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汤峪川名称溯源
汤峪川,南通巍巍秦岭,北接长安魏寨。东抚桃花岭,西有八里原。汤峪河和峙峪河,一东一西从川中流过,在白庙村附近先后和焦岱河合流。
不像西边的嘉川和东边的焦戴川,汤峪川得名甚晚,最早出现在雍正《蓝田县志》水利一节。它不单纯是个地理概念,更重要的是个文化概念。
汤峪川得名于与临潼骊山汤(今西安临潼华清池)、宝鸡凤泉汤(今宝鸡眉县凤凰温泉)并称“大唐三汤”的"石门汤"。根据宋敏求的《长安志》的记载,"石门汤"发现于唐代,唐玄宗曾赐名"大兴汤院",以后各代屡废屡修,见于史籍。
在清代,"石门汤泉"成为"蓝田八景"之一。因为清中期以来普遍将秦岭各谷改名为峪,而石门谷则以汤泉出名,故改名为汤峪(该名最早出现在康熙《陕西通志》蓝田水利节)。河名汤峪河,村名汤峪口,川道亦名汤峪川。
然而,汤峪川开发的历史却不限于唐代。即使石门汤泉也得名于"石门谷",而石门一词的出现远远早于唐代。
搜求于典籍,"石门谷"一词最早出现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里,讲到库峪河水和狗枷川东川水相合,而东川水出自南山石门谷。
汤峪之所以得名为石门谷,在于谷内东西两峰对峙,状如石门,谷水从中流出,故有此名。
不过北魏也应该不是石门谷名出现的最早时间,据《蓝田地域·文化概览》,认为早在西汉人们就从石门谷里出入,它是蓝关古道西边的一条辅道。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爆发七国之乱,大将周亚夫带兵由峣关道(蓝关古道)去东南平叛。因武关驿不断被楚军切断,战时联系不畅,朝廷只好另辟路径,出长安东门或南门,向东南走石门谷过秦岭,再到湖北,以寻求平叛战争的胜利。这条经过石门谷去湖北前线的古道当时叫“石门驿”。
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今汤峪川东边的焦岱川西临大洋峪的谷梁上有汉代鼎湖宫遗址,而鼎湖宫始于秦代,由此可知,秦时,汤峪川就属于上林苑的一部分。秦末大乱,楚汉相争,汉高帝刘帮由汉中重新回到关中后,曾下令开放旧秦国的宫苑园地,分给平民使用。定都长安后,相国萧何因为长安地方狭窄,而皇家上林苑中有很多空地,且荒弃不用,希望能让百姓入内耕种,留下禾杆不割,作为苑中鸟兽的饲料。因此,汤峪川的开发,不晚于汉代。在这个开发过程中,人们就会发现穿赿石门谷通往榨水一线的道路,为汉景帝时成为战时驿线奠定了基础。
所以,石门谷名字的出现,应该在西汉至北魏期间。汤峪川,最早是以汤峪河山中谷道一一石门谷出名的,直到了清代,山外川道才获得了汤峪川的名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