的年华已经过去,但他仍然向往着为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做点事情。


他开的第一门课是《魏晋玄学与佛教、道教》。“汤老师的课异常轰动,许多不是哲学系的学生也来旁听。连换了3个大教室还是坐不下,最后只能以发听课证的方式限制人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孙尚阳回忆说。之后,汤一介又相继开设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等课程。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与研究中,他努力把教学、研究与意识形态和政治脱钩,力图在教学研究中坚持独立思考。



1981年,汤一介发表了《论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诸问题》一文,率先提出将哲学史作为认识发展史来考察,并试图突破50多年来“唯心与唯物两军对垒”,“唯心主义”是反动的,“唯物主义”是进步的等教条,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快速推进了学术界反对极左教条主义的进程。在由《中国早期道教史》一课修改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汤一介大胆提出,必须把“宗教”和“迷信”区别开来,要肯定“宗教”和“非理性”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意义。汤一介以他敏锐的哲学家眼光,提出了此前道教研究很少讨论的内容,开新时期哲学研究风气之先。


汤一介先生认为,“天人合一”思想不仅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基石,同时也是一个常新的人类社会需要不断给以新诠释的命题。从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人们最初遇到的问题就是“人”与“自然界”(天)的关系问题,人要生存就离不开自然界。当前人类社会正是由于长期忽略了“天”与“人”相即不离的内在关系而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




汤一介先生认为,中国先哲们有许多有价值的宝贵思想,不仅具有某种真理的意义,而且也曾在历史上发生过巨大作用。它们也一定会对今天的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我们研究中国哲学就是要从中发掘出其‘无用之大用’,以贡献给人类社会。”


进入21世纪,中国出现了“国学热”。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汤一介先生就提倡“国学”,但他提倡的是在全球意识观照下的“国学”。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西方中心论”的消退,整个世界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有益于文化的健康发展。他认为不能孤立地、盲目地提倡“国学”,否则有可能使中国文化再次游离于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之外,重新滑入狭隘民族主义和国粹主义的陷阱。



汤一介和乐黛云是在各自学术领域都卓有建树、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学者。“汤先生和乐先生,一个研究中国哲学,一个研究中西文化比较学,可谓中西合璧,他们能在学术上互相促进、比翼齐飞。这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常海如是说。

李醉院长在汤府拜会乐黛云先生。

乐黛云先生签赠李醉。

汤一介先生亲笔签字的函件。
(李醉收藏品)














三智书院理事长高斌谈到,通过此次活动,人们不仅缅怀了汤一介先生与乐黛云先生的卓越贡献,更深刻感受到了他们学术思想的力量与魅力,而且在未来时代的发展中,汤一介先生与乐黛云先生宝贵的学术遗产,将继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汤一介先生是一位历经20世纪大时代动荡与风霜的学术大家。他毕生致力于中国哲学的深度发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当代思想的融会创新作出了突出贡献。先生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担当精神和坚韧不拔、儒雅平和的人格魅力亦让世人感佩之至。




编辑:记者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