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之后的决策
~~~~~~~~
文/程增庄
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事了,说来依然清晰如初。
甄亮书记从南郭乡调至唐河乡任职不久的一天上午,有三位村民来到了他的办公室。
“请坐,哪个村的”?甄亮书记边与乡民搭讪,边从柜子里拿出三个杯子放在茶几上,然后捉起暖水瓶,分别在各杯里倒上了八分水。三位村民躬起腰说:“书记太客气了,
……,”感激之情溢于脸上。
“你们有啥事就说吧,能办的尽量办”,甄书记拿起一支笔,并打开了工作日记本,显得十分重视乡民的来访。
“我们三个是代表一部分户来的,向你反映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这些户住房紧张,几次申请宅基地,村里却不给,有的祖孙三代就住着三间小旧房,年轻人的婚姻都因此受到了影响……”,三人叙说相接,把事情的原由及重点户的实证都说了一大滩,甄亮书记逐一记录了下来。
同处青天之下,太阳普照大地,为何部分村民不得光照,这必是片云遮挡,甄亮书记对此做出了肯定,并在心里画了个大大的感叹号。
执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疾,他为了弄个一清二楚,骑着自行车,独自一人来到了河岸村。他没提前通知村干部,没让一人陪同,也没让任何人领路,他走街串巷,看到哪家房屋破旧,就登门那家看望,询问其家庭情况,包括人囗几个、房屋几间、儿孙多大、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没盖新房的原因等等。他在走访农户的同时,也看到了不少垒上台阶闲置而不盖房的,这分明是房盖足了的另外贪占,显然是宅基地供需错位。
追踪河岸村的历史,据说在晚清时期,就因某些不愉快的事形成了宗族矛盾。人间沧桑,可代代都以不忘宗族耻为训,将仇恨传递下来,直至当代“文化大革命”特殊时期,原存留下来的怨仇痕迹又重而复制,并添加了新内容,一跃变成了与地、县相一致的派别斗争。亲不亲派别分,同一经济基础的黎民百姓,却成了两个敌对派别 。而且在两派 斗争中,把阶级斗争之立论运用的得心应手。民间本无事,偏造人间仇,这就是一些操纵者为了个人和某个组织的利益而采取的卑鄙手段,不是新创,是故技重演。
人们常说一句话,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而这年代的派性掌权,哪有如此长的年头,两三年一变,象翻烧饼似的你上他下或他上你下,这种现象已持续二十多年,给群众造成 了说不尽的伤害。这河岸村就是例证,掌权者对台下的那一派民众应有的部分权利给剥夺了。有权就有一切,丧失权力就丧失一切,这一论点在那个年代表现的可谓淋漓尽致,并且在这种观念的索引下,一些人毫无顾忌地把权力私有化,成为为自己或某个团体谋私利的万能钥匙。
为官者并非是百姓的管理者,而是服务于百姓的公仆,所谓领导,就是要通过为人民服务来体验内心的丰足,以仆人的心态来策划工作,以服务的姿态来实现执政党的目标和使命。甄亮书记官职不大,也就是个公职官位中的最低一级,但他恪守仆人式领导理念,为民办事殚精竭力,并且把事办好不留民怨。他在掌握河岸村第一手资料后,便召开了有土管所长参加的党委扩大会,通报了他走访河岸村部分村民的住房实情,然后提出了个人建议。会上,有的党委委员谈了个人的看法,说这个村两派矛盾尖锐,一些事很难达成共识,前些年部分农户的住房问题就应解决,但稍一碰触,难题就来了,若想求稳,还是不管此类事为好。甄亮书记听后说:“民为村本,本固村宁。求稳与给群众办事并不冲突,让百姓们,包括所有的都安居乐业,这才是真正的稳,只有给群众解决了难题,大局的稳定才有希望……”。经一番论说后,以举手投票的形式通过了会议决定。
就事开会,并不是把单位一把手的意志来强加给与会者,而是通过民主讨论,将干部的思想融入到民意中去,同时也将民意变为一种项目,以便公仆们在实施过程中更加用心操作,或说是服务更加有的放矢。
那天上午,甄亮书记约来河岸村支部书记韩大勇,稍稍寒暄几句,甄书记便来了个单刀直入:“你村部分户缺房的事儿知道吧”?“知道,不过这是多年的事了。”韩大勇爽直地回答。“为什么不解决”?“没有地皮”。“那么多垒上台阶而闲置不盖的是咋回事”?“可能是缺钱吧”。两人一问一答,甄亮书记看着韩大勇的消极态度,并用一些原由故作搪塞,便把话锋一转:你是村里的支部书记,你说这事该不该解决”?“我也认为该解决,可宅基地从哪儿来?眼下还是不好办”,这分明又是用地皮作借囗来设阻力。甄亮书记的话语严肃起来:“此事不能往后再拖了,群众的忍耐度也不是无限的,不能等着群众的怨气象煤气罐燃气一样,憋足了来个爆炸才重视。地皮问题可以研究,只要想解除群众的忧愁,那就没有翻不过去的山。你回去后先给部分两委干部吹吹风,后天上午,你们召开两委班子会议,我赶去参加,先把干部的思想统一下”。韩大勇点头表示照办,带着一声“行”便走出了韩书记的办公室。
法律法规是执政的依据,一腔热血是甘心为民的催动济。甄亮书记与土管所所长樊兴民一起,在根据一些法规,探讨着河岸村宅基地来源的方案以及实施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由怜民之情而凝成的信心,几乎压倒了一切预料中的种种困难。
村两委干部在开会讨论中,甄亮书记赶到了,坐下后说:“大家畅开思想,怎么想就怎么说,只有说实话,也才能达成真正的意见一致,也才能办成该办的实事儿”,他诱导大家逐一发言,你一言我一句,七嘴八舌,但都没有离开主题。甄亮书记在听完大家的发言后,先把走访的情况详说了一遍,因都是实情,所以无人反驳。他接着动情地说:“一村之民,在涉及民生的任何事上,都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我们当干部是为全村百姓当的,不是为某一个家族或某一部分人当的,权力是公有的,而不是私有,只要按照忧全民之忧、乐全民之乐的原则来考虑问题,也才能把事办好,才能得到全体村民的拥护,不能让一部分人欢乐 一部分人愁 ,这从情理上就说不过去了。我们要学会換位思考,假设你祖孙三代就住着三间旧破房,该是一种什么心情什么感受呢?不管民间历史上有什么怨恨,包括“文革”期间的派别斗争,这都是过往的悲哀,不能延续下去了。一个村团团结结,这才是村干部的荣耀………”,他的一席话,村干部们听得入了心,都表示支持乡政府的决定。借着这股子热乎劲儿,甄亮书记让土管所长把宅基地的来源方案讲得具体详细,争得了村干部的一致同意。
逐户排查,把缺房户登记张榜公布了。
逐户排查,把已盖两处新房的登记张榜公布了。
逐户排查,把已盖新房后留下的破旧空院登记张榜公布了 ………
一切都在阳光下操作,没给任何方面的不公正留下半点空间。
“总算来了个体察民情的书记,盖房有望了……”民间舆论正在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象是一场群众性的公理教育,有个别只考虑自己不体贴别人的户,在大势所趋之下,也只好默默地将自己的小道理归入到了大道理的管束之中。
人心齐,泰山移。所有干部、群众都抛弃了过去的恩恩怨怨,以大局为重,以团结为贵,在干部带头和乡土管所的协助下,按照有关规定和群众代表通过的一致意见,闲了多年的旧场片收归集体,一些破旧无人住的宅院收归集体,然后村雇用一台挖掘机和推土机,对收回的地皮全部进行了清理,树刨了,旧墙壁推倒了,废旧木头拉走了,整个村子都显得空旷多了。
房基位置在一些人眼中看得很重,为了不闹争竞,干部们把各处宅基先丈量编号,然后做出阉儿,让盖房户依次抓出,抓到哪儿是那儿,在哪儿盖那儿好,气儿顺了,人们的脸上都布满了祥云。
盼了多年的盖房户们把攒足了的劲儿头都拿了出来,起早贪黑,夯地基运材料,争先恐后,轰轰烈烈,村内建筑匠人不够就从外村聘来,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一座座新房拔地而起,村貌变了样,象是补添上了新的亮星星。一些青年小伙儿抖起了精神,他们预感到娶妻有望了,一个个都开始剪发换装,做起了当新郎的演习。
没有过不去的冬天,也没有迎不来的春天。河岸村部分村民的住房问题总算解决了,村内出现了和谐景象。甄亮书记紧皱的眉宇展开了,他在高兴之余,乡亲们的一些事又压在了他的心头,民事无小事,他的脚步在不停地迈在公仆的路上……
为官一任责,但守一方安。功过谁评说,政去自有人。甄亮书记把心中的欣慰没放在当下,而是放在了他离开这个乡以后的流光岁月里。
(2024-9-1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