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杯征文稿件)
赴一场香喷喷的谷花鱼盛宴(散文)
苏轼冰
七月如火,秋高气爽。如火的七月一阵清风,一阵细雨,一阵热烘烘的骄阳。金灿灿的阳光照在家乡大庄丰硕的土地上,稻田像一片金色的海洋,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在无边无际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承载着家乡父老的希望,纷纷低下了感恩的头。稻谷一黄,水稻田里的鱼儿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或是窜来窜去不时撞动田间的谷杆,或是“扑通”一声来一个“鲤鱼跃龙门”式的飞跃,惹得稻田的主人鲜花怒放。每到这个时候,我老家大庄的谷花鱼就纷纷上市了。
谷花鱼上市是老家大庄最热闹的时节,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接到大庄老家大姐打来的电话。
大姐在电话里说:“要捞谷沟拿谷花鱼了,镇上要举办仙鹤节,到时候你们都回来吃谷花鱼。”
我说:“拿谷花鱼了,这么早?”
大姐说:“不早了,稻谷黄了,家家户户都忙着拿了。知道你们忙,特意留着,仙鹤节才叫你们回来,你们一定要回来。”
我说:“好,一定回来。”
挂了电话,我便把仙鹤节回去吃谷花鱼的事在朋友圈跟说了,邀约大家前往。一位外地的老乡说:“一提起大庄老家的谷花鱼,我就咽口水了,谁不想回去啊!可年年都被无数个‘回不去’的理由折磨着。我们可不像你那么近,说回去就回去。”
老乡的话,说出了无数家乡游子的心里话。
仙鹤节是我老家大庄一个古老神奇的节日,每年在谷花鱼集中上市的8月下旬在中秋节前举办,主题以庆祝丰收、展示“仙鹤古镇,鱼米之乡”的大庄古朴厚重、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时代魅力为主。仙鹤节期间,大庄在外的家乡游子、四方亲朋,以及远远近近的商客都会纷纷前来,与热情好客的大庄人们一起过节,唱歌跳舞,互叙友情,共同感受“鱼米之乡”的丰收喜悦,热热闹闹地赴一场香喷喷的谷花鱼盛宴。
仙鹤节吃谷花鱼,是所有来客的首选,也是节日的重要一环。老家大庄的谷花鱼,那是家乡游子心中一团越烧越旺的乡愁!每年老家稻谷转黄成熟的时节,所有在外的大庄人,都盼着回去吃香喷喷的谷花鱼,品尝老家的味道,体验不一样的乡愁。
多年来,我一直固执得不可理喻地认为:“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就是写我的老家大庄。
我的老家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大庄镇,气候炎热,土地肥沃,出产的“大庄米”远近闻名,自古就有“仙鹤古镇,鱼米之乡”的美称。
“仙鹤古镇”,源于一个神奇美丽的传说,它跟大庄的历史文化有关,也源于大庄人祖祖辈辈尊崇始祖四川眉州苏东坡苏氏一族“修行成仙,尊者为鹤”的礼仪;“鱼米之乡”不言而喻,大庄地处绿汁江支流的沙甸河畔,沿河两岸都是大片大片的稻田,土质好,气候热,水利条件得天独厚,是全县的水稻主产区,稻田里不用施化肥、不用撒农药,稻谷绿色生态,极利于鱼生长。每年五月栽秧时,家家户户都会买一些鱼苗放进稻田里,随着季节的跟进,六月窜苗,七月扬花,八月吐穗。到了八月间,在一片秋蝉的歌唱声中,稻谷被秋风披上了金黄的外衣,大片大片的稻田开始黄了!谷子黄了,开始捞谷沟了,鲤鱼每条都长到一公两至一公两五左右,鲫鱼一公两左右;鲤鱼刚刚长成,肥硕精壮,正在准备做父母,鲫鱼早一些,已经当爹当娘了。
在稻田里长大,被谷花滋养得肥嫩的鱼,一条条都肥硕鲜美,质地优良。这个时候,是最勾游子之心和游客之魂的时候。人们在微信里都纷纷转发,大庄的谷花鱼上市了,大庄一年一度的仙鹤节要办了!消息一传出,很多人都会特别期待,到节日举办时,远远近近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朝大庄赶,忙着去品尝远近闻名的大庄谷花鱼,品尝家乡的味道,好一饱口福。
老家大庄的谷花鱼味道特别,久负盛名,无论煮汤、油煎都是一绝,那味道简直美极了,刚上桌就令人两眼放光,口舌生津。我几乎每年都回去,老家大庄的谷花鱼味道,是我最值得向朋友夸耀的,也是最令我自豪的。它让我明白:人为什么老是对老家念念不忘?为什么会忘不了老家的味道?为什么会一生一世对老家情有独钟?说到底,就是因为老家有一种东西让你一直牵挂,念念不忘,一生一世无法忘记。
谷花鱼主要是鲤鱼、鲫鱼,少量的也有草鱼,靠吃稻田里的谷花长大,糯谷田里饲养出的鱼又是精品中的极品,它吃了糯稻花,而糯稻花又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当地的老中医说,谷花鱼肉质细腻,不但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极高,经常食用可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延年益寿,还有补中益气的功效,是滋阴壮阳补肾、滋补气血两虚的佳品,糯谷田的谷花鱼更佳。过去,很大地方都有这样的习俗,青年男子新婚后的第二天,慈爱的母亲总会给儿子煮一碗谷花鱼汤“补身体”。如果遇上结婚不是有谷花鱼的季节,细心的父母也会想方设法在池塘里养着八月间从稻田里拿回来的谷花鱼,到时好给儿子“进补”。生儿育女就更不用说。谷花鱼汤有暖宫、补血、催乳的奇效。在过去生活困难,营养不佳的年代,女人生产需要补血,初为人母的年轻母亲需要催乳,特别是遇上大流血,那是极其危险的。那时没有输血的条件,经济也困难,就用谷花鱼汤滋补。过去一个母亲一生要生八九个、十几个孩子,在那个饥饿的年代,大部分都长大成人,是谷花鱼汤起到了不起的作用。
老家大庄的谷花鱼品质好,制作却非常简单,除了煮清汤,最有特点的就是油炸和腌制。油炸前先把从稻田里拿回来的谷花鱼放在撒了一些盐的清水里养一夜,让它吐干净五脏里的污浊之物,然后捞出来剪去鱼鳃,不刮鱼鳞、不开五脏,选用上好的菜籽油精炼,把鱼一条条放入锅里活蹦乱跳地“下油锅”。
这道工序很讲究,需要一定的火候,火弱了不行,太旺了也不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鱼活蹦乱跳地下到油锅里时,要赶忙将准备好的锅盖盖上一两分钟。这个动作要眼疾手快,盖锅盖的目的一是为了防止油溅出锅外;二是将还在垂死挣扎的鱼“焖”一下,“焖”后又在滚烫的油锅里煎,这样制作的谷花鱼表面焦黄,皮薄香酥,外脆里嫩,骨头酥脆,肉质新鲜,肉和里面的五脏分离,吃时连骨头都不用丢,边吃边丢弃五脏即可。那种香脆可口的味道,是其他任何东西也不可比的,是下酒、解馋的美味。
除了油煎,同样做法的还有酥。酥谷花鱼要选手指大的鲫鱼。母亲在世时,最喜欢酥鱼。每年捞沟放谷子水拿谷花鱼的时候,我们从稻田里将手指大的鲫鱼拿回家,她都要把活着的鱼放入干净的清水里,水里放一点食盐,然后多次换水。一两天后,待鱼把肚里泥浆吐干净后,母亲就将活蹦乱跳的鱼放到烧开了的滚水锅里“料”一下。母亲说让它“托生”,后来我明白就是转世的意思。“料”后,母亲将刚刚死去的小鱼放入拌有小麦面、花生面、黄豆面的盆里,打上家里老母鸡下的鸡蛋,再拌上食盐和几样作料,让搅拌均匀的面厚厚地敷在小鱼上,然后用不紧不慢的文火在香油里慢慢煎,等锅里的小鱼煎得一条条膨胀起来,最后变得金黄,慢慢显酱黄色之后,才把酥出来的鱼从油锅里捞出来放在盆里。
闻着阵阵从锅了发出的香味,看着那些刚刚酥出来的小鱼,我的口水早已咽了十几回了。母亲笑骂一声“馋猫”,抓起一条吹了吹递给我,说:“等凉了再吃。”说完端着酥好的小鱼锁进了我家厚厚的木柜子里。我知道,那是要留着招待尊贵客人的,一般情况下舍不得吃。
拿着母亲递给我的那条小酥鱼轻轻地咬了一口,慢慢地咀嚼着,半天舍不得咽下。那种滋味,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一想起来就馋得淌口水。
油煎的鱼和酥的因为不去鱼鳞,食时不吐鱼骨,又相当补钙。如果有的人不善于吃热的食物,那也不用担心,摆一碗当地的米醋就可以解决。说也奇怪,如果是久咳不止,吃了醋蘸油煎的谷花鱼,马上就会好;如果平时不敢吃热的食物,吃过油煎的谷花鱼,以后不管吃任何食物都能适应。
老家大庄的谷花鱼品质优良,无论油煎、酥或煮清汤都相当好吃。特别是腌制的谷花鱼,制作讲究又简单。每年八份,把大庄稻田里生长,一公两左右的谷花鱼拿回家,洗干净,除去五脏、鱼鳃,不去鱼鳞,里外抹均匀盐巴、辣椒面、花椒面放在瓦缸里腌一两天,出缸后晾干,然后放入瓦罐里,反扑着在罐盖里倒入水,使瓦罐与空气隔绝,腌一年后食用,食时或油炸,或清炖,其鱼味新鲜,色香味俱佳,无与可比。
有了腌制的谷花鱼,在老家大庄,一年四季都吃得到谷花鱼,逢年过节,杀年猪和有重要贵客登门,很多人家饭桌上都少不了一碗油炸腌制谷花鱼。作为家乡人,每年大热的八、九月间,或寒秋冷冬季节,我都会回去。每次回去不为别的,就为了回到老家,邀约好友二三,吃几次油炸谷花鱼解解解馋。席间,吃着香脆可口的谷花鱼,喝一点本地的优质米酒,谈诗论文,叙叙友情,真是不同以往,别有一番情趣。
大庄的谷花鱼久负盛名,味道特别。就因为风味独特的谷花鱼,每年大庄仙鹤节,感受“鱼米之乡”的丰收喜悦,品尝农家的味道,体验不一样的乡愁,才成为无数游子和四方宾客的首选,成为“鹤舞千年”的节日之魂!
联系地址: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委宣传部苏轼冰,邮编:675100,手机:13320569581;银行卡号:6230522890035511377(中国农业银行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支行营业室)。
作者简介:苏轼冰,汉族,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中国作协会员,先后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中国作家》《小说选刊.增刊》《中国校园文学》《诗选刊》《扬子江诗刊》《青年作家》《星星》《草堂》《延河》《文学港》《雪莲》《云南日报》《滇池》《边疆文学》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纪实文学、文论等300多万字,出版文学作品12部,有长篇文化散文《文化楚雄.双柏》、长篇小说《虎乡誓言》出版,长篇纪实文学《红旗漫卷哀牢》列入云南省作协建党100周年长篇作品扶持,有作品获过省内外各种奖项,原云南省楚雄州作协副主席、双柏县文联主席、《哀牢山文艺》《彝乡文化》主编,现为双柏县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