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张国贤先生的四首词
韩会勇

【作者简介】张国贤,原济南东方双语实验学校校长。现任山东老干部诗词学会顾问,百花园群顾问、诗词雅阁群等多群顾问;中华诗词、山东诗词等诗词学会、济南市作家协会等学会会员。出版有《红叶集》《红梅》《诗花烂漫》等4本书。被评为济南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省最美老干部志愿者;被冷水沟村授以“名誉村民”;山东老干部诗词学会“终身荣誉奖”等奖项。获2023年度“助力强省会建设”诗词大赛和散文大赛两项银奖;“竹庐文艺奖”十大诗人奖;“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特别荣誉奖等。“最美中国”散文大赛一等奖等。
桃源忆故人·园丁颂
张国贤
栉风沐雨园丁赞。汗水换来花灿。 备课常常夜半。桃李成阴幔。
莫悲两鬓霜寒见。甘为蜡烛燃焰。 喜看校园雏燕。展翅翱翔愿。
注:(通韵)(欧阳修体)
【赏析】
张国贤先生的《桃源忆故人·园丁颂》以深情的笔触赞颂了教师这一职业。词中以“园丁”喻教师,通过“栉风沐雨”等生动意象,描绘了教师辛勤耕耘、培育桃李的形象,展现了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
上片“栉风沐雨园丁赞”,以“栉风沐雨”这一形象的描绘,展现了教师在教育事业上的艰辛与付出。这里的“园丁”是对教师的喻称,他们如同园丁一般,细心培育着每一棵幼苗,不畏风雨,不惧艰难,只为看到花朵的绽放。“汗水换来花灿”进一步强调了教师的辛勤工作与学生成长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师的每一次付出都转化为学生知识的增长和智慧的闪光。“备课常常夜半”描绘了教师在夜深人静之时仍不忘职责,默默准备教案,这种敬业精神令人敬佩。“桃李成阴幔”则用“桃李”借指学生,表现了教师桃李满天下的成就,他们的教育成果如同茂盛的树木,为社会提供了阴凉和庇护。
下片“莫悲两鬓霜寒见”这句词,诗人轻柔地安慰着教师们,不要因为岁月在鬓角留下的霜白而感到悲伤。这霜白是岁月的印记,是教师们辛勤耕耘、培育桃李的见证。在这里,诗人传递出一种深刻的敬意,认为教师的付出和奉献是无比尊贵的,是值得社会尊敬和赞誉的。“甘为蜡烛燃焰”这一形象的比喻,深刻地描绘了教师的职业精神。教师们如同蜡烛,不惜自己化为灰烬,也要发出光芒,照亮学生们的求学之路。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是教师职业最为动人的特质之一,也是他们能够培养出无数优秀人才的根本原因。“喜看校园雏燕”中的“雏燕”象征着学生,他们是教师眼中最宝贵的存在。“展翅翱翔愿”则表达了教师对学生未来充满希望和期待的心情。教师们乐于见到学生们如同雏燕展翅,勇敢地飞向广阔的天空,去追逐他们的梦想。这种期待不仅是对学生们个人成就的期盼,也是对整个社会未来的憧憬。
张国贤先生的《桃源忆故人·园丁颂》通过对比和象征,描绘了教师的辛勤与奉献,以及对学生成长的深切期望。她的细腻笔触和深沉情感,塑造了教师职业的崇高形象,凸显了他们在平凡工作中的卓越贡献。
虞美人·感恩济师母校
张国贤
百年母校辉煌绩,烛影摇红忆。师恩浩荡寄情归,鸿鹄飞来合力报春晖。
弘扬传统桥梁建,学子诗文撰。扬帆艺海九州春,今日弦歌携手赋诗新。
【赏析】
在张国贤先生的《虞美人·感恩济师母校》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位学子对母校深沉的情感和对师恩的无尽感激。这首词不仅回顾了过去的岁月,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并对教育与文化传承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开篇的“百年母校辉煌绩”赞颂了母校百年的成就与荣耀,而“烛影摇红忆”则勾起了对校园生活的温馨回忆。下片“弘扬传统桥梁建,学子诗文撰”描绘了学子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如何建立通往知识与智慧的桥梁,并展现了他们在学术探索和文学创作上的积极行动。整首词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洋溢着对教育和文化的崇高敬意。
上片通过对母校历史的回顾和夜晚校园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师恩的深切怀念与感激。“百年母校辉煌绩”不仅赞颂了学校历经时间洗礼积累的成就与荣誉,更隐喻了一代代师生共同努力、传承智慧的历程。学校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积累,宛如一本厚重的书籍,记录着过去的辉煌,启迪着未来的希望。“烛影摇红忆”描绘了一幅温馨而宁静的画面:烛光摇曳,红色的光影在墙壁上舞动,营造出沉思和怀旧的氛围。这里的烛光不仅是夜晚学习的伴侣,更是教师辛勤耕耘的象征。它不仅照亮了学子的求学之路,更温暖了他们的心灵。“师恩浩荡寄情归”中的“师恩浩荡”形象地描绘了教师对学生的深情厚谊和无私教诲。教师的恩情,如同江河般宽广无边,他们的教诲和关怀,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而“寄情归”则深刻表达了学子们对师恩的深切感激,无论他们身在何方,这份感激之情都将永存心间。“鸿鹄飞来合力报春晖” 富含深刻寓意,其中“鸿鹄”象征着学子们在教师的悉心培养下所怀抱的高远志向和不懈努力。他们宛如春日中充满活力与希望的鸟儿,蓄势待发,准备振翅高飞。“合力报春晖”则描绘了学子们齐心协力,共同感恩母校的培育之情,以及对教师无私奉献的深深敬意。
下片中的“弘扬传统桥梁建,学子诗文撰。” 深刻揭示了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核心角色。“桥梁建”作为比喻,生动地展现了教育连接古今知识的功能,突显了在传统文化根基上构建现代知识体系的重要性。“桥梁”不仅是实体结构的象征,更是文化与智慧传递的隐喻,它不仅承载着历史的智慧,更是通往现代创新的桥梁。“弘扬传统”强调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继承,凸显了现代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精髓的至关重要性。而“学子诗文撰”则具体展现了学生们在学术探索和文学创作上的积极作为,他们通过学习和创作,积极继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文化传统。
接下来的“扬帆艺海九州春”,以艺术的浩瀚海洋为背景,比喻学子们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探索与创新。他们如同在春日里扬起风帆的航行者,乘风破浪,洋溢着勃勃生机与活力。这里的“艺海”象征着无边的艺术探索空间,而“九州春”则描绘了这种文化创新活动在中华大地上的广泛传播和深远影响。
“今日弦歌携手赋诗新”展现了师生共同参与文化创造的生动场景。“弦歌”一词,既蕴含着依琴瑟而咏歌的古典意蕴,也象征着礼乐教化的传统,凸显了教育与文化传承的紧密联系。通过“携手赋诗新”的意象,这一句描绘了师生共同创作、共同创新的和谐图景,强调了教育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宝贵价值。
整首词作,张国贤先生以其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教育的深远影响和文化的独特魅力。《虞美人·感恩济师母校》不仅颂扬了母校的辉煌成就,更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教育和文化的深思熟虑,体现了她对传统与现代教育融合的深刻洞察。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母校的深深感恩和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敬意。它激励着每一位学子铭记师恩,珍惜学习时光,努力塑造自己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满江红·师恩颂
张国贤
育李培桃精耕作,呕心沥血。灯下阅,讲台挥汗,爱生勤业。解惑答疑培蓓蕾,好研朱墨滋花叶。涵甘霖,霜浸巧裁枝,新人跃。
思不寐,情更切,回忆久,悬明月。笑谈师生乐,夜吟一阕。甘为人梯终不悔,莫悲两鬓师恩谢。核梁娇,又见启蒙师,黉门悦。
注:(新韵)
【赏析】
张国贤先生的《满江红·师恩颂(新韵)》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对师恩的颂扬和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这首词作不仅是对教师辛勤工作的赞美,更是对教育在个人成长和文化传承中作用的深刻认识。
上片中,“育李培桃精耕作,呕心沥血”以农耕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教师们在教育田地里的辛勤付出,他们的努力和汗水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灯下阅,讲台挥汗,爱生勤业”进一步细化了教师的工作场景,无论是在夜深人静时批改作业,还是在讲台上热情讲授,教师们都以满腔的热爱和敬业精神,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知识和智慧。“解惑答疑培蓓蕾,好研朱墨滋花叶”则强调了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他们不仅解答学生的疑惑,更是用心培育每一位学生,帮助他们像花朵一样绽放。“洒甘霖,霜浸巧裁枝,新人跃”则用甘露和霜露比喻教师的教诲,他们的教育如同自然界的滋润,使学生得以健康成长,最终成为社会的新生力量。
下片的开篇“思不寐,情更切,回忆久,悬明月。” 以宁静的夜晚为背景,细腻地勾勒出教师在夜深人静时的心境。“思不寐”深刻地表达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执着和对学生未来的深切牵挂,即使夜色已深,他们的心绪仍旧萦绕于教学与育人之间,难以成眠。“情更切”进一步强化了教师对学生的深情关怀,以及对教育工作的热爱之情。“回忆久,悬明月”则巧妙地利用月光这一自然元素,描绘出教师在静谧的夜晚,沉浸在对过往教学岁月的回忆之中,明月高悬,象征着教师心中对教育事业的纯洁追求和远大理想。“笑谈师生乐,夜吟一阕。” 这两句诗巧妙地勾勒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快乐时光。“笑谈师生乐”不仅捕捉了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的愉悦心情,更深刻地揭示了他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扮演着学生的朋友、导师和引路人的多重角色。“夜吟一阕”则生动地描绘了教师在夜幕降临后,沉浸在教学和创作中的宁静时刻,通过诗歌和音乐来抒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体悟。“甘为人梯终不悔,莫悲两鬓师恩谢。” 这两句诗深刻表达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无悔选择。“甘为人梯”形象地描绘了教师乐于成为学生攀登知识高峰的阶梯,他们的奉献精神不求回报。“终不悔”则强调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莫悲两鬓师恩谢”是对教师的深情安慰和鼓励,提醒我们,尽管岁月在他们的头发上留下了痕迹,但他们的教育成果和对学生的深远影响是永恒的。“核梁娇,又见启蒙师,黉门悦。” 这最后三句诗以温馨而充满希望的笔调结束全篇。“核梁娇”比喻教师培养的学生如同精心雕刻的梁柱,预示着他们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又见启蒙师”表达了学生对教师的深切感激,他们永远不会忘记教师在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启蒙和引导。“黉门悦”则以一种喜悦的心情展望了教育事业的美好未来,教师和学生共同在知识的殿堂中追求真理和智慧。
整首词作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教育的力量和文化的魅力,以及作者对教育事业和文化传承的深切期望。这首词不仅是对教师的颂歌,也是对教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激励着每一位学子铭记师恩,珍惜时光,努力成为有用之才,为社会做出贡献。张国贤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将个人情感与文化传承紧密相连,为我们留下了一首充满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佳作。
多丽·教师礼赞
张国贤
杏坛忙,半生碌碌荣光。做园丁、修枝剪叶,育出祖国栋梁。小苗儿、萌生新蕊,轻轻绽漫散馨香。嫩叶新枝,雏鹰展翅,校园处处笑声扬。洒雨露、无声滋润,禾绿壮苗秧。灯前阅、童心稚语,桃圃芬芳。
为人梯、爱生勤业,诲人不倦培强。乐耕耘、似红烛照,青灯伴花影移墙。皓月春晖,心灵四季,栉风沐雨历沧桑。真情注、百花开后,双鬓几多霜?精神爽、晚晴虹彩,再谱新章。
【赏析】
张国贤先生的词作《多丽·教师礼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赋予了教师形象以诗意的光辉,深刻地描绘了教师这一职业的内涵与价值。开篇的“杏坛忙,半生碌碌荣光”引领我们进入教师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到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孕育着伟大情怀的教育者。词中的每一句,都是对教师职业的深刻理解和崇高敬意的表达。本文将探索词句背后的深意,体会教师在学生成长旅程中的独特作用和不朽贡献。
开篇“杏坛忙,半生碌碌荣光”,生动地描绘了教师生涯的忙碌与荣耀。“杏坛”作为教育的象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而“碌碌荣光”则传达了教师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精神。接着,“做园丁、修枝剪叶,育出祖国栋梁”通过园丁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精心培育,他们细心地修剪,助力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小苗儿、萌生新蕊,轻轻绽漫散馨香”,小苗儿在春风的轻拂下萌生新蕊,它们轻轻绽放,漫散着淡淡的馨香。这正如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它们如同春雨般润物无声,滋养着学生们的心灵。在这样悉心的培育下,学生们如同花朵般绚烂地绽放,散发出知识和智慧的芬芳。“洒雨露、无声滋润,禾绿壮苗秧”深化了这一比喻,将教师的辛勤付出比作雨露,默默地滋养着学生,使他们茁壮成长。“灯前阅、童心稚语,桃圃芬芳” 展现了夜深人静时教师依然在灯下批阅作业的情景,他们细心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变化。“桃圃芬芳”这一比喻,既象征着学生的茁壮成长,也隐喻着教师教育成果的芬芳,体现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耐心与爱心。上片通过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凸显了教师在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不可替代作用及其无私奉献的精神。词句中所蕴含的深情和敬意,构成了对教师职业的最高礼赞。
下片以深情的笔触进一步描绘了教师的精神风貌。“为人梯、爱生敬业,诲人不倦培强”展现了他们如同坚实的人梯,默默支撑着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峰;以满腔的热爱和敬业的态度,他们不知疲倦地培育着每一位学生,助力他们茁壮成长。“乐耕耘、似红烛照,青灯伴花影移墙”中,他们乐在其中,如红烛般默默燃烧,照亮学子前行的道路;似青灯,长夜中静静陪伴,见证着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花影在墙上缓缓移动,如同时间的印记。“皓月春晖,心灵四季,栉风沐雨历沧桑”描绘了教师如皓月之春晖,温暖着四季,他们栉风沐雨,历经沧桑,始终坚守在教育的岗位上。用无尽的爱心和智慧,他们滋养着学生的心田,经历着岁月的洗礼,培育着未来的希望。结尾部分“真情注、百花开后,双鬓几多霜?精神爽、晚晴虹彩,再谱新章”倾注真情,他们如百花绽放后的园丁,双鬓虽染霜,却依旧精神矍铄。在教育的晚晴中,他们如同彩虹般绚烂,不断谱写着新的教育篇章。
在赏析《多丽·教师礼赞》时,我们不难发现张国贤先生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成功地塑造了教师这一职业的崇高形象。在这首词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灵魂的塑造者,他们默默无闻的付出不仅点亮了学生的未来,也照亮了教育的殿堂。这首词作不仅赞美了教师的辛勤工作,还深刻地思考了教育事业的意义,激励我们每一个人去尊重和理解教师的付出,去珍视和支持教育的力量。在这个教师节的特殊日子里,让我们向所有教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感谢他们为培养未来所付出的智慧和汗水。
【编辑按语】
在张国贤先生的生花妙笔下,教师的形象被赋予了诗意的光辉,其词作《桃源忆故人·园丁颂》、《虞美人·感恩济师母校》、《满江红·师恩颂》和《多丽·教师礼赞》共同构成了对教育事业的深情颂歌。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作者对教师职业的崇高敬意,更是对教育深远意义的深刻反思。
《桃源忆故人·园丁颂》以园丁的辛勤劳作比喻教师的无私奉献,通过“栉风沐雨园丁赞”等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教师在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领与陪伴。《虞美人·感恩济师母校》则通过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反映了作者对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对传统与现代教育融合的深刻洞察。《满江红·师恩颂》以激昂的笔触,赞颂了教师呕心沥血、勤业爱生的教育精神,凸显了教师在塑造学生未来中的核心作用。《多丽·教师礼赞》则细腻地描绘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耐心和爱心,以及他们对学生未来的殷切期望。
这四首词作,如同四幅精美的画卷,各自展现了教育的不同侧面。它们不仅是对教师的赞美,更是对教育事业的深刻思考,激励着每一位学子铭记师恩,珍惜学习时光,努力塑造自己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张国贤先生的这些作品,以其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教育的深远影响和文化的独特魅力,是对中国教育和文化传承的一曲颂歌,值得我们每一位读者细细品味。

【编辑简介】韩会勇,山东青州人。现为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老干部诗词学会、东夷诗坛、巨洋文化学会、安徽诗苑、晓岸听风格律精品诗社、寿光市子曰诗社等多个文学组织的会员。在文学创作领域涉猎广泛,包括诗歌、散文、辞赋、楹联和评论等多种文体。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