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乡愁记忆
般河岸边的那个小村庄——北旺
魏传来
淄川古代称般阳。因为境内有一条河,叫般河。般河沿岸有许多村庄 。在河的中段,有一个小村庄,叫北旺。般河水先是潺潺的绕到北旺村的南边,绵绵缠缠,曲曲折折,形成了一大片河滩,村民呼之南河滩。继而折西下北,就像一条五彩缤纷的锦帛玉带,蜿蜒地将村环绕。再经过村北菩萨庙下,又冲击成了一大片河滩,村民呼之北河滩。而后浩浩荡荡,往淄川城流去。

尚存的北旺村旧房屋
记得童年时,经常和小伙伴们在南、北河滩玩耍,捉泥鳅、挖螃蟹。那时,河水清澈见底,小鱼小虾在大大小小的鹅卵石间游来游去。河滩里长着许多不知名的水草,岸边到处绽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玩累了就坐在那些光滑的石硼上,抬头望着蓝蓝的天,数着那片片白云;看石硼下那淙淙的清泉,听泉水欢快的流淌声。
在上世纪60年代前后,在南河滩,村民们曾建了“荷花池”,用来种藕。在北河滩,村民们则建了“水打磨”,用来磨面(粉)。这应算是北旺村最早的般河“惠民工程”了。
北旺庄建于何代?尚没有查到资料记载,据考证应在明代晚期所建。初名“旺里庄”,清代为了与“南旺里庄”相区别,以方位改名“北旺里庄” (见乾隆四十一年淄川县志) 。久之,便简称为“北旺”了。

北旺老村旧貌
村民主要有魏、高两大姓,另外还有张姓、郭姓、董姓等。
村民们的祖先大都来自近域境内。据魏氏家谱记载,其先祖是由长山县的陈度村迁到新城县的闫家庄,后由一支由闫家庄迁来麓村后分支入住北旺。但再往上追根溯源,先祖的祖先大多都是说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是一段流传很广如泣如诉哀婉而又亲切的民谣,但这民谣却是实实在在的。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几乎已成为了明初亿万山东移民后裔永远魂牵梦绕的老家。北旺村民们相信自己的祖先都来自山西洪洞县和河北栆强县一带。
记忆中的北旺庄很小,只有前街和后街二条街道,前街住户以魏姓为主,后街住户以高姓最多,总共百多户人家。但也有名门望族,是张家,就是近代淄博四中的创始人张伯明先生的家。也有名胜古迹,是庄北边临般河的观音菩萨庙。

近代淄博四中的创始人张伯明先生
先说说这张家。
在村南的东西大道中部, 面南坐北一处三进大宅门, 这便是张家大院。院落有高高的门楼,装饰着精美的石雕、木雕,斗拱飞甍,华贵雍容。门前曾树立着两杆高高的旗杆,仅石雕柱础就有近一人高,气势非凡。其气派与豪华在村中是独一无二的。村庄东头东西大路口有一青石为基、用青砖砌修的拱形大圈门,横跨在东西大道中央,颇为壮观,是当时北旺庄的标志性建筑。这个大圈门也很有来头,据说是清朝末年张家奉朝廷御赐而建。出圈门不远东崖头下北侧, 村民俗称“东洼”,便是很有名气的张家老墓田。墓地松柏苍翠,一对高高耸立的旗杆曾座落在西边,高大茂密的柏树秃枝干裂地显露着岁月的苍老。还有很多石碑。景色肃穆。

笔者采访张伯明嫡孙张寓兴先生(右)
北旺庄建村以来的第一个“名人”,是张家六世祖人张嵋,字蜀峰,清朝嘉庆年间考中秀才,被朝廷敕授“登仕郎”。彼时四方村庄秀才甚少,故当时张嵋在村里声望很高,对遇事有难为者,每于人排难解纷,众推长厚,饮誉乡里。
张嵋娶南旺里庄郭氏为妻,后将其岳父郭彩迁来北旺里庄,在村东首赠地建房定居。这就是北旺庄郭姓的开祖,是我姥爷郭庆魁先生的曾祖爷爷,按辈分这郭彩应是我的太祖姥爷。

郭庆魁先生小女儿郭瑞华女士(右三)及后人全家福
更为有名的是张家祖人张嵋的孙子、清道光年间的张汝源,字星海,号汉槎。清同治癸酉科举人。据清<<淄川县志>>记载,张汝源年六十余时以岁贡中同治癸酉科亚元,敕授文林郎,候选知县。计自道光庚子入闱,文章即为主司所赏,以额满见遗。阅三十余年始获登地。怀才不遇,又值寇乱,感时伤世,往往发之于诗。生平所作甚多,着有<<星海文集>>一册,<<东华诗集>>二册。经二次兵燹,焚毁殁尽,什不存一。拣拾余烬,自题曰:<<峱杂烧余>>。不知还是否存世。
张汝源同胞兄弟张汝汇,字东暝,有两个儿子树梓和树桂,十分优秀。张汝源求功名仕途之余,毕生精力致力于教授两个胞侄学业。两人均中举。一门三孝廉,这在清代荣耀非凡。

北旺村张家祖谱
张树桂有一子, 叫张志亮, 字伯明, 号镜如居士。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生于北旺村。1973年病逝于北旺家中,活了81岁。是民国时代淄川一个很有作为很有影响的人物。1928年担任淄川县第三任教育局长。当时的教育局是由 “淄川劝学所”演变过来的,教育经费特别紧缺,连维持现状的开支都非常困难。学校经费来源主要靠庙田、学田收入、私人捐助、学生束修以及少得可怜的政府补助。因此学生家长负担重,学生入学难。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张志亮从抓解决教育经费入手,倡议全县所有公田公树一律作为办学底款,并随赋银带征每两附加教育费一元。教育费独立,由所成立的教育基金委员会管理使用,故使教育经费猛增。学校因之有了较大发展,淄川完小由原八所增至十六所,淄川初小由300所发展到524所,学生达到21711人。1929年(民国18年),利用淄城西门里路北的城隍庙,主持建立了淄川县历史上的第一所中学--淄川县立初级中学,并亲自兼任校长和教务主任。这就是现在的淄川淄博四中的前身。
创办初期,招收初中学生两班共96人(男86,女10)。第二年继续招生一班。此后,每年招收新生一班,至“七、七”事变(1937年)停办,先后共招生9届400余人。
1945年日寇投降后,张志亮在济南任省立救济院外科主任,次年被任命为国民政府淄川县参议会参议长。
解放战争开始,年事已高的张志亮回北旺老家闭门养老。在家乡为医学奔波求索,以己之长,为庄里乡亲施诊配药,深受乡里敬重。张志亮一生除喜爱医学、教育学外还专注佛学。并珍藏有蒲松龄手稿《拟表》数十篇(后由其子张英,张杰,张旭于一九八四年共同捐献与国家)。

蒲松龄手稿《拟表》数十篇。由張伯明子张英,张旭,张杰(从右到左)于一九八四年共同捐献与国家。左一为淄博市副市长王裕民接受捐献。
再说说这北旺菩萨庙。
菩萨庙又名观音堂、甘露堂、白衣庵,是古时人们为了向观音菩萨祈求风调雨顺、家宅平安等而修建的供奉观音的寺庙。北旺观音庙建于何时已不可考,但却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是我慈爱的姥娘和我三姨妈经常说给我听的:
在很久以前,这里遭遇了严重的旱灾、闹饥荒,有一群在地里劳作的村民因长期饥饿和劳累而累垮在地头,观世音看到了,便化成一位白衣妇人,手挽着装满煎饼的竹篮,站在高高的石头上,她从竹篮中拿出一个煎饼,叫这群人分着吃。这群村民看到这个煎饼心想:这一个煎饼能够我们吃吗?观音好像知道她们心思,就说:“我叫莲婶,这煎饼是特制的,够你们吃的,你们就放心吃吧。”于是大家不再犹豫地吃这煎饼,结果全吃饱了。等她们抬起头来,只见白衣妇人已驾起祥云,左有善财,右有龙女,大家才知道是观音菩萨显灵了,于是一起跪在地上叩头,大念“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从此这个故事就传开了,村民们便集资在村北的般河南岸建了这菩萨庙供奉观音。

健在的三姨妈还在给我讲观音菩萨的故事
庙坐北朝南,布局为一进院落,平面方形。进门是绘画精美的影壁墙,照壁后面就是高大宽敞的正殿--观音殿,面阔三间,青石基坐,青砖墙体,画栋雕梁。殿顶部是斗拱式飞檐,角檐凌空高峭,四角吊挂着铃铛。殿门正楣匾额上书“甘露堂”三字,肃穆庄严,气宇不凡。里面正中供奉着泥塑观世音菩萨,相貌端庄慈祥,手持净瓶杨柳。左右胁待是善财童子和龙女,眉清目秀,十分纯真。后面是二层小阁楼,面积稍小,基部全由青石板砌成。院内遍植苍松翠柏、四时花卉。正中有一棵古槐,树有一朝南的枝干,上悬挂一口大钟,一敲钟声悠扬悦耳,如呼佛号,周围村民均能清晰可闻。如今古稀以上老人,都曾闻听过。
庙不大,却承载了一村人的精神寄托,求神拜佛者络绎不绝。每逢年过节,都会有善男信女供奉香火,岁祀不断。是当地很有影响的佛门圣地。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生日时,参拜的信徒达数千之众,附近各村还集资联合主办庙会。庙会一般十余天,赶庙会时,商贾云集,人山人海,那时的情景比过年还热闹。
1919年,村人张志亮在山东省立青州第四师范就读五年本科期间,时值“五.四”运动,接受”教育救国论”等新文化思潮影响,立志投身教育,报效国家。他利用寒假期,联络家乡附近数村民众,捐款献资。利用此菩萨庙的房舍庙产,经县政府批准注册,建起了淄川县立第三小学校,这就是在周边极有影响力的被村民俗称的“北旺菩萨庙小学”。 这使本村及近村很多贫困人家的子弟都能够就近读书。首任校长聘请了村人高英继。张志亮先生大力倡导女孩入校同男生共同学习,许多村民的女孩得到了入校学习的机会,这在当时农村是破天荒的。笔者的母亲郭瑞卿女士便是这些女学生之一。

当时的女学生之一,笔者的母亲郭瑞卿女士
后来,张志亮聘请了同为省立青州四师毕业同学刘可殿任该校校长,毕业同学苏慎卿、邵锡吾等为教师。青州四师是民国初年,山东省将青州、莱州、胶州、登州、武定(今惠民) 各府所办师范合并, 利用清代“青州府贡院”旧址新组建成的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其治学严谨,名师高徒辈出,是当时全国著名学府。刘可殿校长,更是当时淄川教育界闻人,盛名远播,誉达鲁中,妇孺皆知。
由于北旺学校师资、校长名气大、教学质量高、校风好,名声大振。来读书的学生最多时达400多人,一时人满为患,张志亮便腾出自家南花园的两处房舍改做学生教室。

魏传杞先生陪同郭瑞华女士考察北旺菩萨庙小学旧址
建校之初,庙产房舍残破不堪,课堂光线黑暗。教学用具匮乏,经费短缺。为了坚持下去,年仅27岁的张志亮便利用菩萨庙的影响和群众对观音的信仰,为修校舍而倡导修庙募捐善款,效果显着。使庙、校修葺同时竣工,两善尽美。
1923年,北旺菩萨庙小学由淄川第三两等小学校改建为淄川县立第七小学(高等小学)。后又改名为淄川县旺礼(里)乡国民学校,校长是巫衍福(字占五)。北旺小学一直延续到解放后。是笔者祖孙几代人的启蒙母校。
1996年,北旺小学撤校合并到麓村小学,存续时间70多年。现在,菩萨庙及学校遗址建筑已荡然无存。留给我们的,只有那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
而对我来说,“北旺”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名了,它早已成为我心灵深处里的一种浓浓的乡愁。这种乡愁,如同一首悠扬而深邃的诗篇,诉说着对故乡的永远的眷恋和思念。
2024.9.8.. 于张店海泉澹庐书屋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