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一夜》是关于讲故事的故事——并且总是关于爱、生活、死亡、金钱、食物及其他人类必需品的故事。叙事是人类的一部分,就像呼吸和血液循环一样。”
——A.S.拜厄特
遥想刘慈欣、姚海军等一众科幻界大佬第一次到冷湖采风,因为这个地方“地貌似火星”“自带科幻感”而倡议创立属于自己的科幻奖项——冷湖科幻文学奖,转瞬之间,这个奖项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
△ 2018年首届冷湖奖现场:
王晋康、杨枫、刘慈欣三位评委与海西州文联主席斯琴夫(右一)合影
“七”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数字。众所周知,一周有七天,人体有七窍,更有一种广为人知的说法是,人的细胞平均七年会完成一次整体的新陈代谢——醒来就是一个“重生之新我”。
经过整整七届冷湖科幻文学奖的洗礼和建构,冷湖依然是那个冷湖(地广人稀,移动移不动,联通联不通);同时,冷湖俨然已经成为一个“重生之新冷湖”——这个冷湖是重叠存在于具象冷湖之上的“虚构之地”,由科幻作家、科幻作者们的叙事构成,拥有更为纵深的时空维度,这个冷湖无边无际。
△ 第七届冷湖科幻采风团合影
●●● 本届冷湖奖评委天团●●●
姚海军:资深科幻编辑、科幻推手,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辑
严锋:科幻研究者、海外推动者,人文科学学者
何夕:科幻作家
曲吉小江:影视制片人,博纳影业制作总监 、AI工作室负责人
杨磊:《三体》电视剧总导演
宝树:科幻作家
金豆豆:北京行知探索集团高级合伙人、行知体验研究院院长
杨枫:资深科幻编辑、科幻推手,八光分文化CEO
◢ 01 冷湖的N种打开方式
(N≧4537)
所有科幻故事都与伟大的《一千零一夜》有着相同的质地:它们是跟乏善可陈的日常生活相对的奇思妙想,是与平庸而保守的理性相对的想象。
自2018年诞生以来,冷湖奖凭借其权威性、专业性和受欢迎度快速成长为国内科幻奖项的佼佼者。七届冷湖奖收到的作品加起来,一共4537篇。如果我们像山鲁佐德一样为了逃避死亡的阴影,一天讲一个故事,那么,冷湖奖形成的“故事之海”足以供我们在冷湖过上四千五百三十七夜,且夜夜不重样。
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咱们冷湖奖计划的可是100届起步。
△数字4537:7届冷湖奖共收稿4537篇
从首届冷湖奖收到中短篇科幻小说投稿160篇,300万字;第二届收稿410篇,1200万字;第三届收稿628篇,1550万字;到第四届收到投稿725篇,1890万字;第五届收到来稿760篇,2000万字;第六届冷湖奖征文突破4位数,创纪录地收到1042篇作品,2300万字;第七届收到812篇来稿,总字数超1900万字。奖项的影响力和公信力逐年递增,日益彰显。结集出版的六部获奖作品合集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数度加印,创下国内同类作品纪录。
今年4月,八光分文化联合北京行知探索、冷湖火星小镇,与国内AIGC共创社区“故事接龙”一起发起了“冷湖奖AI短剧拉力赛”,开放授权冷湖科幻文学奖前六届获奖作品50篇,获得全国AIGC社区热烈响应,收获超500分钟的竞赛投稿。这次,冷湖奖AI短剧拉力赛获奖作品的影视创作者也加入了文字创作者的冷湖采风之旅,飞抵敦煌之后,大家一路穿过沙漠、经过戈壁、翻过雪山,共赴地球上最像火山的虚构之地——冷湖。
△ 冷湖AI短剧拉力赛创作沙龙嘉宾(从左到右):曲向东、宋俊锋、宋东桓、邴寅、滕睿、胡深、袁振民
起初,在大家并不太熟的情况下,过往七届冷湖奖获奖作的名称成了交流的密码和暗号:
看到一只鸟,“咔嚓”拍到群里,马上有人接一句——《冷湖所有的鸟》!
看到天际巨兽脊背一样起伏的俄博梁群山,伸手一指,必有人大声叫出——《俄博梁纪元》!
经过流星余迹湖,刚有人介绍某篇冷湖奖作品的故事发生这里,立即有人补充还有哪篇和哪篇也是。
△ 历届冷湖奖获奖作品集
踏入冷湖实验室的火星模拟基地内部,好家伙,半球建筑、无土栽培的菜园、胶囊舱、3D打印机……大家分明是一步踏进了《草台班子的火星之旅》文本里。
在冷湖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上,行业与行业的壁垒、人与人的隔阂,都随着真实与虚构的次元壁无声坍塌。让人情不自禁联想到远古那些漫无尽头的黑夜,人类的先祖也如我们一般,围坐在星空下、篝火旁,是故事给了他们慰藉和希望。
如A.S.拜厄特所言,“叙事是人类的一部分,就像呼吸和血液循环一样。”
任时光荏苒,一代人也许会被一代人取代,然而故事永恒,所以冷湖永恒。
●●● 第七届冷湖科幻文学奖 ●●●
获奖名单
中篇小说
一等奖:
《草台班子的火星之旅》/迟卉
二等奖:
《谍》/东心爰
《在银河转弯处》/言笑
短篇小说
一等奖:
空缺
二等奖:
《天门》/燕垒生
《冷湖上的花环》/赵鹏
《虚构之地》/顾适
三等奖:
《<孤独宇宙>机舱特刊》/伊眯
《沙漠之声》/齐然
《深渊何处》/大Ben钟
△ 本届评委会主席姚海军老师给中篇一等奖获得者迟卉颁奖
△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赵萍老师给中篇二等奖东心爰、言笑颁奖
△ 北京行知探索集团创始人、冷湖奖发起人之一曲向东老师给短篇二等奖获得者燕垒生、赵鹏、顾适(编辑代领)颁奖
△ 本届冷湖奖评委金豆豆老师给短篇三等奖获得者齐然、伊眯、大Ben钟颁奖
◢ 02“荒漠徒步+笔会”优良传统
(本届挑战距离≧8.5公里)
对冷湖奖稍有了解的人,一定知道,跟随冷湖奖一起成长的有一项传统——荒漠徒步。
长期伏案写作需要保持良好的体魄和精神头。左拉一天喝上50杯咖啡可不只是因为作家怪癖,而是为了让自己能支棱起来连续写上十五个小时。现代作家掌握了更多科学健身的方法,像村上春树就是常年跑马拉松以锻炼体能。
自从担任头两届冷湖奖评委的刘慈欣,在第一届徒步活动中轻松完成了7公里挑战,这项保留项目的难度就逐年提高,一度达到35公里峰值,让一众后辈科幻写作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无法望其项背。
“火星移民局局长”袁振民在综合评估本届“火星人”体能和天气情况后,给大家制订出8.5公里的穿越柴达木盆地徒步计划。
她一路身先士卒走在前面,给大家介绍2021年5月15日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在火星乌托邦平原,拍回来的画面跟俄博梁一模一样,第三天,也就是2021年5月17日,5位行星地质科学家就来到冷湖火星营地,CGTN进行了全球报道,冷湖也被科学家称为“地球上最不像地球的地方”“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拥有火星模拟探测的最佳条件。
对于徒步路线中的风景,袁振民如数家珍:哪里可以捡到漂亮的风凌石;哪里能看到亮晶晶的片状云母层叠如书页;哪里的沙丘酷肖电影《沙丘》里的选景,好像分分钟可以召唤出巨型沙虫。
作家燕垒生似乎如他笔下的主人公一样有轻功傍身,在大漠中走得毫不吃力,身轻如燕。
大多数科幻作家也能跻身“平均心率88小队”,完成8.5公里挑战如等闲。
而“平均心率128小队”不惮于暴露出自己在体能方面的短板,量力而降,摸出一本莫须有的《冷湖搭车客指南》,远程召唤救援,搭乘越野车走完最后一公里,和大部队在终点的硫磺湖畔胜利会师。
●●● 特邀嘉宾 ●●●
姚海军:冷湖奖评委会主席、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辑
赵萍: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
曲向东:北京行知探索集团总裁、冷湖奖创始人
金豆豆:北京行知探索集团高级合伙人、行知体验研究院院长
袁振民:冷湖火星小镇常务副总经理
宋东桓:编剧、策展人、影视项目策划人,故事接龙StoryStorm AI内容社区发起者,第十四届北影节AI短片单元初评评委
肖伊: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副总编辑
△ 赛什腾山参观天文台
经过8.5公里柴达木盆地徒步的考验,又乘车攀上盆地北部海拔4576米的赛什腾山参观天文台,如此充实的一天终了,冷湖科幻文学笔会在当晚如期而至。本届冷湖奖初评、复评和终评的评委代表逐一就获奖作品和作者们展开了深入交流,提出了修改意见。
△ 冷湖科幻文学笔会交流实拍
迟卉、赵鹏都是第二次拿下冷湖奖,他们表示今后会继续关注奖项,创作更好的作品。而本届中篇小说二等奖获得者东心爰和短篇小说三等奖获得者齐然,此前也曾投稿参赛,可惜败北,很高兴这一次终于捧得沉甸甸的冷湖石刻奖杯——货真价实的“重磅”,只能放行李箱里托运。大Ben钟原本长居纽约,此次回国探亲,“顺便到冷湖领了个奖。”
燕垒生回顾自己长长的创作生涯,表示科幻小说在其中占比并不高,这次自己的短篇受到冷湖奖肯定,一定会影响今后的创作方向。同为短篇小说二等奖获得者的顾适因为工作原因未能出席颁奖典礼,但托八光分编辑向冷湖奖和科幻创作者们致以诚挚祝福,她在小说中将冷湖塑造成末世桃花源一般的“虚构之地”,也祝福科幻创作者们都能找到自己的虚构之地。
△ 冷湖奖“重磅”奖杯(友情提示:只能托运)
笔会结束时零点已过,尽管大家凌晨五点就要启程去机场,依然有作者拉着评委会主席姚海军聊自己的作品和创作过程中的困惑,不想给这个夜晚画上句号。
△ 本届冷湖奖获奖作者赵鹏与姚海军老师热烈讨论中
这只是冷湖一千零一夜中极为寻常的一夜,科幻创作者和科幻编辑、科幻影视从业者齐聚一堂——今夜,我们只关心故事,关心科幻文学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