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青神:非遗传承 川剧锣鼓从娃娃抓起
文/李立无
日前,听闻青神县景文培训学校要在青竹街道盐关社区进行中秋诗词朗诵以及川剧锣鼓展演。笔者见到了正在为孩子们朗诵展演活动忙碌不停的邵艳梅老师和八十五岁高龄的青神县川剧知名艺人汪明中老师,活动一结束,笔者就采访了两位与川剧再续前缘并接力传承的热心组织者和辅导者。
“只要一息尚存,我就想尽一切办法也要把川剧传承下去!”汪明中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中青年教师邵艳梅在从事学生课外素质教育培训机构——青神县景文培训学校的教学管理,同时她也十分热爱川剧艺术,培养少年儿童学习传承川剧也是她和所有热爱川剧人的共同心愿。
邵艳梅回忆说,去年三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与汪明中老师等一行人相约天池山上看桃花。在游赏喝茶间,大家谈到了传承川剧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于是产生了从小朋友开始培训川戏锣鼓的想法。
说干就干,四月我和汪老师就到成都采购了5000多元的川戏锣鼓整套器材,并且开始了免费培训川戏锣鼓的宣传。在她们的大力宣传下,终于有10个小朋友愿意来免费学习川戏锣鼓打击乐了。
去年暑假期间,景文培训学校川戏锣鼓班第一期正式开班了。为了不打扰小区和街道居民的正常生活,那段时间,师生们每天早上8:30就准时到达位于唤渔公园一期的“中岩文苑”开始练习。响亮的锣鼓声吸引来了路过的群众围观,有的拍照,有的啧啧称赞。大家的干劲十足,无论是35度左右的高温天气,还是狂风骤雨的恶劣天气,持之恒,难能可贵的是,两位八十多岁的川剧老人汪明中老师和张柏昌老师不计个人得失,开展义务教学无怨无悔。
寒来暑往,直至今天青神县景文培训学校川剧锣鼓班已经坚持免费培训川剧锣鼓打击乐一年多了,共开班培训4期,学员共计30多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学习年龄最小的朱迅逸小朋友,仅有7岁就开始学习打马锣,听她爸爸讲,小朱回家还要坚持反复练习。
现在景文培训学校川剧锣鼓班的孩子们越来越爱川剧锣鼓打击乐了。至今已经在万景社区,盐关社区进行了两场公开表演,获得了群众的喜爱,以及有关部门的关注。
汪明中老师激动说道,“在我的有生之年,一定要不遗余力,毫无保留地辅导传授好川剧技艺,培养好川剧小幼苗,让振兴川剧不成空话。
邵艳梅老师表示:青神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葛胜良会长也多次要求,先把川剧打击乐搞起来,从少儿抓起,要在有条件的小学校、职业技术学校、成艺大学逐渐办班推广。通过我们景文培训学习的培训,我体会和感受到了孩子们的毅力和对川剧的热爱,更看到了川剧传承的希望,我希望能得到社会和相关部门的支持,更好地传传承川戏的精髓,不仅是川剧锣鼓打击乐,还要创造条件进而向川剧变脸、吐火技艺和一些经典的川剧曲目演唱等方面进军。
青神县老促会 李立无
总价值八万元的文学大奖三苏文学2024年“陈氏梅花杯”中秋诗词大赛启事
“天上满月,人间团圆”,中秋是团圆的节日,中秋也是诗词的盛会,在2024年中秋佳节即将到来之际,三苏文学特与国礼书画家、陈氏梅花创始人、三苏文学艺术顾问陈永华老师一起联合举办2024年“陈氏梅花杯”中秋诗词大赛。
陈永华老师简介
陈永华,笔名梓淼,斋号永芳轩,1960年出生于四川峨眉山。现住青神县。他在艺术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是陈氏梅花创始人,并有“牡丹王“之称。陈永华的画作风格独特,融合了传统与创新的元素,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不失现代感。他的画作中,梅花、葡萄等元素尤为引人注目,陈氏梅花还获得了国家专利,展现了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1、大赛时间:9月1日一9月18日
2、截评时间:9月26日。
3、评奖结果将于9月30日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上公布。
4、大赛收稿:赵文碧,微信名/三苏文学,微信号/ZWB612462。
5、大赛对象:关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的海内外所有诗词爱好者
6、大赛主题:以中秋为主题。
7、大赛体裁:诗、词、歌、赋、散文诗。
8、大赛作品:投稿首行注明“陈氏梅花杯参赛作品”。大赛作品必须为原创作品,且文责自负。
9、大赛平台:入围作品將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上刊发
10、评奖要求:浏览量占50%(浏览量必须500以上,点赞、在看100以上。),评委点评占50%。
11、大赛评委:由青神藉著名诗人王宇春老师任评委会主任,评委会成员:王宇春、陈永华、李安全、叶志权、李建全、勇健、赵文碧。
12、大赛评奖:大赛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
13、大赛奖品:一等奖一名,奖品为“陈氏梅花”一幅(价值24000元)和精美荣誉证书一本,二等奖2名,各奖陈永华老师国画一幅和精美荣誉证书一本,三等奖3名,各奖陈永华老师国画一幅和精美荣誉证书一本。
14、大赛期间作品赞赏10元以下不发放,赞赏10元以上60%归作者,40%用于平台运营
三苏文学
2024年8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