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玉米的小女孩]
八月的固原大地,一派丰收景象,农民的瓜、果、蔬菜大量上市,畅销全国各地。这里的留守老人为了补给生活,他们种植的成果也是当地市场自产自销的主力军,这一现象给市场增添了几分活力,部分小区大门口也出现了一道新风景,方便了居民生活,也呈现出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景园小区只是个例。 “秋老虎”炙烤着大地。正午,景园小区大门前的几位摊主顶着烈日,守着各自的摊位。其中有位身穿旧校服,胸前挂着两股麻花辫的小女孩,两道柳叶浓眉下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小女孩个性化的梳妆给人一种朴实、新颖之感,她不像其他人一样大声叫喊,只是用机灵的双眼审视着路过的每个人,渴望有人来光顾她的玉米棒。
这时,人行道边的树荫下,一位70多岁的老人拖着疲惫的脚步,向景园大门走来。到摊位后他停下脚步,扫视目光落在一行玉米摊上,用微弱的声音问:“玉米棒子咋卖?” “10块钱12个”。一位中年男士抢先回答。听到这熟悉的声音我抬起头:“火老师!您做啥去了,回家啊?” “唉,在医院才挂完针, 回家吃饭”。 火老师回答。我急切地问:“咋了?多长时间了?” “可能是疫情留下的后遗症吧,咳嗽,都挂针七八天了。”火老师和我说着,双眼向里望去。他缓缓挪动步子,来到卖玉米的小女孩跟前,问:“你的玉米棒子咋卖啊?” 小女孩不加思索地回答:“一个一块钱。” “别人十块钱12个,你咋卖得贵?”火老师随口问道。 看有人来买她的玉米棒,小女孩口齿伶俐地回答:“我来时爷爷安顿的。”女孩回答得即干脆又诚恳。火老师接着又问:“你小小年纪,家里人咋不来卖呢?”小女孩说:“我爷爷最近感冒了下不了床,奶奶还要照顾爷爷。我爸妈去外地打工了。爷爷说种的黏玉米自个儿吃不完,再不卖就过时了。奶奶把我送上邻居车时说,我从彭堡村考到城里来上学,卖棒子的钱给我买校服和学习用具呢。”这也许是奶奶为了锻炼小孙女,在现实生活中承担独立生活的勇气而给她的鼓励吧。
火老师打破砂锅问到底:“你叫啥名字?今年多大了?”女孩儿回答:“我叫剡小琴,今年13岁。” 火老师自言自语的“噢”了一声,说:“从乡下能考进城里,学习一定不错。”随后他又说:“你给我装10块钱的棒子。” 剡小琴听火老师要她的玉米棒,看了一眼火老师,麻利地摘下一个塑料袋开始装玉米。准备扫码的火老师迟疑片刻又说:“你干脆给我装50块钱的玉米棒吧。”我在一旁忙问:“老师,家里只有您和阿姨俩人,为啥又买这么多玉米棒子啊?吃不完就糟了。” 火老师笑了笑说:“只有五袋玉米,邻居谁没买就送他一包给个方便吧。” 我突然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了。
“考到城里学校了,就好好念。” 火老师说完拎起五包棒子向小区走去。剡小琴望着远去的火老师,直到看不见他的身影才回过头问我:“叔叔,你俩很熟悉吗?他是谁?真好,要不是他买,我的玉米一棒都还没卖呢。”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火仲舫老师,听你情况特殊才买了这么多玉米棒。”我解释说。“噢,原来他就是《柳毅传奇》的作者啊,我前几天刚看完这部小说。”剡小琴说着兴奋地搓着两手,又扭头向小区望去。嘴里说着:“我回家要把这事儿说给爷爷听。”小琴擦一把汗,给刚才围观的几个人又开始装玉米棒儿。 太阳依旧那么炙热,路边槐树上的片片绿叶,映衬着一簇簇雪白的花,在柔和的秋风吹拂下向来往的游人摆弄着她漂亮的身姿,散发着稀有的清香。剡小琴沉醉在这温馨的氛围之中。
2024年9月3日
钟声点评:
这篇文章依据提示内容,进行了合理化想象,从一条信息扩展成一篇文章,描写出了现场情景,传递了相关信息,从中表达了内心感悟,揭示了人间真情存在于每个角落!
2024年9月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