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化地标的美学意象
——读西安女诗人党端婧的诗歌《敦煌月》
作者/伍宏贤
敦煌,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那个夜晚,我实现了愿望
那个夜晚,月光掩映星光
我人在敦煌,心念敦煌
感慨莫高窟兴修历史久远
从先秦经隋唐直至元亡
惊叹她艺术璀璨
百窟千佛飞天辉煌
告别飞天,走出洞窟
踏着月光,漫步沙场
眼望党河,随鱼而翔
如在史河里游荡
像在时空中流浪
那个夜晚
敦煌月好圆
照耀党河桥
沐浴月牙泉
我坐在鸣沙山
回想曾经的党项
月氏和羌
内心飞出一丝伤感
无用的哀怨
敦煌月也照玉门关
和那关外的酒泉
玉门关见证丝路历史绵延
回荡着声声驼铃悠远
目送着丝路班列流转
酒泉上演现实版飞天
炫舞浩瀚太空
探寻人类新家园
敦煌月,好留恋
期待有缘再见
这是大长安女诗人行走敦煌之后,所吟咏的一首赞美诗歌。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读评,余试从以下角度对该诗进行一些分析:
一、主题与情感
一是主题明确:《敦煌月》以敦煌为背景,通过描绘月光下的敦煌景象和历史遗迹,表达了诗人对敦煌深厚文化底蕴的向往、感慨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沉思。诗中不仅展现了敦煌的自然美景,还融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使整首诗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韵味。
二是情感丰富:诗中流露出诗人对敦煌的热爱、敬仰之情,同时也夹杂着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诗人通过“内心飞出一丝伤感无用的哀怨”等句子,表达了面对历史长河中无数兴衰更替时的复杂心情。
二、语言特色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意象生动:诗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意象来描绘敦煌的美景和历史场景,如“月光掩映星光”、“百窟千佛飞天辉煌”、“玉门关见证丝路历史绵延”等,这些意象不仅富有画面感,而且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二是语言优美:全诗语言流畅自然,韵律和谐,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又不失现代诗歌的自由灵动。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三是情感真挚:诗人的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抒发和表达,无论是对敦煌美景的赞美还是对历史文化的感慨,都显得那么真挚而深刻。这种真挚的情感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美学价值
可从历史美、自然美、艺术美三方面进行考察:
历史美:诗中通过对敦煌历史的回顾和再现,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灿烂的艺术成就。这种历史美不仅体现在对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上,更体现在对整个历史时期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的把握上。
自然美:敦煌的自然风光也是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诗人通过对月光、星光、沙漠、河流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神秘。这种自然美与人文景观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诗歌中独特的审美空间。
艺术美:作为一首诗歌作品,《敦煌月》在艺术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它以其独特的构思、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和赞誉。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敦煌乃至整个中华文明的独特视角和方式。
综上所述,《敦煌月》是一首充满诗意和情感的作品,它以敦煌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敦煌的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敦煌的热爱和敬仰之情。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欣赏。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