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兄的童年
作者 邓华俊
学业有成担重任,培英育才做园丁 。
天骤然晴了,环境迅速好转,各项工作很快活跃起来了,表兄他们又恢复了学习站,搬进了北龙化梁家家庙。学生也逐渐多了,又恢复了文化课。1944年4月,高阳县城东最大的敌人据点旧城据点被我方摧毁,敌人遭到重创。鬼子在炮车掩护下跑了,汉奸大部分被捉。至此,高阳城东再也没有敌人的据点了。
第一高的几个学习站又集中到孟仲峰,恢复了正常教学。表兄仍担任学生会主席。学校又新招一个班,表兄他们这个早该毕业的老班改为临时中学实习班,只有20多个人继续学习。
1944年7月经学校推荐,县委组织部介绍,表兄和郝培元、王素兮、王宗圣、周玉瑛等5名同学到冀中九分区干部培训班报考学习。干训班由专员丁廷馨任校长、副校长张清季主持日常工作。共有60多名学员,大都是各县的知青,也有少数年轻有文化的脫产干部。训练班实行军事管理,60多人编制为一个大队,三个分队九个班。每个分队有两支步枪、一支短枪,每人每天一斤小米,五分钱菜金,集体食用。主要活动在安新县白洋淀的中心地带。釆蒲台、大田庄、圏头,有敌情就上船,钻进芦苇荡。(当时安新、高阳、任丘县城和沿高保公路都还有鬼子的据点),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六点半开始上早操,一个钟头后到淀边上洗脸,八点开饭。吃饭时全校集中在一个院儿内,打地摊儿,以班为单位,把饭菜领来以后,吹哨为令开始吃,不管饱不饱,哨一响则停。自己不刷洗,不清理,立即集合走人。为了改善生活,每天下午派人驾船到淀里去捞水榨菜,水黄花菜,以填饱肚子。

另外校部还有两个专门跑运输的大船,主要是从天津运来食盐、洋货,顺潴龙河运到安国县的五仁桥,赚点儿钱,改善生活。训练班一开始主要学习文化课、语文和公安课,听报告,学习对敌特斗争经验。两个月后开始整风,学习延安整风文件,听报告,进行自我整风,重点是清除小资产阶级思想意识,树立无产阶级革命世界观。训练班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大家生活得非常愉快,可以说,自“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鬼子占领华北以来,从没有过过这样愉快的日子。
训练班开始时,说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天津等大城市培养干部,因而学习时间不定,可长可短。在阳历11月底,一连刮了三天大风。头一天晚上,全校师生冒着大风加雪,一行四只大船去任丘县的西大坞村看火线剧社演出的话剧“血泪仇”。夜间12点返回时,淀内水结了冰,大船破冰而行,磕磕作响。第二天早晨起得晚,没有上早操,当起床后到淀边洗脸,不用工具破不开冰了。又过了两天,大风停了,淀里的冰能行走了。训练班突然宣布结束,立即分配工作。(当时有人说是因为经济困难,有人说是淀内结冰怕不安全)
宣布分配工作名单时,有些岁数较大的,是党员的,有去十分区的,有去津南的,那里环境都还不大好。王宗圣是年龄最大的刚满20岁,让他一个人去本县联社工作。由于环境好转,各村都希望快点恢复教育工作,教师一时稀缺。上级决定表兄五人在本县当小学教师,具体去哪所学校还沒公布。
宣布工作后,举行了别开生面的会餐。12月6日大家惜借作别,就各奔前程了。
表兄一行五人经过两天行程,从安新县白洋淀北端的圈头村步行到高阳县最南部的庞家佐村。走了40多里的冰,50多里的旱路,于7日傍晚到达高阳、蠡县交界处的庞家佐村。见到了县教育科杨彬副科长,他是专程赶来看望新任教的年轻老师的。杨科长看到新生力量非常高兴,特别嘱咐说:“接到情报,高阳县城内又从保定调来了一批鬼子,城外的敌人也在向城内集中,最近可能要出来扫荡。县政府的人大部分都已分散转移了,你们今天找个堡垒户儿住一宿,明天就去自己的工作岗位”。当即宣布表兄到三区东良淀村,离家七八里地。 12月10日,是表兄十分难忘的一天,他到东良淀村就职,从此结束了儿童团长的职务,告别了童年时代,走上了光荣的、神圣的教师岗位。
昔日仁人驱敌寇,而今志士理校园。
精耕细作培桃李,赤胆忠心步青年。
图片注明 (照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邓华俊 河北省雄安新区,从亊教育工作,退休前任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保定市作协、诗协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朮研究会会员。《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理事。《全国中小学优秀教改经验论文集》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