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画鄠邑文艺石井”征文选登二十四
家风
作者|赵兴运
1933年2月,由民国重臣和大书法家于右任先生题写书名的《重修鄠县志》刊印出版,其卷五·人物中的“义世”栏记载:赵遵,南乡窎庄人,心地光明,非义不取。曾道拾白金数十两,壁原主,无德色,年逾四十,连生二子,皆贤达。人以为盛德之报。
意思是说:清朝时期,鄠县南面的窎庄村(今石井乡下庄村吊庄)有个叫赵遵的人,心地光明磊落,不取不义之财。有一天,他在路边拾到数十两白金,便在路上等待失主,最后终于将白金交还给原主人,自己却从未因此而喜形于色,也不在别人面前炫耀德行。此人年过四十以后,连得两个儿子,且都是聪慧贤明人士,大家都认为这是上天对大德之人的恩赐和回报。
查询赵家族谱,赵遵正是我的祖爷。回想起来,在自己小的时候,父辈曾讲起过祖爷拾金不昧的故事,但现在看到县志里的文字记载,更让人热血沸腾,热泪盈眶。据说,清朝乾隆时期,数十两白金足以买到五亩多的土地,但赵遵老先辈却不为所动,而是急失主之所急,宁愿忍受刺骨寒风和难耐饥饿,也要长时间地守护着财物,等待着失主,直到财归原主。当失主要重金答谢时,他拒而不收,高风亮节。
如今,赵遵老先辈的子孙后代在鄠邑区石井乡下庄村吊庄已是第一大户族。他的后辈中有当过账房先生而无一差错的贤者;有行医治病而不收穷人分文的善者,有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国家实行高考制度时考入大学的学者;有恢复高考制度以后,村里第一个考入重点大学,毕业参军报国,学至硕士、职至正团、衔至大校、技术五级的军官;有勤勤恳恳教书育人的教师;有积极上进,诚信经营,发展良好的商人;有立足农村,善做农活的能手等等。不一而举。
也许,人们会说,这都是祖辈盛德的回报。但我更觉得这是优良家风的传承。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我就看到过赵家祖传的家训,内容至今都能背诵,即:尊师好学,重德修身;勤俭持家,鼓劲做人;忠孝仁义,立业诚信。正是良好的家训、家规、家教,形成了优良的家风,才造就着一代代赵家后世子孙。这正验证了古人的一句名言:以德遗后者昌,以财遗后者亡。
优良家风是良好品德的结晶。有些人总认为家风是空洞和虚无的说教,那是因为其中缺乏亲力亲为和身体力行的要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却拿来让别人去付之行动,当然就显得苍白无力。而优良家风是由典型事例支撑起来的良好品德的结晶,既能正己也能正人,以事实为榜样,以榜样为模范,才能具有强烈地感召力和长久的传承度。
优良家风更是先辈对后世子孙的良好精神寄托。日月常明,历史永续,人们都希望自己的事业能一代一代延续发展,天长地久。所以,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便成为人之期盼。就算是普通老百姓,最基本的期望也都是子孙后代能努力工作、幸福生活。而遵从优良的家风,包括家训、家规、家教,犹如搭建了一条虚拟的通道,子孙后代就不会出现与自己期望值相差甚远的状况,体现了一种美好的精神寄托。
优良家风具有一定的天然继承性。它随着人类基因遗传,一部分会自然融入到人的血脉之中,潜移默化地规范着人的行为,包括:性格、爱好、言行、举止、品德、修养等等。所以,人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优良家风更具有一定的后天塑造性。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受到时代潮流的冲击,这就要求人们要以优良家风来规范自我,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特别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能比照家训、家规、家教,合理做出自己行为的正确选择,才能做到不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干扰和影响。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前期,金钱大行其道,有些人的心态逐渐演变而失衡,见利忘义者有之,贪得无厌者有之,坑蒙拐骗者有之,良心泯灭者有之,不仁不义者有之,不忠不孝者有之。这更衬托出赵遵老先辈精神之伟大,家风之高尚。
古人云: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嗟乎!世事无常,人心多变,只要在优良家风的持续熏陶下,人们就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积极向上,终达彼岸。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宣传贯彻,弘扬赵遵老先辈的优良家风和精神财富,是我们赵家子孙后代的历史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立好家训、定好家规、养成家教、树正家风,为国家和社会的良性、和谐、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作者简介
赵兴运,网名:运来福到,祖籍:陕西户县石井乡下庄村。1980年毕业于户县第一中学,1984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后获学士和硕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参军报国,在部队工作34年,行政正团职、军衔大校、专业技术5级,获高级工程师及空军某大学兼职教授;两次荣立三等功并获荣誉称号,多次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和军事理论研究成果奖,编著教材4册,累计发表论文50余篇。兴趣广泛、热爱生活,积极参加爬山、摄影、音乐、体育等活动。2018年退休后,居住于西安市莲湖区,为西安市龙首村军干所摄影协会会长、西安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及环球诗文与摄影平台特约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