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不是换帅就能提升
特约作者:饶晓辉(江西)
“什么运动看了让人揪心?足球;什么运动看了让心更揪心?中国足球。”这是早年春晚本山大叔和宋丹丹在小品《火炬手》中的一句经典台词。当时听起来,感觉很玩味,也很刺耳。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还真觉得是一语成谶。
综观中国足球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已由停滞不前发展到不进而退的地步了。看看往昔我们还可以以之掰掰手腕的临国韩日足球,不仅拥有众多在五大联赛效力的球员,而且是每届亚洲区参与世界杯的常客。而我们呢?除了时不时的抖出足坛假、赌、黑丑闻外,就是频繁地更换主教练。球队输球,主教练固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更替总像是一场场风云变幻的戏剧,牵动着无数球迷的心弦。此时此刻,这份复杂的情感再次聚焦于国家队主教练的宝座之上,伊万科维奇,这位现任中国男足的外籍教头,曾如明星般璀璨,承载着无数期许。随着十八强赛中国男足的两连败,我想这位塞尔维亚老人的日子,一定是如坐针毡吧!如今陷入了信任危机的他,成为了球迷与舆论的焦点。他的离职,似乎已如弦上之箭,不可逆转,无论接下来的赛事结果如何,对阵沙特输球之后,一个新的时代或许就将拉开序幕。
很显然,要提升足球水平,绝不是靠换一个主教练就能解决的。意大利名师里皮,在执教中超原广州恒大时,取得过非凡的成绩,但后来短暂执教过中国国家队,最后呢?这位恨铁不成钢的意大利老人,为保晚节形象和名气,气得自己主动辞去国足主教练。所以说,中国足球未来的“救世主”并非某个个人,而是一个综合因素的体现。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青训体系改革和校园足球的发展;二是教练团体的战术理念,要建立在符合中国国情的实际上;三是国内各梯次的联赛发展。现如今的联赛,各个俱乐部为了出成绩,靠的都是外援攻城拔寨、冲锋陷阵,国内球员只是“陪太子读书”凑够上场人数。试问,这样的模式,发展从何说起?难怪球迷灵魂拷问:十四亿+的泱泱大国,竟找不到11个会踢球的人。四是足球文化与氛围;五是球员个人素质:球员自身需要不断提升技术、体能和心理素质,保持对足球的热爱和专注,为国家队贡献力量。
所以说,中国足球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政府、社会、俱乐部、教练、球员以及广大球迷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中国足球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春天。因此,虽然我们不一定需要一个“救世主”,但确实需要一些有能力、有担当的人来引领中国足球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但愿中国足球能知耻而后勇,别再成为别人的笑话。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