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中有李,予我阴翳
文/彭福兰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棵树。这棵树,在人有限的生命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给人陪伴,给人回忆,给人启迪。这棵树,也许是秦裕权先生笔下的那棵高大的皂荚树,它默默奉献的精神,早就在我们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这棵树,大概是巴金先生跟友人登船靠岸时所看到的那棵大榕树,让我们向往着南国风光,沉淀了对大自然和生命保护的热爱和赞美;这棵树,还可能是矛盾先生笔下那棵力争上游的白杨树,极强的生命力,让我们领略坚强、力求上进的力量;这棵树,还会是舒婷女士笔下的那棵橡树,引领着新时期女性走向平等独立、互相尊重的爱情旅途……
泯然众树里,也有一棵树,是我的心灵港湾,与我一起成长,治愈我的童年,鞭策我成长,赐予我力量。它,就是我家房子旁边,一棵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三华李树。人间啊,有五味,乃酸甜苦辣咸。漫漫人生里,我心中有一棵三华李树,它赐予了我片片阴翳!
小的时候,这棵三华李树,是我感觉到被爱、被呵护的见证。依稀记得,这棵三华李树,是父亲在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种下的。它,和我一起走过那段被爱护的时光。
我的家乡,坐落于茂名信宜市东北部的平塘镇,是典型的九分山一分田的边远山区。20多年前,随处可见的高山深涧、相对艰苦封闭的自然环境,让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村民们崇尚外出打工、种菜……以谋生计。我的父亲母亲,也成为其中的一员,不得已离开家里的一亩三分田地,毅然离开故土,远赴广州,成为一名菜农。而我,也成了那个年代的产物,成为一名真正的留守儿童。
从学前班到四年级,是我人生中的留守时光。从小跟着奶奶一起生活,在这穷乡僻壤里,我经常跟着奶奶下地除草、种瓜种豆、上山砍柴、独自踏上求学路……过早地接触柴米油盐酱醋茶以及人情世故,让我丢失了童年的无邪,取而代之的是早熟的惆怅。在那个网络不发达,电话不普及的年代,我的口中,时常跟奶奶聊着爸妈种菜的那个远方;村子的那个路口,积聚着我一次又一次期待双亲归来的眼神。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日子,我就是单纯地想拥有父母的陪伴罢了。
直到我读四年级的某一天,父亲母亲带着弟弟妹妹回来。一起回来的,还有满满的家当。原来由于父亲缺乏经验,加上所租的菜地地势不好,经常遭遇水浸,期间不仅没有赚到钱,还欠下了不少外债。于是索性放弃种菜,回来了。
有一天,父亲买回来十几棵三华李树苗,兴致勃勃地拉上我们:“娃们,我们一起去种三华李树吧!”我们欣然前往,一些树苗被栽到了离家较远的荒地,而有一棵,父亲把它种在屋子旁边的空地上。父亲总是说:“你们要像这棵三华李树一样,历经生活的风风雨雨,健健康康地成长呀!”从此,小小的三华李树有了归宿。而我,也正像这棵三华李树苗一样,有了父母的照顾和呵护。
两三年的功夫,三华李树茁壮成长,长高了。夏秋时节,一树浓密的大叶子,撒下一片阴凉。我就经常搬张板凳,或坐着、或躺着,摇一把蒲扇,在三华李树下乘起凉儿来。慢慢地,我跟这棵三华李树结下了深深的情结。这感情,仿佛一滴清澈透明的水,滴落在张张白纸上,在日子中慢慢浸润开来。我希望它茁壮成长,开花结果。亦如父母希望我健康成长、学有所成一样。
求学期间,父亲母亲一直勤勤恳恳,耕田种地,用心打理着为数不多的三华李树。三华李作为家乡的经济作物,人们多少种些。可是那时候,三华李的名气没有现在那么高,市场也没有如今那么广,价格也相对较低。但是,靠种植三华李来补贴家用,却是村民不二的选择。每年这棵三华李树总是硕果累累,清甜微酸的果实总能刺激我的味蕾。每到三华李采摘的时节,总能在电话里听到父亲说:“今天摘了不少三华李,价格相对较好。尤其是房子后面那棵,果多且大,色泽好,口感也好。”父母用清贫简朴堆起了我的未来,这其中,也有这棵三华李树的功劳啊。它予我千万种满心欢喜,让我在求学路上无后顾之忧,如一片蔽日的阴翳,为我遮风挡雨,让我这棵在求学路上努力奔跑的小花,沿途逐枝怒放。
大学毕业以后,我顺利找到了工作,成为一名乡村小学教师。幸运的是,我从教的学校,离我家仅七公里之隔,在著名的三华李之乡——信宜市钱排镇,那是一个盛产三华李的美丽小镇。扎根农村基层,耕耘在教育一线的我,在岗位上尽我所能,用赤心守护孩子们的梦想。乡村教育,是一场爱的修行。乡村的孩子们,是一棵棵向阳而生的小树苗,我要用善良和信仰,用心去浇灌迟开的花朵、用爱去守望孩子们花期绽放的到来。相信孩子们的花开亦有期,绽放自有时。
工作之余,我会来到这棵三华李树下,慢慢感受它身上散发出来的美和成长的力量。它真的好美呀!特别是在春天,它跟千千万万的三华李树一样,美出了天际。
“和煦春风巧裁剪,吹开李花一树白”。三华李花,虽小而繁茂。但它素雅清新,更因其洁白秀美、质朴清纯、气味芳香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爱它的洁白无瑕,更爱它那种淡雅而清新的气质。在我眼里,每一朵李花都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柔软而光滑的花瓣,仿佛用手指轻轻一触,就能感受到生命的脉动。
“庄里李花何似生,山头转处最分明。轿中举首聊东望,不见花枝见雪城。”我想,要是在春天,三华李开花之际,若是诗人杨万里来到了我的家乡,看到了漫山遍野的三花李树上,花开满树,如白雪压枝,一定会惊叹这里的“雪景”,定不逊色于他笔下的《庄里李花》吧!是的,“李花不减梅花白,闲与梅花争几回”。三华李花,不像玫瑰那样红得浓烈,也不像茉莉那般白得深沉。但它却以自己独特的魅力,让人沉醉其中。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无不为其津津乐道,写下至美篇章。它的美,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的“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花是人家”;是宋代诗人白玉蟾笔下的“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惹人间桃李花”;也是诗人李复眼中的“桃花争红色空深,李花浅白开自好”;更是王安石笔下的“朝摘桃花红破萼,莫摘李花繁满枝”……这些对李花发自内心的怜惜和赞美,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去一睹李花的芳颜。细究起来,在众多的关于李花的诗词中,我觉得还是李白的“火烧叶林红霞落,李花怒放一树白”最为大气。
前几年,屋后的这棵三华李树,不幸遭遇了虫害,全身乃至根系,基本上都被虫害蚕食,似乎是没有生机了。是啊,它也快二十多年光景了呀,已经到了风烛残年之时,我想我就要失去它了。可是,父亲没有放弃。父亲拿上一把锯子,在离树头不到5寸的地方,把树锯了,只留下一个光秃秃的树头。父亲还在树头四周,洒下了专治虫害的药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们就等待着这棵枯树逢春吧”!父亲平静地说道。
果然,等到来年春天,它又发芽了。眼下,已是生机勃发,活力四射,处处充满着自然力量的一棵树了。我想,树会生根,根会生树,所以树会生生不息。人也是一样的吧,“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
我是幸运的,从小到大,都能身处李花盛开的“水云间”。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家乡追随着乡村振兴的时代步伐,特别是信宜市钱排镇,以其得天独厚的三华李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并勇于实践,走上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陆续打造了“银妃”三华李品牌,打造了“李花谷”、“山水双合”等一系列乡村旅游品牌和“春赏花、夏品果”等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旅游。昔日的穷乡僻壤,如今已然成为了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一果兴,百业旺”。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为家乡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时下,虽然房屋两边都栽满了大大小小的三华李树,父辈的坚守,依然美丽如初。可唯独这棵三华李,是我的念想和情感寄托。因为在它身上,一个个与我成长有关的故事,都被圈圈年轮记载着。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李花树再开,李花香犹存!以后的每一个春天,我都希望可以看见这棵三华李花开满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也无论生活风雨有多大,它都能给予我庇护,并赋予我向上生长的生命力量。父亲亦如李花树,希望他能常伴我左右。
人间啊,有五味,乃酸甜苦辣咸。漫漫人生里,我心中有一棵三华李树,它赐予了我片片阴翳!
作者简介:
彭福兰,广东茂名信宜市人,小学教师,热爱生活和文学。2022年在信宜市“信义文化”主题征文比赛里,获优秀教师指导奖以及成人组优秀奖;2024年4月,散文《满城尽飘橘红花香》入选广东省化州市“以文为旅,赴一场橘花盛宴”化橘红文学作品征集;2024年6月,散文《醉在童子湾》获得广东省信宜市第二届原创文学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