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石门村一一汤峪川开发最早的地方
石门村,是汤峪川开发最早的地方。在晚清以前,也一直是汤峪川的经济中心。这是由它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古时它位于白鹿原和八里原之间的交通结奌上。
汤峪川最早在汉代开始开发,但在此之前,就是从蓝关古道通向周秦古都所要经过的地方之一。
西周都在沣滈,蓝田最早的封国弭在灞川接近白鹿原的半坡上,二者的交通必然要穿越白鹿原和八里原。
周平王时代,有在八里原上伐木,从而给之取名风凉原的传说,还有东迁时白鹿游于白鹿原上的记载,这也说明有从沣滈二京穿越八里原到白鹿原的交通。
平王东迁以后,秦在蓝田设县,县城设在白鹿原上(今县城是北周时搬下去的),白鹿原才是蓝田的中心。秦都雍城(位置在今宝鸡风翔,咸阳是商秧变法后才迁移过去的),这二者之间的交通也要过八里原。
从白鹿原到八里原,必过汤峪川。东边过今焦岱川穿桃花岭鬼神岔,西边又从何地上八里原呢?
今日汤峪川上八里原,走的西汤线,经渠庆村。但西汤线是民国时才开始修建的。直到现在,渠庆村上原的公路也十分险陡峭难行,古时这是同陡沟连在一起的东西向深沟,公路是在沟崖壁上挖出来的。往南,幽深的陡沟把八里原东西分开,直到现在才通过环山路把二者联结起来。往北,库峪河面和汤峪河面逐渐展开,架桥也不方便。
所以古人上八里原,必过石门村附近。周秦以来就是如此,一直到西汤线开通之前。
汉代武帝广开上林苑,焦岱有鼎湖宫,樊川西南有御宿苑,东西往来,必出石门上原。
正因为石门是交通结奌,又可以从此地向南沿石门一一马塬一一张坡一一峙峪一一汤峪口一线进入谷内。汉平七国之乱开辟石门驿,就是从长安出发,经白鹿原的长安古道,再从白鹿原西行,过焦岱川、桃花岭鬼神岔,涉汤峪河,经石门上行入石门谷,再一路南去。以后汉武帝行猎,也走这条路线。以后人们才会在上峙峪村一带建祠纪念,原因即在于此。
时代久远,史籍零散,我们已经说不清汉代石门一带开发的具体情况了。不过宋敏求《长安志》有记载,"武帝时使上林苑中官奴婢及天下贫民赀不满五十万徒置苑中,人日五钱,到昭帝时得七十亿万。”石门一带离鼎湖宫不远,又处交通结奌上,有所开发是应该的。
西晋时,石门村一帶有圣寿寺,牛兆镰《蓝田县志》载:“圣寿寺晋惠帝永平元年(291年)。”它是我国长安附近最早的佛寺之一,相传为西晋高僧帛远所建。根据杨少敏老师的文章,圣寿寺位于原石门小学即现幼儿园内。圣寿寺之所以设在这,主要就因为交通方便,同时,附近必有村庄,否则寺庙供养便成问题。
石门村与杨家沟崖上毗邻的地方,曾发现一石碑,接惯例命名北魏《张海珍佛造像碑》,现藏于文姬博物馆。说明延及南北朝时期,该处人烟未断。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蓝田分为蓝田、白鹿二县,翌年(620),白鹿县更名为宁民县。根据《西安通览》、《西安志寺》、《蓝田文化研究》的记载,宁民县治就在今汤峪镇石门村,说明这里有成规模的村庄。
贞观元年(627)废玉山、宁民二县,入蓝田县。唐贞观三年(629年)置石门镇(《西安通览》),为军镇。这是石门村得名的最早出处。
从石门村的得名,也可以看出它是汤峪川最早的村落。唐代谷内设关,谷外设镇以驭之。故先有石门谷,后有石门村。石门村是在汉代石门谷沟通南北,汤峪川初步开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册府元龟》和《旧唐书·昭宗纪》都记载:乾宁二年,昭宗因避彬州节度使王行瑜、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华州节度使韩健之乱,从长安城启夏门逃出长安,从库峪一带驾幸石门镇圣寿寺,调兵平乱。这又一次说明了石门村即长安城南东西古道在汤峪川的交通结奌。
明清以来,石门村一直是以镇集的形式出现的,赶集日二、五、八。但它同宋以后出现的"焦戴镇"(今焦岱镇)相比,还是远远不如的。焦岱镇的地理位置相当好,可以同时吸纳辋川、皇甫三川和白鹿原的民众赶集。而石门集的主要范围是汤峪川上下(包括长安魏寨一帶)以及相邻皇甫川,所以历史上有"焦戴川"的说法,但从来没有石门川的说法。
到了清代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陕甘两省回乱,今前卫镇大亮村(时称大梁村)、焦岱镇嘴头村的回民放火烧了石门镇的手工作坊、商业街房和货栈,石门镇从此改称石门坊(因手工作坊而得名),集市也搬走了。
但直到解放前的石门坊,还是馱骡商道的物流中心。这仍旧是由它的交通位置决定的。
改革开放后,石门村人多务工商。村中有服装、床单、被罩、窗帘、刺绣等加工厂共二十几个,西安文艺路、康复路、兰州、银川等处有商店一百多家。村中又兴起了早市,这其实是历史上的商风的继承和发展。

明嘉靖二十三年古石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