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头条】总第489期。运河名城,山东临清,江山如此多娇,运河浪花真好。每篇文章阐明一个道理,每首诗歌突出一个主题,雅俗共赏,怡情益智,启迪人生。请大家分享。
【原创散文】故乡那盏煤油灯
文/胡芝芹
离开故乡多年,但故乡曾经的一切从未走远,比如那盏煤油灯,那灯头上跳动的昏黄火苗,一直留存在我的记忆里。
思绪追溯到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小村的夜宁静平和,一盏灯火就是一户人家。灯,是自制的煤油灯。找一个玻璃瓶,在瓶盖上挖一个孔,然后用一小块铁皮卷成小筒,筒的直径和瓶盖上的孔的直径一致,把小筒插在瓶盖上,再用棉线做成一根和小筒一样粗的棉绳作为灯芯儿装在里面,瓶里倒上煤油,一盏灯就做好了。点燃煤油灯,一簇瘦小的火苗如一粒橘黄的豆儿般在黑暗里跳动。灯芯儿燃烧一段时间后会凝结成一个小疙瘩而影响灯的亮度,剪掉它就是传说中的剪灯花。
夜幕降临,一家人围灯而坐,灯光里透着温暖,融着亲情。我们姐弟写作业,母亲坐在旁边,就着从我们身旁漏出的光芒做针线,父亲则翻看他那厚厚的医书。但是这样温馨的场景是常常被打破的,因为父亲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赤脚医生。
父亲是响应国家号召上任的,识字多又稳重随和的父亲被村里委以此任后,父亲就走上了边学习边为村民服务的坎坷之路。当时我们大队是三个小村合在一块的,另两个村离我们村也不远,都成了父亲服务的对象。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有病时就找我父亲看病拿药,尤其是晚上,不断有人进出我们家,那盏油灯也成了父亲工作的专属。有时为了我们写作业,母亲会另外再点一盏灯,但大多数时候是要节省油钱的,爱学习的我就挤在父亲身旁凑合一点亮光。就医的小孩病重需要打针时,就得由我端灯照亮,孩子的大人搂着哭闹的孩子,我小心拿着油灯凑到近前。父亲一手拿针管,一手拿镊子夹着酒精棉球,他先在孩子的臀部找好位置,再用酒精棉球反复擦着皮肤消毒,然后手执针管对准最佳部位迅速用力扎下去,孩子挣扎大哭,父亲语气和蔼地安慰着孩子,手上推药液的速度却不快,这样能减少孩子的疼痛。我双手小心端着油灯,却把脸扭过去,不敢看针头扎下的一刹那,感觉那一下一定很疼。可是又不时回头看一下,希望父亲的速度能快一点。所以,每次父亲给别人打针,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小小的折磨,可是我又责无旁贷,母亲忙家务,弟弟还小,端油灯是个谨慎活。直到几年后,家里添置了手电筒,我才算摆脱了端灯的差事。
对我们家来说,晚上的油灯不能完全属于我们还是小事,最可怜的是父亲时不时的要半夜出诊。我们村或另两村有小孩或老人半夜发病时,是不便来我们家的。这时病人家属就来喊父亲去他们家打针送药。最难的是冬天,无论多么冷,父亲都是逢叫必到。油灯昏黄的光晕把父亲的身影拉得又高又长,父亲的脚步声远去了,母亲叹息着爬起来,拿过鞋底一针针纳起千层底。我有时被母亲的麻线穿过鞋底发出的嘶嘶声惊醒,看着母亲有些佝偻的脊背和结着灯花的油灯,我就很心疼父母。母亲是想在黑夜里给父亲留一粒灯火,可是又觉得不做点针线活就是在浪费灯油,于是,母亲在昏黄的灯光里针飞线舞,而这小小灯火又照亮了父亲外出回家的路。
父亲虽然学过医,但走夜路也是害怕的,尤其是无月的阴天夜,简直是伸手不见五指,父亲走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去邻村,路过黑乎乎的庄稼地时,心里也是吓得怦怦直跳。这时父亲就点支烟,由那个烟头的一星火焰陪伴他走过黑暗的夜。如果父亲看到某个人家还亮着灯光,他回到家就告诉母亲,语气中满是欣慰,在父亲的潜意识里,说明此刻村庄还没有完全睡去,还有人家在陪着他,从那户人家流泻出的一圈昏黄的光韵,对父亲是莫大的温暖和慰藉。没有在深夜抹黑前行过的人,是理解不了一盏灯火是多么亲切的。
然而,煤油灯也有弊端,煤油的燃烧很不充分,袅袅的黑烟随着火苗的跳动散布到了空气中,不仅熏黑了房梁、墙壁,也污染了狭小房间里的空气。那个时代,只要点灯熬夜,鼻孔都能被熏黑。但是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农村家家户户都是如此,我们也就不觉得委屈。
据母亲说,我们家是小村里最费灯油的人家。别人家没事都早早睡觉。因为村里没有什么娱乐,白天累一天了晚上早睡,既能好好休息又能节省煤油。而我们家却要等着来看病拿药的人,即使早睡了,一旦来人叫喊也得起床,父亲索性就不睡。其次父亲要读一本本厚厚的医书。父亲是个爱学习的人,他总是边看书边做笔记,争取多记住些病理现象和医治方法。为了掌握针灸的穴位,还在自己的身上多次实验找感觉。母亲也就借着如豆的灯光做针线活。因为陪着父亲的缘故,母亲的活做得也比别人家多,我们姐弟的衣服鞋子总能及时穿在身上。真的感谢那一盏熬夜的灯火啊。
家里生活条件好点以后,父亲就买了一盏提灯,虽然还是烧煤油,但是这个灯的外面有个玻璃罩,上面还有一个提手,可以很方便的提在手里走夜路,又不至于被风吹灭,而且这盏灯的灯火也白亮了些,照明效果更好。母亲总是在傍晚提前擦亮灯罩加满煤油,以便父亲夜晚出诊时使用。连接三个小村的土路上,留下了父亲深深浅浅的脚印和一盏闪亮的灯火。
一盏小小的煤油灯,驱散了农家夜的黑和冷,伴随着乡村人走过那一段烟熏火燎的平凡岁月,也见证着建国初期医学事业的艰难跋涉和医者仁心的人间温暖。
今时,各种节能环保又美观的灯具走进了我们的生活里,那盏煤油灯已成为一件盛满回忆的老物件,但它曾经的贡献已铭刻在我们心底,永不会被泯灭。
【作者简介】
胡芝芹,笔名: 浅夏紫梦,山东临清人,临清市作协会员。教育工作者,喜欢品茶读书,爱好写作,已在《山东教育》杂志、《山东教育报》、《聊城日报》、“学习强国”平台征文栏目等发表过多篇散文,并在多家微刊平台发表百余篇作品。
人生寄语: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每个人都希望一路风景绮丽。一路上的花开,一路上的绿草,奇峰,秀泉,丰富了我的旅程,温暖了我的身心。感激遇见、感恩生命、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平台主编简介】
韩积蕊,笔名寒冰,山东临清人。自幼喜欢读书,擅长书法、篆刻。民盟盟员、中学退休教师。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五老”志愿者,聊城市老教师宣讲团成员、京杭书院宣讲团成员、临清市关工委传统文化宣讲团成员、市委宣传部理论讲堂(电视台)宣讲人,市宣讲专家团成员,市老年大学古典文学讲师,《都市头条·运河浪花》文学平台认证主编。1988年开始写作,编撰六部书稿(120万字),出版三部。在市电视台录制理论宣讲视频登上《学习强国》平台。著书立说搞讲座,发挥余热做公益。
【运河浪花】纵情笔墨愉悦自我
特邀顾问:冯喆
文史顾问:文博 鸿涛
总编:运河浪花
主编:寒冰
美编:玉玲
校对:凌云
编审:冰凌斋主人
编委:立诚 圣杰
