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中的那一抹蓝白情怀
文/边恒玥
蓝印花布,从造物之初便带着匠人手抚掌摩的温度,一见如故;蓝印花布,自诞生之初,亦怀着手艺人对生活的朴素热望。在遥远而不可及的年代,追求的美好,恰似蓝印花布上透出的朴素意味,自然而然,把精致深藏与粗犷,温热的情感和寄托,使它逃过那时间的湮没。
我与蓝印花布,似是有着一段情缘。
第一次接触蓝印花布,还是在孩提时代。那时的外婆总是一袭青底白花布衣,干净清爽。一头银丝梳得一丝不苟,在脑后盘起,俨然是古时画中的女子。而每到过年前,外婆总会支起一个大染缸,里面装着青绿色的液体,还略微带着臭味儿。每到这时,我总会躲得远远的,是闻不惯那奇怪的味道,亦是怕自己一不小心像《司马光砸缸》中的那个小孩一样,一头栽进其中,变成个“蓝精灵”。不过,外婆总喜欢拉着我,手把手地教我扎布、染色、晾干,还伴随着絮絮叨叨的话语:“丫头呀,你知道吗?外婆小时候穿的衣服都是这样染出来的。”虽然我从未喜欢上这项工艺,但在外婆一年年的教授下,我还是学了些染布的方法。
随着我逐渐长大,我也要回城里去读书了。临行前,外婆头一次在没有到年尾时,就支起了大染缸,用一根大木棒子费力地搅着染料,一边染一边朝我招手,喊道:“丫头,快过来,今天外婆给你染块布。”我搬了个竹椅子在外婆边上坐下,凑近外婆说:“染什么?”外婆沉思片刻答:“一鸣惊人。”我睁着大大的眼睛问道:“什么是‘一鸣惊人’呀?”外婆弯下腰,捏了捏我的小脸,道:“就是希望我们家小玥玥做什么都特别厉害,能‘一鸣惊人’。”小小的我,似懂非懂地,仰起头看着外婆,开心地拍手叫起来:“嗯嗯,一鸣惊人,我喜欢,我喜欢”。外婆继续费力地搅拌着,似乎分外用力。一边搅外婆又开始絮絮叨叨:“丫头呀,这是外婆最后一次染布啦!年纪大了,染不动啰!”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落寂,似乎蕴含着别的深意。而那时的我却完全只有憧憬着城市的美好,拿着外婆送的蓝印花布,丝毫没对其的不舍。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间如同白驹过隙,转眼我已升入了初中,在学校的选修课上,我再一次邂逅了蓝印花布。那白底蓝花,蓝底白花中变幻莫测的图案,那青绿色的液体,一切熟悉却又陌生。循着记忆中外婆的样子,我情不自禁地动起手来,设计图案、绕线扎布,一气呵成。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开始染布,不过这已不是记忆中的那个大染缸,而今变成了加热的电炉。染料也从植物染料变成了化学试剂,刺鼻又呛人,染出的颜色也不再是那种纯净的靛蓝。当染布展开的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外婆的话,不是她已年老了,染不了布,而是因为我已不在身旁,她染布的也就失去了意义。我的心,忽的一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政府相关部门响应总书记的号召,也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遥想当年的吴地,家家户户的妇女都染得一手漂亮的蓝印花布,何其有幸,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这项技术并没有被湮没,还有少数传统手艺人以一己之力在坚守。
这个周末,我有幸作为志愿者参加的了社区举办的传承非遗文化活动,社区邀请了扎染手艺人给大家介绍这项技术,从使用的原料到染布方法,在老人缓缓的叙述中,我们似乎穿越历史长河,来到了蓝印花布流行的年代,与她完成一次美好的邂逅。讲解过后,我有幸再一次体验了一回回归原始的蓝印花布。那染料熟悉的臭味,闻着令人心安,那出水后的颜色,也与记忆重合,纯净庄重。我仿佛又看到了记忆中的那口大染缸,看到了那个穿着蓝底白花印染花布的外婆正在为我“临行细细染”。
总书记的讲话为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了方向,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蓝印花布的传承办得越来越好,通过微信、短视频平台的宣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了蓝印花布。
每每看到家里墙上挂着的“一鸣惊人”,透过那抹靛蓝,我感受到的是外婆对我深切的爱意。时间越是久远,心底的蓝也越发有韵味,恍若陈年的酒,历久弥香。蓝印花布,慢慢进入了我的心底,注定再也放不下,忘不掉。我与它的情缘,从此无解。
作者简介:
边恒玥,2019年1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共青团员。江苏师范大学本科生,现任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宣传委员。自2020年起,就注册成为了一名普通的中国社区志愿者,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112.5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