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乡村贤儒的桑榆文墨情
——刘晨松先生《春潮渭水》评析
刘崇学
一
今年的八月,烈日炎炎,暑气正浓,收到晨松老兄的文集《春潮渭水》 ,心里的激动无以言表,为老兄喝彩,为老兄自豪。老兄终身务农,躬耕陇亩,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能够在耄耋之年,印出这数十余万字的文集来,实属罕见,堪称家族的盛事和村人的骄傲,可喜可贺,可敬可佩。
提起晨松老兄,我确实有一肚子话要说。说他的家族历史和家风家教,说他的道德操行和诗词文章,说他的教子有方和兰桂齐芳,无一不是村中翘楚,族里榜样。他是老家方圆几十里的有名望之人,我把他称为乡贤鸿儒,并非虚誉,以他的德行和文章,完全当得起。他身上有着很浓厚的传统乡贤的伦理道德,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又有着传统读书人的文墨情怀,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博览群书,多才多艺。在村里和族里,他为人正派,处事公道,德高望重,老少皆服。村上修庙耍社火之类的公益事业,家族里红白喜事的操办和家长里短乡邻纠纷的处理,都离不开他。他既是我的堂兄,近几年还成了我的文友和忘年至交。小时候在老家生活,虽然住在同一个村子,但我家住“堡子”,他家住“北场”,又不是一个生产队,年龄相差二十多,虽然熟悉,但交流不多。记得那时的他,高个、方脸、宽额、大眼、寸头,英俊帅气,一表人才,用现在的话来说,妥妥的帅哥一枚,脸上经常挂着和蔼可亲的微笑。经常听我的父亲夸赞晨松老兄家风好,做人正,兄友弟恭,妯娌和睦,孝敬老人,伯父伯母都是九十多岁才去世。他们兄弟两个年逾花甲,还在一个锅里吃饭,没有分家,这在农村是很难得的,成为家族里的楷模,村子里的美谈。至于他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以及腹藏诗书,能舞文弄墨,会吹拉弹唱等,是近几年才知道的。现代社会微信发达,交流方便,不断读到他写的诗词文章,不断看到他对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忧虑,对国家昌盛和民族复兴的期盼,对社会乱象的针砭和对人生百态的喟叹。我在心里不禁感慨:晨松老兄真是个人才呢,埋没乡间,明珠蒙尘,实在可惜得很!

个人的命运与社会大环境和大变迁息息相关,晨松老兄的家族在解放前是村里的大户,堪称名门望族。祖先用勤劳和智慧,创下了一份不菲的基业。其时家大业大,人丁兴旺,鼎盛时有土地千亩,人口过半百。然而时值兵荒马乱之年,四海皆秋气,一室难为春。三次匪患,使家族元气大伤。解放后如果严格按照土改政策,根据人均土地占有量和雇工剥削量,他家最多划分成“上中农”或“中农”,但村子里个别小人羡慕嫉妒恨,暗中捣乱,硬是屈划“富农”。真应了那句名言,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从此晨松兄的命运在时代的车轮下不由自主被挤压、碾磨,屈心抑志,忍尤攘诟三十余年,大好的青春和才华,白白浪费。在那个唯成分论的极左年代,他没有机会上大学,没有机会招工进城,也没有机会参军进部队,所有能够跳出农门、出人头地一展才华的路子都堵死了,他只能做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而且还是一个“富农子弟”,干着农村最脏最累的活儿,曽经在秦岭深处的太白黄柏塬伐过木,在宝鸡峡和冯家山修过水库,在凤县的横现河采过石头,这些都是重体力活,顶风冒雪,忍饥挨饿,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为了生计,还养过蜂,打过沙挡,务过果园,当过木瓦匠,开过弹棉花的铺子。至于耕田种地,务养蔬菜更是行家里手,农村的十八班武艺样样精通。 但他又绝对不是一个单纯的农民,他天资聪慧,性情温厚,刚强勇毅,不甘平庸,小时候的私塾学习奠定了他扎实的文字功底,心中一直保留着对古典诗文的热爱。农闲时节,他勤于阅读,善于思考,涉猎广泛,有思想,有见识,写作的习惯多年不辍,耄耋之年更是老树新花,佳作迭出,日积月累,汇集成册,便是眼前的这本《春潮渭水》。连日来在酷暑中读完此书,感慨系之。全书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晨松老兄独到的思想和不俗的见解,超出了一个乡村布衣的眼界,很有心怀社稷,心忧天下的文人襟怀。且工诗能文,辞采斐然,虽然身处乡野,但心游万仞,眼里有诗情画意,胸中有星辰大海。
二
该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春潮渭水”,主要收集了“揉谷社火”、“石家村锣鼓”、“揉谷村简史”和“家族的苦难岁月”等四篇文章。晨松老兄家族的苦难兴衰史,是旧社会千千万万家庭的缩影,也是旧中国时局动荡,匪患频仍,民不聊生的真实写照。盛世修典,在经历了新、旧社会两重天和改革开放的繁荣富裕以及新时代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征程,晨松老兄以对乡村、对家族、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不顾年迈,勇敢地承担起编写村史和族谱的重任。这是连村中几个有文化的人(退休老师)都敬谢不敏的事,其中的酸甜苦辣、辛苦烦难只有他自己知道。乡村是国家的组成细胞,国有国史,县有县志,村史是对国史和县志的有益补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印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如果不及时整理,就会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他把他们那代人对乡村、对家族的历史记忆最大限度保留了下来,留下了珍贵的史料,功莫大焉。
社火是揉谷村数百年传承下来的拿手好戏,也是关中地区丰富多彩的地域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自我的童年时代就留下深刻印象。离家30多年,家乡的社火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晨松老兄用他那支灵动细腻的笔,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揉谷社火的千种风姿,万般精彩,让人读后无限神往。他同时还描写了我们邻村石家村锣鼓的威武雄壮的气势:“它带着秦人粗犷豪放、强悍勇敢的精神,更带有秦军冲锋陷阵、呐喊怒吼的肃杀之气。高亢处,排山倒海,万马奔腾;低沉处,龙吟幽谷,穿石跃涧;粗犷处,刀劈剑舞,风驰电闪;细微处,如泣如诉,沁人心脾。听其音,观其曲:‘过桥’似马行栈道,铿锵有声;‘鸭子拌嘴’,如散珠落盘,悦耳动听;‘风搅雪’,惊心动魄,战败玉龙三百万,残鳞败甲满天飞;‘三锤’‘三奈’如散打,‘五锤’‘跑锤’比太极;优美的‘长音’‘短音’,不紧不慢,不急不躁,犹如涓涓清泉石上流,丝丝凉风扑面来。”这段文字形象生动,绘声绘色,精妙恰切的比喻和气势磅礴的排比连用,让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该书的第二部分是“夏野牧风”,收录了近几年晨松老兄在晋西南和海南岛的16篇游记。年轻时候为生计奔波劳碌大半辈子,现在他终于可以自由出行,在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旅程中,放飞心情,愉悦自我。他领略了壶口瀑布的波涛汹涌,咆哮怒吼;在洪洞县的大槐树下寻根问祖;领略了王家大院的层楼叠院,规模浩大;领略了平遥古城四条正街,八条小街,七十二条巷道的错落有序,参差多样;领略了晋祠的殿宇轩昂,高大宏伟,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品尝了山西陈醋,参观了运城的盐池,登上了雄伟壮观的鹳雀楼,体验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山一层楼”的慨叹。作为北方人,在黄土地生活了一辈子,他深深陶醉在海南岛的旖旎风光中,感叹“无处不景处处景。”“入南山,山海林石皆是景,道法缘在自然中;出洞天,禅心慧眼识迷途,清净无欲增悟性。”就这样一路走来,晨松老兄并不单纯是为看景而看景,而是用他平日积累的文史知识,用历史和文化的眼光,发掘景点的历史文化意蕴。他的游记思维清晰,结构严谨,修辞考究,语言典雅,情境描述细腻,叙事娓娓道来,让人读后如随其游。

该书的第三部分是“秋韵花香”,收集了晨松老兄诗歌和散文88篇(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言简意赅的绝句,有对仗工整的律诗,还有一气呵成的长篇歌行。句式灵活,不拘一格,有三言、四言的,还有五言和七言的,长短参差,错落有致。大都有感而发,率性而为,直抒胸臆,雅俗共赏。《沁园春 思远》感叹“岁月沧桑,千般辛苦,万般蹉跎。忆往昔留年,去日苦多。颠沛流离,负役劬劳。”感叹自己“当年曾是读书郎,命运安排去种粮。”面对用了26年的梳棉机,他情不自禁地吟出:“弹出白云补玉宇,轧出金豆如山岗。缝就棉衾千百领,制出锦被满城乡。”他在给朋友赴重庆的送行辞中叮咛:“天下情,父母心,何言辛苦?得与失,亏与欠,谁能说清。天伦乐,在眼前,心中高兴。劳与累,困和苦,抛在脑后。”对于肆虐三年的新冠疫情:“瘟君不知民间苦,逍遥自在闯九州。去了这州又那省,一签搅动众诸喉。”在《长安吟》这首长达50句、700字的长诗里,他感叹“疫情压城城欲摧,休学停业关客运。人渺车希长街空,昔日繁华无影踪。”他赞扬抗疫勇士“抗疫警报一声响,十万卫士赴战场。夜以继日长坚守,舍己精神美名留。”他感叹城里的生活有别于农村:“对门不知名和姓,迎面擦肩皆陌生。隔窗犹藏窃窃语,自家都念自家经。”他还在诗里痛斥制造假疫苗的罪犯“谋权位,贪仕途,高官厚禄梦中求。窃国资,争巨富,官商勾结耍阴谋。天不容,地不容,举头三尺有神明。浊自浊,清自清,地狱天堂各有门。”在看到某中专生因掏鸟获刑十年的报导,他批评法官机械执法,不讲理性、不讲人性、不近人情,鸟比人贵,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何体现?《冬日闲庭》写得意味隽永:“冬云冬霜冬景现,寒潮寒风寒流漫。暖室暖庭暖气伴,读经读典读圣贤。”《失地农民》写得亦庄亦谐,令人心酸:“双八双八,急忙不发。一年两次,年底才发。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手里没钱,心像猫抓。农民失地,不如狗屁。失地农民,民外之民。些许待遇,小恩小惠。”他从家族中一位老嫂子去世,想对一个细小的丧葬礼仪做个改变而不得,深悟商鞅变法和邓公改革是何等的不易。读完幽默风趣的《戏语戏戏友》,我不禁莞尔一笑,老兄虽然恪守传统,但并不迂腐:“丰腴身姿天生就,美女何不秀一秀。莫等人老珠黄时,胸垂皮松满脸皱。虽有贼心没贼胆,空对明月生遗愁。人生短暂如草木,青春一去不回头。诚劝美女莫怠慢,该风流时且风流。”
晨松老兄对我的朗诵特别偏爱,称赞有加,写了四五首诗高度评价。我是有自知自明的,清楚自己只是一个刚起步的业余爱好者,距离高水平的朗诵还有很大的差距。他之所以不吝赞词,可能是朗诵的经典古诗词正好是他的所好吧。我只能把他的夸奖作为期许和勉励,好好再努力。
该书的第四部分是“冬日闲庭”,收集了祭文、悼词、贺词以及墓志铭和讲话稿等32篇,还有春联、庙联、寿联和挽联33副。我以为第四部分内容最见他的文字功力。童年的教育影响人的终生,因为小时候接受的是私塾教育,学的是子云诗曰的古文,他从骨子里又很喜欢古典文学,诗词歌赋烂熟于心,而祭文、悼词和墓志铭之类的文体最宜于古文书写。他写的这些篇什文字典雅,用典贴切,骈四俪六,对仗工稳,读起来朗朗上口,别有韵味。请看他写的《议程官祭文》:“彩旗猎猎,赤橙黄绿分四方;锣鼓喧天,韶乐雅韵奏九章;仙风和煦,载歌载舞承民意;礼炮轰鸣,雷神火将显其威;社火队列,阵容浩荡,其势洋洋;战车辚辚,演绎古今善恶,战马萧萧,褒贬历代忠奸;轴子高跷,情趣奇巧;善男信女,摩肩接踵,共携纸钱,谨备香蜡,供奉于娘娘尊神之位前。”其中可圈可点的文字还有很多,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了,有心的读者,自可细看。
他还喜欢对联创作,每年过年家里的春联都是自拟,绝不抄袭陈言旧句。庙里过会,老人过寿,店铺开业,都恭请他写对联。无论是春联、庙联还是寿联,他都写得立意高远,气象阔大,富有文采。如“道路艰辛,脚跟最要站稳;前途光明,眼界务必放宽。”“揽千倾春景入怀,心悦气爽;抒万般激情放歌,国富民强。”“小街农家皆得意;神州无处不春风。”“睁法眼,世间百态瞰无余;点迷津,凡尘弟子皆有因。”“惠风吹绿清平世;神光沐浴万民心。”“北接陇海乾坤大;南临渭水气象新。”“紫气东来,遥望秦川八百里;风月无边,后稷揉谷第一村。”“福如东海长流水,水涨潮涌;寿比南山不老松,松荣叶茂。”
三
人生没有如果,但人生又可以畅想。我常想,假如不是历史原因,以晨松老兄的素质、才华和禀赋,假如给他机会,给他平台,一定大有作为。他可以是诗人,是作家,是教授,是领导,是工程师,是能工巧匠-------一切皆有可能!俗话说“天有一亏,地有一补”,天道轮回,否极泰来。晨松老兄长子刘争平,可以说把他的遗憾补回来了。争平在铁路建设领域技术精湛,出类拔萃,是业界的佼佼者。大学毕业后在青藏高原工作近20年,对破解高原冻土重大难题做出了突出贡献,历任青藏铁路、兰新高铁、宝兰客专、兰渝铁路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副总指挥长。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26项。受到两届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2019年7月,陕西卫视专门为争平拍摄了专题片《我的家乡在陕西》。晨松老兄教子有方,为国家养育出如此优秀人才,实乃家族之幸,乡县之荣也!
近日“秋老虎”来袭,高温迟迟不降,热的人汗流浃背。阅读晨松老兄的《春潮渭水》,犹如一股凉爽的风,又如一脉清冽的泉,如听天籁之音,如品甘醇佳酿,让人心静自凉。老兄老当益壮的精神让我想起古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景象,想起“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的慨叹,还有戎马一生的老革命家“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豪情壮志。在此祝愿老兄保重身体,颐养天年,文思不减,佳作频传。我热切期待着文集的第二部乃至第三部印出。
作者简介:
刘崇学:宝鸡文理学院图书馆党支部书记、馆长。喜欢旅游,爱好朗诵,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用脚步丈量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