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了那颗心:侯延章文章赏析
策马入林
2024年09月06日

侯延章,山东高密人,1943年10月出生于高密䅟子庄,1968年6月毕业于高密县工读师范学校。曾任中小学代课教师20余年,长期务农,当过生产队会计。爱好书法、篆刻、绘画,养过鹦鹉,学过木匠。年至八旬,开始与老伴高秀花共同写作,已发表多篇散文,获得“山东省第五届职工原创文学作品大赛”三等奖,部分作品结集于《热炕头》中卷及《三月天》下卷。写作对象包括烟火生活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念一想等,自我定位为“老人写作、人生记录、田园叙事”。
*** *** ***
下面几段话,引自《上网:一位互联网文化建设参与者的准三十年拾贝(2)》第24节“生命花开热炕头”,交待了更多背景:
“2013年开设《策马入林》微信公众号iQZ0122(腾讯微信平台认证文学自媒体),2020年开始编辑发布父母写的小文章。我父母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生人,母亲小学文化,父亲中师毕业,胼手胝足,拽耙扶犁。母亲2014年尝试拾笔作文,2019年起集中写作,2023年带动父亲加入。
“一般情况是,我与父母先讨论选题,确定后由老人动笔。父母躬耕田亩几十载,久已远离书本,如今再伏案执笔,难上加难。好在梦未凋零,往事如昨,二老一边翻阅字典,一边上网查询,起草一遍誊抄一遍,几遍后定稿。他们用手机拍照给我,我再用小程序识别为电子版,稍微顺顺,配上图片,即原貌呈现。
“至2024年7月,二老已发布文章110多篇,目前已结集作品《生命花》《热炕头》两卷。部分文章发表于《重庆法制报》《清风苑》《齐鲁晚报》《山东工人报》《农村大众报》《人民日报》《中国妇女报》《农民日报》《南方周末》等报刊。2022年4月,母亲接受《农村大众报》视频采访。2023年10月,父亲文章《忆当年开挖胶莱河》获奖(见文首)。
“如果没有微信公众号这样的自媒体平台加持,没有众多网友的鼓励,没有主流媒体的关爱,农家翁媪怎能如此表达写作,追梦圆梦?其梦想成真,花开如愿,诚拜互联网所赐、时代所赐、亲们所赐。”
*** *** ***
下面几段文字,节选自《热炕头》高秀花自序《梦想成真》(原文《我的梦》发布于2023年6月1日《策马入林》微信公众号,《梦想成真》发表于2024年1月22日《农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另有《75岁时,第一次动笔写文章》发表于2024年1月25日《南方周末》),详细回顾了高秀花带动老伴侯延章加入写作的过程:
“去年以来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带动老伴拿起笔,记录旧事。他经历的事情比我多,可写的就多;中专毕业,文化水平比我高;当代课教师、生产队会计、征兵人员等,一直没停过写字,练习的比我多。他之前不写文章,只是为我题写标题,万事开头难吧。儿子让我‘采访’他,再写出来。我觉得还是他自己写更好,更直接,更真实,更自然,就继续‘刺挠’他。
“‘激将法’起了作用,老伴终于开始写文章。先写挖胶莱河,当年这是一项大工程,老伴作为青壮年正是出夫的主力,有真切感受。一共参加三次,每次五六十天,先写第一次,题目自然是《第一次挖胶莱河》。对老伴来说,写出来也是一项大工程,回忆好多天, 动笔好多天,修改誊清好多天,儿子说他爹这是‘放大招’。一下就是四千多字,有故事,有感情,有意思,发出来,网友老师们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接下来,是《第二次挖胶莱河》,第三次《在胶莱河里挖呀挖》、童年逃难经历《曾祖母杀退了窃贼》、上小学的《照亮了那颗心》、《上初中》等。没写的,还有《上师范》(现在已经写成,下同)、写书法(《人生挥毫》)、闯东北及当生产队会计(《广阔天地》)、当代课教师、参加镇上征兵等等,都值得记录。虽然是一家人,吃过一样的苦,受过一样的罪,也在享受一样的晚年光景,但各人的感受还是不一样的,各写各的,各有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老伴的《在胶莱河里挖呀挖》一文,在《山东工人报》发表(2023年6月28日发表,标题改为《忆当年开挖胶莱河》)后,又荣获山东省第五届职工原创文学作品大赛三等奖。当年出苦力挖河,哪里知道四五十年后能把挖河的经历写成文章,还‘挖’出一个奖状来。”
*** *** ***
2023年,80周岁这一年,侯延章在微信认证文学自媒体公众号《策马入林》,开始发表文章。3月23日,发布第一篇文章《第一次挖胶莱河》。4月20日,发布《第二次挖胶莱河》。6月4日,发布《在胶莱河里挖呀挖》。7月22日,发布《曾祖母杀退窃贼》。9月23日,发布《照亮了那颗心》。12月10日,发布《上初中》。2024年3月12日,发布《上师范》。4月30日,发布《人生挥毫》。9月1日,发布《广阔天地》。上述9篇文章,计5.8万字。
这些文章虽是“流水账”,却有故事、有细节、有人性、有真诚,共同特点是:积极向上,忍辱负重,不屈不挠,追求梦想。作者不自卑,不放弃,不困于尘埃,不坠于怨艾。其记忆力好,想象力强,文字基本功比较扎实。虽然人生大多在务农,仍然努力参与宣传、文化、教育等工作,又培养三个孩子成长成才,薪火相传,初心不改,有苦劳亦有功劳。以下从四个方面,对其文章予以浅析。
其一,想象力
“那天夜里,无风无雪,无一丝云彩,只有半轮明月高悬。这个夜晚好象特地为我安排的一样,大地一望无边,只有我一人行路。我并不觉得孤单,因为身影伴随着我,与我同行,与我作伴。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只听到镐头与锨头的撞击声,好像简单的乐曲,叮当!叮当!更像是有人在和我对话、交流,使我不感到寂寥。”
这是作者在《在胶莱河里挖呀挖》一文中的“神来之笔”。几十年出没垄亩,握锄远多于握笔的蓬门老爹,一旦打开青春记忆,当年鲜活场景即刻激活。其灵感来自四十七年前独自夜行百里的真切体验,以铁路为指引,独自夜行十小时,其中动力就是回家团圆,也是一段小小传奇。归来的少年英雄披挂上阵,以锨为剑,目光炯炯,孤胆夜行,百里归乡,不亦侠乎。此亦英雄梦,梦英雄。
这样的生花妙笔还有不少。比如,描写工地上的人物:“有一天夕阳将落……他们都挽着裤腿,腿上沾满了泥浆,泥浆是黄色的,在夕阳映衬下整个腿上的汗毛变成了金丝。他们都是五十开外的人,饱经风霜的脸庞被风吹得皴黑,嘴唇也裂开芝麻口子。常言说:春风裂石柱嘛。”“小叫锤发出的声音洪亮悦耳,响彻四方,大锤抡打时声音低沉,地动山摇。”(《第一次挖胶莱河》)描述曾祖母杀伤窃贼:“发现此贼后,曾祖母大喝一声,眼疾手快,抄起身边常备的攮枪(短柄铁矛),在短兵相接的一刹那,对着窃贼腰部就戳上一枪! 此贼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刚在人家墙上掏个窟窿,人家就在自己身上戳个窟窿。当下钻回墙洞,落荒而逃,第二天曾祖父还发现了贼在逃跑的路上洒下的血迹。”(《曾祖母杀退窃贼》)回忆扫盲班学员晚上进入教室的情景:“每个学员端着一盏小煤油灯进教室。这束昏暗微弱的灯光,能照亮渴求文化的那颗心。”(《照亮了那颗心》)描写初中生拾棉花的场面:“坡里的棉花白茫茫一片,就像雪海,一望无际,拾花的人像一个个渺小的飞虫,在雪海中出没。”(《上初中》)回忆民工劳作出汗的样子:“日久天长,从衣服里洇出来的汗水,显现出地图一样的画面。”(《上师范》)描述买完对联纸顺风骑车回家的感觉:“北风飕飕刮着,我好比坐在由北向南的小船上,顺流顺风而下,这也许是老天对我的眷顾吧!”还有畅想在大河边写地书的感觉:“我一定带着水写笔,在波光粼粼的水边写上几笔充满神采和智慧的诗句,该有多么心旷神怡!”(《人生挥毫》)描写在东北山沟里劳动的情景:“这里有蓝天白云,茂密树林,悦耳鸟声,一声呼喊在山谷中回荡。这一切拼在一起,就是一幅图画,我们这些劳作的人,就是画中人。”形容在铁皮车厢里挨冻的情景:“冬至月天气寒冷,第二天早晨醒来,我看见铁皮车厢内有一层薄薄的冰霜,好像刚刚粉刷过,显得洁白干净。铁皮车箱如同一个大冰柜,我们这些睡在里面的人,差点成了冷冻的货物。”形容劳累之余的自嘲与勇敢:“我身上不光是汗水,还有泥水,脸上被玉米叶子刮蹭得又痒又疼又脏。想来那一定给我画了一个丑角妆,为了生存,丑角也要在这乡村大舞台上奋力挣扎和拼搏。”(《广阔天地》)
作者文字中的想象力,是笔端捕捉还原的画面感、现场感,是使文章增色的力量。现场的颜色、声音、味道、痛感、美感、快乐,似乎被时光完好封存着,可以呼之欲出、探囊取物。当时的真切体验,半个世纪后付诸文字,这个漫长跨度,信息量和质感没有太多丢失,也是不简单。其来自现场,来自过去,来自刻骨铭心的记忆。那时和此时,都需要投入,专注,沉浸,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如果这是灵感,可遇而难求。需要积累和养成,一是忠诚于工作,二是真诚于文字,念念不忘,自有回响。
其二,行动力
支撑想象力的是行动力,就是干,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一是做工,要生存,要生活,要干活,干才能活。二是作文,要记录,要表达,要抚慰,说出来才能抚慰。
看看这些朴素的文字,无不体现了作者及亲人的行动力和执行力:“我父亲母亲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只能千方百计,忍辱负重,起早贪黑,顽强讨生。母亲在家忙忙碌碌的身影,父亲走街串巷的叫卖声,仿佛仍在眼前。”“父亲是老大,家里地里的营生,他都一马当先,任劳任怨,不知出了多少力,流了多少汗。”(《曾祖母杀退窃贼》)“入学那天,我自己来的,没有家人陪。没有书包,写字用的半截石板,小心翼翼地用胳膊夹着,手里攥着几枝石笔,跟着别人进入教室。在热心人帮助下,我也报名登记,老师顺便给我起了大号——侯延章。”(《照亮了那颗心》)“时间紧迫,分秒必争,我急匆匆赶回家,将报考初中的愿望告诉了母亲。”“迫不及待地出发到南渠高小报名。”“我心急火燎,恨不得插翅飞到那里……见了老师格外亲切,立即表述了想参加升学考试的意向。”“然后赶紧干活,因为寒露后、霜降前,夜间寒气逼人,刨起地来,才不觉着冷,常言说‘冷天不冻效力人’。”“我常常帮着父亲去开垦小片荒地,不管收成多少,对家里都是一点帮衬。”(《上初中》)“我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解决了吃菜难的问题,同时也节约了学校的开支。”“休息时和邻亲百家的长辈促膝相谈,了解一些村史以及古往今来的乡间故事。”(《上师范》)“我也和他们四五个人一起到工地上、连队里采访搜集材料,好像蜜蜂一样漫山遍野采集花粉花蜜。采访回来,再进行整理提炼,让好中选优的内容布满版面。”(《第一次挖胶莱河》) “我只能在劳动休息时,找根树枝在地上练字。写出的每一笔每一画,让我尝试力透纸背的感受……利用平坦的水泥地当纸,伸手可取的鲜嫩青草树叶充当笔墨,呈现在地面上的草绿色字迹,也是大自然风景里微不足道的点滴。”“晚上回宿舍,万籁俱寂时,我要把当天送来的稿件进行梳理整理,以便提高第二天抄写效率,每天晚上都忙到十点开外。”“我想写对联赚点小钱,补贴家用……向有文化的长者讨教……硬着头皮,逼自己学悬笔。功不负人,当我拿着大笔写完第六十张对联纸的时候,胳膊自然而然离开了桌面,这是我一大收获。”“孩子他娘端着小煤油灯,我借着这昏暗的灯光,在那矮小的土屋里熬夜写对联,挣小钱,度年关。”“有一天我鼓足勇气,把写地书所需的水及海绵笔等装在买菜小车里,和老伴一起下楼去小公园练字……出去次数多了,也就慢慢适应。”(《人生挥毫》)“我的老父亲已经七十多岁,还帮我刨地。叫作儿子的于心何忍,我劝父亲回家休息,可他还是执意要干,干到精疲力尽才停下来。”“在空旷的田野里,我们无处躲避,擎头挨淋,胆战心惊。骤雨过后,我赶紧撒地瓜蔓,老伴迅速封埋。我们俩铆足干劲,用了一个小时左右就把当天剪的地瓜蔓全部秧完。我俩被大雨淋成落汤鸡,全身湿漉漉的,可心情是愉悦的。”“师范毕业后,我就有了日后盖屋的打算。首先要准备木材。在天井里栽了五棵梧桐,在门外南北沟的西崖栽上几棵白杨,在东小园里栽上十几棵梧桐,在西茔南头小菜园里也栽上几棵梧桐……屋后街边也栽上几棵槐树。”“三年里,我充分利用农闲的时间,打够了盖新房需要的檐板和水泥块,也在实践中掌握了打水泥预制件的技巧。”“翻盖新房是百年大计,几代人没完成的使命担在我肩上,我和老伴没有打怵退缩,时刻都在紧锣密鼓做着准备。”(《广阔天地》)
干活需要学习,学习劳动技能、生活常识,养活自己和家庭。还要发展个人爱好,拥有个人特长,丰富个体人生,如作者热爱的写字、画画、篆刻、写作等。学习成长,走出困境,都需要主动性、积极性,需要自信力、自制力,更需要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行动力是一种实现规划的能力,和兑现梦想的决心。
其三,忍耐力
行动力的姊妹篇是忍耐力,是忍受痛苦和苦难的力量,也是评估客观阻力和自身实力后,适当调低某些期望值的过程。在作者的文章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句子:
“我也曾经肠胃不适,找桓医生要了几片药吃了,第二天就痊愈了,没有耽误工作。”(《第一次挖胶莱河》)“‘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我自己安慰自己,出门在外难免遇到困难,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我一心急着干活,一不小心把脚崴了,寸步难行,疼痛难忍……我步履蹒跚,也要忍着痛苦,坚持前行。”“衣服被汗水浸透,没有工夫洗,更没有衣服替换,只能靠体温烙干。”“大虱子用手捉,小虱子和虮子用口咬,被汗液浸渍的衣服,有一种齁齁的咸味。”(《第二次挖胶莱河》)“我只好啃着馏好的冷水面饼子,就着从家里捎着的咸菜,再喝上两碗热水,就算饭饱水足了。” “遇上下雨,把小褂子脱了叠起来,夹拿着,裤子大往上卷卷,尽量少湿点。”“常言说‘饥不择食,寒不择衣’,在那贫穷年代,能有上学的机会就心满意足,不能在吃穿上再挑剔。”“穷人家的孩子就这样,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从小经过摸爬滚打,才长大成人。”(《照亮了那颗心》)“当地是盐碱地,出产的地瓜带有咸味,还没有面……每顿饭都是地瓜,见不着玉米面饼子,咸菜疙瘩都没有。喝的也是咸水……地瓜咸得吃,水咸得喝,到哪里要适应哪里。”“睡在棉花上暖乎乎的,软乎乎的,很愉足……我们睡到半夜三更时分,白日潜伏的棉花虫子窜出来蹓跶,爬到我们身上。刚开始我倍受惊吓、惊扰……没办法只好隔着衣服揉搓几下,累得、盹得太厉害,几个虫子在身上拱攮,也试不着了,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有一次夜里,我盹得实在挺不住,打算跑到工地上的苇席筒里睡一小觉,可我刚进去躺平的一刹那,就被班主任黄老师揪出来。我只好强打精神,咬牙坚持干。”“到了晚饭时间,同学们都在进餐,可我饥肠辘辘,感觉委屈……流下心酸的泪水……走在泥泞的乡间小道上,深一脚浅一脚,一滑一跌往家赶。”“我带的菜饼子,已经发酵拉丝了。饥饿难忍,虽然饼子已变质,我还是吃了。”(《上初中》) “我们干了一夜,一口水没喝,一口饭没吃,根本顾不上。”“我老伴担水,把脊椎都压变了形,如今腰弯背驼,就是那时干超负荷的重活,把身体压走了样。”“全年的现金收入,除了交提留和出义务工外,所剩无几,甚至不够过年过节的费用,要另外操持。孩子入学返校的车票钱,还要现借。就在如此窘困之中,我们竟然打算翻盖旧屋,真是有点痴人说梦、天方夜谭。”(《广阔天地》)
遇到阻力,只能阻击,不能转身。面对挑战,只能应战,不能退却。因为没有退路,所以不能投降,别无选择。条件艰苦,戒急用忍,就是熬,以时间换空间。忍耐就是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探底,一再探底,底线一再调整。本来懦弱而平庸,为了家人而变得柔韧、强大,自我发掘、提振了源源不尽的力量。这种力量虽非无坚不摧,却可以让人度过不少难关和漫漫长夜。
其四,原动力
以上所有,都源于、派生于原动力,这是基础、内在、原生的力量。奋斗目标,生活愿望,人生理想,都离不开一个“爱”字,这是丰富的动力源泉,本身就是强大的力量。且来倾听作者在文章里的倾诉:
“我们一下子回来,祖父母真是喜出望外,激动得泪水盈眶……祖母把他们不舍得吃的几斤白面,从小缸里挖出来,和面擀面条……这是在自己家里,吃的一顿团圆饭,热气腾腾,喜气洋洋,比过年还欢喜。”“俗语说‘嫁出去闺女,泼出去的水’。可我的曾祖父没有这种思想,他把丧偶的闺女接回了家。我这位姑奶奶已经生育了四个儿子,有外曾祖父的周济和照顾,四个外甥都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曾祖母杀退窃贼》)“我想到一句话:‘为人应怀渡人志,处世当持济世心。’”(《第二次挖胶莱河》)“背井离乡三个多月,没带回一点稀罕物孝敬父母,没钱买点好吃的给孩子们打打馋虫。唯独捎回两个馒头给老人和孩子尝尝,这还是我头天晚上,没吃省下来的。”(《在胶莱河里挖呀挖》)“为了孩子的前途,一切付出都是应该的。”“幸亏母亲给我缝的棉衣厚实,没有跌伤摔坏。”(《照亮了那颗心》)“我的母亲十分开明,没有阻拦,当即答应我下午就去报名参考。母亲动作麻利,把带着麸皮的白面和好,烙了一个大锅饼(让我带上)。”“当时我的心情可是喜忧参半,考上固然高兴,但家里的经济确实困难,可以说是没有存粮、分文不进。不管怎样,父母支持我,我还是硬着头皮到学校报到。”(《上初中》)“让我惊喜的一件事,是父亲亲自来青岛给我送球衣球裤。也不知道父母买球衣球裤所用的这十五元钱,是怎么积攒出来的,在当时的农村那可是一大笔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我穿的球裤比较单薄……波棱盖痛得不能行走……父母四处寻医问药,非常着急。母亲在外面打听着一个偏方……基本不痛了。”(《上师范》)“我没有一点稀罕物送给父母及孩子们,只捎回一个菜墩,作为我‘闯关东’的纪念品。”“我的老父亲下了一辈子庄户地,累得腰弯背驼,没享着多少福。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我没能力尽孝,有点愧对父母啊。”(《广阔天地》)
对关键时刻给予自己关怀帮助的一些恩人,作者将他们的名字铭记在心:“真正的启蒙老师”王召民,“提醒升学”的邻居侯兆敬,“写信鼓励我并给我一小瓶珍贵的煤油叫我抓紧复习”的黄桂堂老师,“支钱给我买药治好疔疮”的毛德三老师,“帮我报名报考高密县工读师范学校”的蔡仲玉老师,“找一身工作服给我穿”的冷延海师傅,“寒冬挖沟时借鞋给我穿”的李文奎老师,“为我修好自行车还管饭”的曹立成同学……还有许多有名有姓的人物出现在每篇文章中,他们或者雪中送炭,或者救人危难,或者引领迷途,或者施以援手。他们都是一道道光,照亮了作者前程,指引作者走出困境。作者如数家珍,一一列举他们的名字和事迹,是感恩,是致敬,也是温暖和激励作者前行的原动力。
过上好点的日子,有吃有穿有住,让孩子成长成才,就是单纯目标和朴素愿望。自己能够坚持发展爱好,提升志趣,尘埃里享有卑微的快乐,也是美好的人生理想。无论世事艰难、人生跌宕,不失其志,不堕其俗,不误其时,不惜其力,得益于自我价值的体认、规划和实现,得益于其初心不改、敬畏感恩与宽容悲悯。不要低估一位自立自强者的梦想,他不能移山倒海,却可以徐徐抬升人生高度,至少可以脱离泥沼沟渠。为了在别人眼里微不足道的一点进步,他或许已用尽全力,这气力就是梦想、责任和决心。
(来源:微信公众号 - 策马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