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中的那片圣地
·
聂世忠
·
在承载青春记忆的岁月里,《邵阳日报》如最耀眼光芒般璀璨。犹记初次踏入报社去大信街送稿,那木板楼房里的版面点评仍历历在目,彼时的我如虔诚信徒,于圣坛中沐浴圣洁光辉,满心崇高与新奇。
尽管首次投稿未被录用,然而我毫不气馁,终于在 1985 年 5 月 18 日,我的《丑的遐想》成功得以发表,这让我的信念愈发坚定,力量也愈发强大。为给美编刘红兵交维纳斯雕塑照片配文,我走进报社,那时无先进彩印技术,图片还是从我心爱书籍撕下。
1988 年 2 月 6 日报纸以《启开美的眼睛》(作者李利拉)报道我在市内学校、文化馆等开展公益美术欣赏讲座事迹,正值“85 美术新潮”,广美邵阳籍教师带来人体模特,举办人体绘画培训班,党政领导出席开班仪式。我用 135 幻灯机放映世界美术名作,美术爱好者通过报纸知晓讲座,场场爆满。
进入 21 世纪,国内人体彩绘热悄然兴起,邵阳也有相关表演,当公安准备捉拿表演者时,我分别于 2003 年 7 月 6 日、8 月 31 日在《邵阳日报》发表《人体彩绘离色情有多远》《人体是大自然最美的造物》,从美术史论角度阐释人体之美,足见编辑卓越眼光与非凡魄力。
我的美术教学与《邵阳日报》紧密相连,1985 年连发表多篇短文,如《从牛仔裤谈女装的新浪潮》《凶杀·色情·快感·美感》等,1986 年发表最早设计评论《新潮的掀起——观邵阳、株洲、岳阳、常德四市包装装潢设计联展》。同年邵阳市民纷纷观看电视剧《枪口下的搏杀》,这部剧是以黑帮“中国枭雄会”匪首刘志高为原型的电视剧,我发表了《这样表现罪犯美吗?》评论,亦是我的第一篇电视剧评论。
于我而言,《邵阳日报》不仅是一方圣地,更是处女地。1998 年,家人面临换肾手术,报社募捐报道助我筹救命钱。为出版评论集,我请求未曾谋面的石世祯帮忙查找文章发表时间,他不辞辛劳查五个月报纸,才找到 1987 年 8 月 22 日发表的《穿闹市话招牌》。报社还有许多如他般默默奉的献好人,令我无比感动。
我的教学成果也多次获报社报道。虽高校评职称时地市级报刊不计分量化,但我的学术生涯却始终离不开它,短小鲜活的大众化文艺评论是长篇大论代替不了的。在新冠疫情期间,我撰写的《图画战疫著升沉》《践行“人民至上”的文艺观——歌曲<早安隆回>评析》充分展现出了强大的舆论引导力量。
报社给我以文会友平台,年已花甲的我结识不少年轻有为的编辑记者,交往中,我从他们身上学到诸多新理念和思维方式,他们对文字精准把握和对新闻敏锐洞察力让我获益匪浅。时光流转,四十年过去,因《邵阳日报》结识的众多朋友成为我人生宝贵财富,共同书写故事。我期待与他们继续携手前行,在这充满魅力的文艺世界不断探索进步,为读者带来更多有价值的作品和信息,让《邵阳日报》影响力持续扩大,成为更多人心中圣地乐园。
如今,通过“两报一网,两微一端”等纸质和网络媒体,我能更便捷走进圣地乐园。高科技发展,信念未变,我们与时俱进,带着对圣地的坚定信念,搭乘科技快车,去拥抱更广阔天地,创造更美好未来。在此,我向圣地乐园——《邵阳日报》致以最崇高敬意!其整体融合深度、新媒体传播影响力、音视频制作已迈入全国一流行列。













(摄影:谢正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