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碗阳春面
作者:刘汉江
阳春面不是湖北的热干面,也不是什么兰州拉面或者重庆小面。其实是我家乡最普通不过的清水白面,但这个名字起得好,就光阳春二字,就让人联想到春天和煦的阳光,心里就有了温暖的感觉。许多年过去了,我吃过各式各样的面条,炒面、烩面、盖浇面、炸酱面、刀削面等等等等,甚至还有高级饭店里的什么鲍鱼面、海参面,但在我心底里,最美味可口、最难以忘怀的是一位老师曾经给我买的一碗阳春面。
这位老师姓蔡,叫蔡金红。1985年春天,我在盐都马沟中学读高中。蔡老师是我们学校的音乐老师,但不是我的任课老师。因为高中阶段学习紧张,不开音乐课,蔡老师教初中部的音乐。我比较喜欢音乐,在学校组织的歌咏比赛中得过奖,蔡老师便对我格外垂青关照,我有什么音乐方面不懂的问题,也很乐意向他请教。
那年四月份,南京艺术学院到盐城招生,专业考场设在市工人文化宫。不知天高地厚的我邀约了另外一位同样喜欢音乐的熊姓同学一起报考,蔡老师听说后,很支持鼓励我们,并提出陪我们一起去考试,我们很高兴,也很感激。
蔡老师和我们一起是骑自行车去盐城的,距离学校有十几公里的路程。一路上,蔡老师提醒我们进考场后不要紧张,要注意音准和节奏,要注意放松,争取发挥到最好水平。我们先后进了考场,蔡老师就在外面等。等我们出了考场,已是中午十一点多了,考虑到下午还要上课,我们立刻骑车返程,打算回到学校再吃午饭。虽然此时我们已经饥肠辘辘,但我和熊同学都是不名一钱的穷学生,不可能进饭店吃饭。当我们骑到盐马路上时,蔡老师在一家小面馆门前停了下来,把我们带了进去,掏钱买了三碗阳春面。很快,热气腾腾的面条端了上来,白白的面条、清清的面汤、绿绿的蒜叶、点点的油花,香味扑鼻,令人垂涎......时隔多年,我还记得这碗清清的阳春面。
我心存感激,悄悄地把这碗阳春面埋在心底。后来,我走出校门参加工作,很少与蔡老师碰面,也一直没有机会向他表达谢意。半个月前,市里组织文明单位检查验收,我带上准备好的台账资料赶到指定地点,没想到负责检查的领导竟会是蔡老师,虽然他看上去老了许多,但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他,不免喜出望外,蔡老师也很惊喜。他告诉我,他已不从教了,早些年就已调到盐都区委宣传部工作,现在在文明办任职。这次是市里安排到亭湖区检查文明创建工作的。
中午检查组安排午餐,蔡老师留我吃饭。席间,我端起酒杯给他敬酒,我说:老师,您还记得吗,我还欠您一碗面呢!蔡老师一愣,笑着问:是吗?我就讲了多年前的这件事。蔡老师听了朗朗大笑:嗐!这点小事你还放在心上,我早就忘了。好好好,难得你这么诚心,我喝一杯酒!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口中喃喃道:一碗面,一杯酒,好啊!好啊!
前几天,我路过盐马路,凭着印象特意到当年吃面的小面馆的位置上看了看,现在这里已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那个小面馆如今已是一座富丽堂皇的星级大酒店,阳春面恐怕早已难觅踪影了啊!
这碗阳春面一直在我的心里,像一束阳光,激励和温暖着我的人生……
【作者简介】
刘汉江,男,1968年生,汉族,大学文化,散文作家。长期从事公文写作及文学创作,数十年笔耕不辍,著有《生命回响》《凝望月光》《金色童年》等散文专著。现任企业高管,盐城市亭湖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盐城市网络作家协会射阳分会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