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三年秋,我上了小学。常老师是我的第一任班主任。
常老师五十岁左右年纪,一头齐耳短发已略见些许银丝,稍显发福的脸上架起一副深棕色边框的眼镜,显得文雅而持重。
第一天上课,教室里安静极了,同学们齐整整的挺直腰板儿,双手背在身后,眼睛一眨不眨地望向老师。
常老师微笑着走上讲台,没有一丝地威严,脸上满满充盈着关爱与慈祥。讲课时,常老师的脸上始终带着微笑,声音如高山幽谷间涓涓流淌的山泉水,清脆叮咚又绵绵流长,是那么的柔和、清澈、动听。

那时的同学,大多没上过幼儿园,一群散养的孩子们冷不丁集中在教室,既怯生又新鲜,每个同学的心里都如同揣着个小兔子般惴惴不安。
常老师和蔼可亲的微笑与轻柔的慢言细语,使课堂变得轻松,我好像一下子已适应了上学的环境……。

第一天放学回家,母亲问我感觉咋样?我自豪地说:“常老师可好了,对我们可亲啦。”
常老师对学生总是那样慈爱,在我的印记里只有常老师的鼓励,却从没有过苛责。同学们有什么话儿都愿意和常老师说,也敢和常老师说,最最重要的是常老师愿意听她的学生说。下课了,总能看见常老师在和她的学生们一起欢快的唠着家常嗑。

我从小在家听妈妈的话,到学校后自然听老师的话,常老师好,我就更听常老师的话,属于比较乖的学生。
记得刚入学那阵儿,常老师说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看谁做得好?我就身板儿挺得直直的,眼睛注视着老师和黑板,45分钟一动不动。常常得到常老师的表扬。

记得一次上课,常老师告诉大家,人的脉搏每分钟跳动72次是最标准的。说完,常老师计时,同学们自个儿把着脉计数。一分钟,我恰好72次;
记得学校开运动会,小操场挤满了人,老师、学生之外,还来了好多学生家长围观看热闹。我的二哥、三哥也站在人群里。

我的项目是趣味竞跑30米。起跑后,在跑道15米处有一纸条,按纸条上的提示,拿上旁边对应的东西,再跑15米,先到者优胜。这是我上学后第一次参加运动会,心里紧张的不行。常老师为缓解气氛,一再讲解各个项目,还拿我的项目举例说,比如,字条上写着“红领巾”,你一定拿上旁边的红领巾再跑。比赛开始,我一路疾跑,抢先拿到了纸条,可还没来得及看清什么,却看到了地上的红领巾,拿起就跑,第一个到达终点。终点的老师拉着我去领奖品。负责奖品的老师一看我拿的纸条,上面写着“石头”,不是红领巾。我害臊得满脸通红,急得眼泪围着眼圈转。常老师过来摸着我的头,没有半点儿责怪,柔柔地对我说:“隆强跑得真快,下次第一名一定是咱们的。”那一刻,我想起了妈妈,世上只有母亲在家里对我这样说话。

常老师总是这样,把她的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教授他们知识,启迪他们智慧,关爱他们健康成长。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小学一年级的同班同学说起来,心里还都念记着慈祥可敬的常老师。
我二年级还没读完,常老师调走了,离开了二小,也离开了我的家乡小镇,去了很远的地方。可是,常老师的音容笑貌却一直留在了我的心里。


鲁鲁文学
主编/审稿:鲁桂华老师
剪辑/美术:路萌
第一千一百一十期
《我的小学启蒙老师》-徐龙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