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清以后的人口迁移(1)
现汤峪川的村庄分布和居民姓氏结构,是明清时奠定的。其中有三次居民迁徏,影响显著。
一次是明初移民。
元末大乱,北方战火纷飞,人口逃亡折损甚多,故明朝建立后,从洪武三年到永乐十五年,从人口稠密的山西向北方各省大规模移民,大槐树庄故事由此而来。
明太祖重建以户口管理为基础的里甲制度。明制,110户为一里。汤峪川定名为翟马里。
按这个推算,元未汤峪川人口折损严重,即使石门这样的老村,人口也所剩无几。现在的诸姓基本都是后迁入的。村是老村,人是新人,因为姓杂,所以沿用老名。石佛寺村也是这样。而白家疙瘩的白姓,有些其实是后来迁入的。
别的村子呢?
有学者以别的地方作过研究。山西移民来到中原地区,看到肥沃的土地无人耕种,一些人有的跑马占地,以马蹄印为界,谁圈起来就是谁的;有的以犁占地,围着大地犁上一圈。有了地就张罗着盖房造屋,建立村落,有的依据地形建造,叫某坡、某坑、某河口、某湾;有的依据自己的姓氏,叫某村、某庄;也有的依据不同的行业,会种菜的叫某菜园;会打油的叫某油坊;会造纸的叫某纸坊。还有的依据盖的房子取庄名,盖瓦房多的就叫某瓦房;盖平房多的就叫某平坊;盖楼多的就叫某楼等。
还有不少地方以“屯”、“营”取名的村庄很多。如:丁官屯、马坊屯、欧山屯以及张营、李营、孟营等。这些屯和营的来历大都是明朝洪武至永乐年间,实行军屯田、民屯田、商屯田所致。 (刘殿俊,《明朝洪洞向惠民移民史实探源》,《春秋》, 2001)
汤峪川也不例外。对比汤峪河两岸的众多村子名称,你就知道大多数村子就是明代后移民形成的。
明时皇甫三川,除了翟马里汤峪川外,皇甫川和焦岱川分称黄甫里和焦吴里。焦吴里是以焦戴镇和吴村庙的焦吴二姓命名,二者属早来和人数众多之姓氏。那么黄甫里和翟马里的命名原理相同。这四姓何处去找呢?最近阅读了大量资料,才明白了其中奧妙。
平常一说汤峪,人们总想到石门,渠庆、高堡,塘子街,其实明清以来,马塬村才是明代移民中来得较早,户数较多的姓氏,翟马里的"马"就是马塬村的马。道理是这样的。
聚庆村以南,陡沟把八里原一分为二,东半原中,唯有马塬村那地方称"马塬”,还有什么地方在塬前加上姓?这明显就是明初马姓移民来到此处后“圈地"的结果。
什么是"塬"呢?字典里说,塬是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四边陡,顶上平。马塬村背后的八里原部分,就附合这个特征。西、北是陡沟,东是汤峪川道。南边也是沟,今环山路通往洪家寨就是沿沟下来的。马塬真是"塬"啊。
即然明初汤峪川人烟稀薄,大量土地空置,马姓人为什么独占此地呢?你如知道该村人对此塬的名称就明白了。
大家把马家占的那块塬叫马家塬。但马塬人自称为"龙背塬"。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观察一下马塬村的位置,你会发现,南沟南薛庙那地方向东凸出延伸部分为白虎,北沟北也就是今聚庆村金家庄那块向东延伸部分为青龙,八里原为背(大靠山),汤峪川为大明堂,他们在龙穴囗里,这是风水宝地!汤峪川的头一份好地方!
不是人多势众,敢独占马塬,以己姓为塬名?翟马里的"马"肯定来自马塬!
我外家就是马塬马姓,明白了这个道理连我都吓了一跳,我们外家祖先过去竟然这么厉害!
说完了马姓,翟马里的"翟"又在哪里?他们还排在马姓前呢。可是在汤峪川你找不到翟姓。很明显他们后来又迁走了,因什么原因呢?
明代后,人口在不断搬迁,影响大的因素一是明末大乱,饥荒和战争导致人搬迁。二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虎烈拉,流行全国,又导致新的人口迁移。我们举两个例子。
高堡村村志说,他们是明末闯王义军北出石门关,在那地方建堡驻扎,以高夫人姓氏为姓,逐渐形成的。并且他们村张姓来源之一是张献忠所遗伤兵。这应该是准确的。石门人村志说当初闯王和刘宗敏兵出石门村,利用当地手工作坊打造兵器和制作衣物。二者相合。不仅如此,牛兆镰《蓝田县志》有闯王和张献宗行军蓝田的记录。
洪家寨也是明末清初后形成的,他们村志说洪姓同洪承畴有关。
汤庄村人说是从河南逃避战乱搬迁而来,那应该也是明末清初而来。
查康熙《陕西通志》,有关于当时汤峪河水利灌溉的记录:汤峪出峪口,于西岸筑堰灌田者首为袁家堰,经流石佛寺北,为尧家渠。于东岸筑堰灌田者首为白家堰,经流白家村北,为苟家渠、刘家渠,又北为石牌坊焦老堰。
这个纪录中其他姓不说,袁姓和尧姓又在哪里?特别是石佛寺村,现在有张、郭、肖、白、李、周、王七大姓。张坡村姓氏有张、何、朱、赵、强、姚等,初修渠的尧家在哪里? 极可能是嘉庆、道光年间闹虎列拉时迁走的。
再说石门村。石门原有焦、杨、崔、胡、吕等五个大姓,这五个大姓就是明初以后陆续迁来的。其中胡姓同我们史家寨东村胡姓有关。而史家寨东村胡姓是清代迁入。我有专文说明。据胡坡人说,他们胡姓就是从史家迁去的。胡姓弟兄二人,老二在石门赌博,赢了家当。遂迁居此地,后来胡姓在崖下单独成村,取名胡坡,而吕姓不知道什么原因,慢慢消失了。随着时代更迭,石门又增添了王、费、刘、陈、李、马等姓。其中的费姓是从皇甫川柿园村的费家沟迁过去的。
再看聚庆村。他们村志说原名"渠坑村",村子中间呈低洼地势,不远处有一眼泉水从紧靠“黄家台”的崖根底下、路坎石缝里(如今的聚庆小学西墙外一村民楼房地下室)涌出,人称“凉水泉”,泉水涌流到低洼处,形成莲藕池塘,渠坑村的村名由此而来。
明末崇祯皇帝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就出身这个村,因其随皇帝一同吊死在煤山下,消息后传入村内,村人聚而悲之,又因其为国殉身,村子出此忠义之人,为可庆之事。故改名聚庆。
而王氏祖先为王真,其子王通,史志有载,俱为洪武、永乐年间明将,有功于朝,各得封爵,建府于渠坑村崖上。从南到北,各为王真府,王通府,后又有王承恩府,故人称"三王府”,远近有名。这恰好和明初以后移民历史是一致的。但也说明该村形成于马塬村以后。否则以王姓势力,岂不姓入里名?
聚庆村金家庄形成于清代。村志是有明确记录,金姓为满人。韩家堡的形成还在金姓以后。因为金家庄位于陡沟子小河北岸,上八里原耕作方便。而韩家堡是马塬嘴头,为马塬村守门把边,夲身没有多少回旋余地,不如小河北边地利。
以前汤峪川有民谣:金半塬,洪半川,尖角李家占河边。金、洪、李并列,他们都在清代迁入。
因此,从明到清,移民有进有出,不断迁徏,才逐渐形成汤峪川现在这些村庄。瞿姓现在汤峪川不见,就是迁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