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回忆录
文:仲寿春
我出生在一个叫古城丫豁的小山村,很久以前这里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有一座年代久远的古城遗址,因此就有了生我养我的村子的名字。
很小的时候,我的父母包括那里所有的上辈人,他们都很辛劳,都在艰难的生活。那个年代,听上辈人讲述,正是:响应工口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困难时候,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要参加劳动,下地干活,挣着微不足道的工分,家庭收入全靠一年所挣公分的多少,按劳分配年底分红。却依然穿的是衣衫破烂,补丁打满全身,吃不饱肚子,穿、戴成了大人们纠结忧滤的事情,生怕孩子们冻着饿着,生怕感冒生病。
记得那时候天刚蒙亮,父母就下地干活,日落西山才进门,进门的头一件心事,先瞧瞧儿女们是否安康,从不关心自己劳累的身体,现在想来这就是金子换不来的父爱和母恩,可当时年幼无知的我们,怎么能知道他们背后的心酸,他们风里来雨里去,维持着家中老小的生计。
父辈们热爱劳动,在困难面前,毫不畏惧,他们努力的种好每一块地,对庄稼的感情胜过自己的儿女,每年都用最好的粮食上公粮。父母那一辈人有股用不尽使不完的干劲。生活虽然艰难些,但从不把忧伤和无奈挂在嘴边,劳作时永远是欢声笑语,用欢笑将心里的烦心事掩盖,淋沥尽致地展现了苦中作乐。
生产队下放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千家万户,社员们终于盼来了渴望已久的及时雨,开始土地承包到户,庄稼人真正有了属于自己耕地,家家分到了属于自己的骡马,以及使用的农具。从此祖祖辈辈的庄户人,有了对美好未来的雄心壮志。从此人民喜笑颜开,大好的政策像吃了一颗定心丸,人们畅想着属于自己的劳动果实,从此解决了全家人的温饱问题。本该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逐渐的慢慢好转,再没有了挨饿受冻日子。十岁那年,一起戏耍的玩伴们都上了学,在学校里读书识字。时光匆匆,如今我已五十多岁,我们的父辈,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个相继离开了人世,离开了曾经生活过的精神家园,离开了曾经疼爱过的儿女。
我时常怀念过去的岁月,怀念点点滴滴的童年生活,怀念父母的含辛茹苦,怀念他们抚养我长大成人的人生经历。
作者简介:
仲寿春1971年生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柯柯镇赛纳村人,热爱生活,喜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