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饼,五仁的
陶玉山
过去,老妈最喜欢吃的月饼就是五仁馅儿的。确切地说,她老人家只愿意吃五仁月饼,其它馅儿的,不但不感兴趣,甚至连看都不看。
仔细说起来,越嚼越有味、越觉得好吃的五仁月饼似乎就是最初月饼的应有原味。意思是,一开始,月饼馅儿除了五仁还是五仁。只是到了后来,商家为了满足不同口味消费者的需求,投其所好,更主要的是增加销售量和收入,才有了枣泥、豆沙、椰蓉、蛋黄,以及火腿什么馅儿的月饼。由此而言,这些不同馅儿的月饼应该都是由五仁月饼派生衍变出来品种的。

在老济南人心目中,便于携带、不易破碎、皮薄馅儿实惠、口感恰好的五仁月饼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月饼;才符合苏轼诗句描写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月饼本有的味道。毕竟月饼本来就是用来吃的。说起来还是周作人实在到位:“中秋的意义,在我看来,吃月饼之重要殆过于看月亮”。月饼之于中秋,基本上如同饺子之于过年,少了它就不叫过节。对于老济南人来说不吃五仁月饼,中秋这个传统节日就失去了很多味道……

五仁月饼中的五仁,一般来说就是杏仁、核桃仁、花生仁、芝麻仁和瓜子仁。关于五仁,这里面还有讲究说法呢。具体地说,前面两仁代表着父母,中间的两仁,形容夫妻,而最后的一仁,则是指的孩子。五种果仁按照比例合理搭配在一起,再掺加上咀嚼起来酸溜溜、细细的青红丝,组成了一种老少皆宜、妙不可言的美味儿,寓意着一家三代和和气气团聚在一起,呈现出一种团圆幸福和谐美满的喜人景象。
过去,每当中秋节来临之前,老妈都会在超市或食品店买回许多月饼,当然都是五仁的。每晚吃饭时,她老人家总会拿出两个,每个切成四块,端端正正摆在一个菜盘里让家人品尝。记忆中,那时候的老妈牙口不行了,后来即便安装了假牙,也是不敢咀嚼坚硬的食物的。她老人家总是面带微笑,饶有兴趣地看着家人品尝月饼,还会不时地轻声问一声:口味怎么样?好吃吧?不硌牙吧?看到大家吃得很带劲儿,老妈慈祥的脸上就会露出满意开心的表情。让人从中读出了:嗯。我的眼光还不错,没有买到家人不喜欢吃的月饼。
后来,老妈日益病重,起不来床,生活不能自理了;慢慢地连吃饭喝水都成了问题,离不开家人的照顾伺候。记得七年前,就是老妈在世的最后一个中秋节前,说话已经很费劲儿很吃力、神智不有些清的老人家,黯然无神的双眼目不转睛地看着我,那样子似乎是在竭尽全力、断断续续地询问我:家里买了月饼了吗?甚至叮嘱我随吃随买,不要储存那么多,放长了,不新鲜,口感也不好……

细数珍藏的记忆片段,当初的确未曾想到有多特别,有多珍贵。以后每次回想才感到都是那么难得可贵,那么温馨温暖,甚至那么幸福无比。或许,正是因为成了过去,成了不复重来的过往,才变得愈加美好,愈加让人难舍难忘吧。老妈走后的这些年,每年中秋节前我都会买一些月饼,其中五仁馅儿占多数。每年我都会将月饼整整齐齐地摆在饭桌上,好像告诉老妈或让老妈看到。意思是:放心吧,老妈,中秋节,咱家里早就准备好月饼了,还是五仁的……
记忆是挂牵,记忆是纠缠,记忆是辗转反侧,记忆是念念在兹。不是所有的事都会被岁月冲淡。作为我们,如果不能记得所有的事情,那么,我们至少应该知道自己忘记了什么。有的人,一转身,就成了永远。亲情根本就耽误不起啊!老妈,我最最敬爱的人再也回不来了,几乎连想念都成了奢望。没有老妈的我,已经没有了依靠,心里没有了底气。由此,失去了才知道,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这世上最令人伤心的事,不是没有人分担苦痛,而是连快乐都无处分享;最痛苦的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

人生最苦的不是药,而是悄悄吞咽的泪水。深切的痛苦埋在心底深处,也许要过好多年才敢想、才敢正视。也许在几天后的八月十五中秋节那一晚,我会抬起头仰望天空,那时会有多少人和我一样的仰望,多少人会和我不一样。我在心里念着“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默默回到屋内,轻轻地拿起一块五仁月饼细细咀嚼着,回味着。我想那时候好像老妈如同往年的此时,就在一边,非常感兴趣一样,看着我品尝……
“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人生如果不经历,怎会懂得珍惜。已经过了六十耳顺的我坚决固执地认为:有老妈才叫家;有老妈在的中秋节,才是真正的节日,才会有仪式感,才会有味道,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家人团圆的中秋节。而残酷的现实生活明白无误地告诉我,有些路,必须自己走,这不是孤独,而是选择。没有人是不可代替的,就像没有东西是必须拥有的。由此我必须强制自己早一点适应没有老妈的中秋节。只有这样,天堂上的老妈才会欣慰地、用只有我才会听见的声音说,我的儿子,你终于长大了……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