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段保明|风从东方来
作者:段保明
我的家乡榆次不是沿海城市,经济也不发达,却有一颗包容的心。一个接近90万人口的四线城市,三分之二是外地人,可见家乡人的厚道宽容。
近日,由榆次90后的一个叫郑元的后生,制作出了《榆次深情》这首歌,像秋天里的一把干柴,一点火星就在小城迅速蔓延,让心善嘴笨的榆次人总算火了一把。“走过迎宾街回忆不停歇~新建路的风拂过我的肩~乘上经纬的1路车~翻开蒙尘的相册~看过繁华也经历过落差~小城的牵挂始终放不下~榆次深情~情是点燃夏天的蝉鸣……”有市民描述榆次的地形像一头卧在乌金山回头望的雄狮,默默无闻地观望着家乡翻天覆地的变迁。我总说生我养我的家乡四季分明,冬暖夏凉,扎实要感谢雄伟的太行山,挡住了岁岁年年的酷暑严寒,我们要感恩乌金山陨石的护佑,镇宅的清虚阁和源涡五龙池潺潺的一股清泉。
前几天,在经纬厂参加第48期同心读书会,纠正了我多年来对家乡本土文化的错误认知。在这里还得感谢文友老崔,他在赞扬《榆次深情》这首歌的同时,诚恳地提了一些建议,他说,咱榆次人人都知道猫儿岭,猫儿岭没有猫,是多年的误传,“猫”不是“猫”,是“眊”,咱榆次人说看就是“眊”,就是说站在高处往下看。觉着老崔说得有道理,咱榆次东高西低,在男耕女织的往昔,爹妈在日头落山的时候,站在岭上瞅着自己的孩子平安归来,顺理成章就有了“眊儿岭”。
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形成了有声有色的家乡话,无法复制的民宅老城,是家乡人的骄傲和自豪。榆次老城诉说着前辈的往事,壮观的常家庄园是晋商文化的宝贵遗产,官道巷驿站的茶马古道上,闯关东、走西口的马帮驼铃声回响耳边,海拔最高处的百草坡,似一双长滿老茁的手,徐徐秋风略过手掌,风从东方来,吹醒了沉睡的大街小巷……
编辑:疏影横窗
【作者简介】段保明,榆次人,爱好文学,写一些散文诗歌游记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